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稚幼鲍微囊饲料对鲍苗免疫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市售粉态鲍苗饲料作对照,传统鲍苗生产模式下,研究稚幼鲍微囊配合饲料对鲍苗非特异性免疫生化活性及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试验组(31%的稚幼鲍微胶囊饲料+69%对照料),为期137 d,测定鲍苗壳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鲍苗的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溶菌酶(LZM)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鲍苗壳长日增长分别达到(83.23士3.41)μm·d-1和(70.91士5.77)μm·d-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鲍苗壳长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鲍苗规格较整齐.试验结果表明,稚幼鲍微囊饲料对杂交鲍苗有免疫增强、减少鲍苗死亡和促生长的效能.稚幼鲍微胶囊饲料对鲍苗的促生长效应在饲喂后的71 d左右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藻添加对皱纹盘鲍稚鲍生长的影响,探索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作为稚鲍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方法】在饲料中添加 1%、3% 和 5% 的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藻粉,比较各处理稚鲍的生长参数,全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α- 淀粉酶(AMS)、纤维素酶(CL)活性以及内脏囊中细菌、弧菌的数量。【结果】饲料中添加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藻粉可显著提高稚鲍壳长,显著降低稚鲍死亡率,其中以 5% 三角褐指藻处理稚鲍的壳长最大(16