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比较偏爱骑石式盆景。感觉它奇特,富有观赏性、收藏性。作为一名盆景业余爱好者,在20多年的盆景创作中,我一直常怀梦想,立意创作一盆理想的骑石式盆景。照片上这盆黄金雀骑石式盆景便是我花了多年心血培养而成的。尽管还有待培养,但到目前为止,可算是我比较理想的心爱的一盆。说起这盆盆景的创作,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胸有成竹意在先。因素怀梦想,所以常有骑石式盆  相似文献   

2.
我比较偏爱骑石式盆景。感觉它奇特,富有观赏性、收藏性。作为一名盆景业余爱好者,在20多年的盆景创作中,我一直常怀梦想,立意创作一盆理想的骑石式盆景。照片上这盆黄金雀骑石式盆景便是我花了多年心血培养而成的。尽管还有待培养,但到目前为止,可算是我比较理想的心爱的一盆。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花卉盆景》第1期16页刊出了河北花友康池先生的文章《也谈两种大花千层茉莉》。该文对花商称之为“虎头”和“狮子头”的茉莉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为我观察我的茉莉花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盆景具有创作的连续性和可变性。树小盆景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松柏类盆景的可变化性最为典型。就盆景创作规律而言,从素材的培养开始到实施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一件作品的完成时间大约在10年左右。在这漫长的连续制作过程中。作者根据作品的不断生长变化,会在不同的制作阶段改变自己的审美认识,从而重新确立创作方案,对原作品进行改作。从实际创作意义上,改作是盆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盆景创作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关于玩盆景的乐趣已有许多文章提及,本文只说给盆景浇水的事,因为它有两重性,平常给盆景浇水,一边浇水,一边观赏盆景,看着它一步步成长、成熟,这对盆景爱好者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可每当你要外出(如开会、参观盆景展、游览等)给盆景浇水却成了累赘。有的盆友因为常要外出,甚至放弃了玩盆景,但多数人总想鱼和熊掌兼得,我也不例外。为了解决人外出时盆景不至于干死的问题,用了许多办法,罗列于后:  相似文献   

6.
这件真柏盆景是一位业务盆景爱好者鞠桂林所创作的。它属于扬派风格,但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技法,艺术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刘传刚先生: 我从《中国花卉盆景》1994年5月号彩页上读到你创作的水早式盆景《雪压冬林》。从照片上看,这确实是一盆不可多得的盆景佳作。整个作品,无论从置树、配石、水旱比例乃至林下绿化,都有其独到之处。树木栽植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密而不杂;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作为构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要素之一,不仅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和园林中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借鉴这一思路,我创作了《敞豁当清川》这件园林盆景。作品长1.6米,宽0.8米,在传统盆景中属于水旱盆景。主要人文景物有亭、桥、水榭、爬廊、石板路等。这些建筑有序地连成一片,组成一个建筑群,主要集中于盆的左侧。我认为,盆  相似文献   

9.
今年夏天,烈日炎炎,我带上相机,去刘常贵老师家登门拜访,走到门前见门扇半开半掩,侧身往院里一瞧,只见院内雾气腾腾,我想这大概是刘老刚给花木盆景浇过水的缘故吧!的确,这时刘老正在给花木盆景整形,我随手掏出相机,对好焦距,咔嚓一声,刘老这才发觉门前有人,他面带笑容地说:“自立,又来采访啦!”我说是来欣赏老师的盆景呢!刘老精神饱满,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我问老师今年多大岁数啦?老师伸出左手拇指与食指一撇,吆!你老人家80  相似文献   

10.
杨子艺 《中国花卉盆景》2011,(7):57-57,F0004
这件树势稳健、颇见功力的九里香盆景,是福建漳州的苏健辉先生创作的。2010年1期我刊曾刊出了它尚待修  相似文献   

11.
记得刚开始学习盆景的时候,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盆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那么,源于自然的盆景,怎样才能高于自然呢?我的老师给了我答案:盆景之所以高于自然,是因为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保留了自然界树木美的一面,而摒弃了它杂乱无章、影响美观的另一面,是故高于自然。而我这里要说的松树雕刻,正是这样一种去粗存精、化丑为美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本以绘画为专业,公余之暇,雅爱拳术、书画和堆置盆景。书画和拳术乃体脑并用,而盆景的创作则是二者有机的结合。盆景创作,别具高雅的艺术境界。我虽不希从事于书画而踪从获得长寿的前辈名家,但体健身轻却应归功于上述的艺术修养。这也许是一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执着的盆景艺术爱好者。这种执着爱好与日俱增,没完没了,日夜沉醉在学习、种植、培养、创作盆景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当中,一晃就是三十余年,如今总算有个盆景园。现就谈谈我多年来从事盆景艺术创作的一点感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持之以恒。它要求我们不但要不辞劳苦地学习、吸取前人的经验,而且要求我们要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力求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养花,心情经常会随着花开花长舒畅无比。前年,我买了一盆凤梨回来,那花开得真叫喜人,没事我总喜欢到花前看看。几个月过去了,花开始慢慢地凋谢。这是自然规律,我拦不住。但我心里老在琢磨着,怎样才能让它再度开花呢?后来,我无意中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1999年第1~3期上,看到关于美丽风梨的栽培经验介绍。按照文中的方法,我首先剪  相似文献   

15.
1983年香港举办首届中国盆景展览。我被北京盆景协会邀请参加筹备组织工作并且负责设计创作了命题盆景《长城万里绕险峰》(图见去年本刊12月号彩页)。展出后,盆景被澳门知门人士何先生用港币三万伍千元购买。现简略介绍一下创作情况和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和中国花卉盆景编辑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七期盆景、园艺培训班上,赵庆泉先生为学员们讲述了水旱盆景的制作过程,使我这个喜爱水旱盆景创作的工作者从实践中又提高了一步。现将赵先生的讲述,按我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与喜爱盆景的同道共享。中国盆景与优美的自然景致有着密切联系。可说是微型的造园艺术,可以表现树木的景象,亦可表现山水的景象。水旱盆景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树木盆案和山水盆景的有机结合,是以植物、山石、水、土为主要材料,在浅口水盆里表现水、旱、树、石兼而有之的自然景象。赵庆泉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水旱盆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逐渐形成了清新、秀丽的个人风格。他创作的水旱盆景以树木为主,山石为辅,表现大多为比较“完整”的自然号观。  相似文献   

17.
15年前,我曾提出中国盆景要有大发展,必须增强精品意识,将盆景艺术纳入商品市场才是发展的正确途径。只有承认盆景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的艺术商品,将它纳入商品流通轨道,使它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中国盆景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多办展览多交流,多办评比显高低,竞争规模扩大了,必然使盆景艺术日臻完美,才会创作出大量精品,从而占领盆景世界,盆景艺术才会有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出版的盆景专著,专门撰写树石盆景创作的并不很多,除香港《伍宜孙盆景集》将树石盆景纳入"附石盆栽"一章论述较详细之外,内地第一位提出"论树石盆景"者恐怕是武汉的贺淦荪教授了。而今天我又欣喜地看到林鸿鑫先生寄来的《树石盆景的创作与欣赏》书稿真是喜出望外。应该说,关于以树石盆景创作为中心内容的专著也许这是国内第一本。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林先生与我有多次交往。最初,只知他为人诚恳,教学有方,曾先后担任国内多所大、中院校兼职教授,并受聘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再后来,又知道他不仅精于盆景艺术,还擅于设计施工各种园林景观,在香港花展期间,经他设计施工的展区由于风格独特,受到各国宾客的好评,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林先生的才艺不仅在浙江红欣园林艺术公司经营、投资苗木基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在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中获得了"精品示范园"和"绿色传播者"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9.
正盆景改作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就有变化,这些变化或来源于植物自身的生长,或通过修剪、蟠扎、换盆等盆景造型技法来实现。对于已经成型,甚至获得过大奖的盆景重新造型,进行二度创作,谓之"改作"。这是盆景创作的继续,成功的改作能使盆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具有"凤凰涅槃,再获重生"的艺术效果。对于成型的盆景,看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盆,换种盆景造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对盆景的一种改作。如锦鸡儿盆景"野趣"、雀梅盆景  相似文献   

20.
茉莉耐修剪,萌发力强。每到谷雨前后,在温室越冬半年之久的茉莉,移出室外后,需要一次大修剪,将病枝、弱枝、内侧枝、交叉枝以徒长枝(俗称滑条)剪短或剪掉;在生长开花期,每盆花开过后,也要短截复壮,促使多发分枝。这些被剪下的枝条多被随手扔掉。看了《中国花卉盆景》中《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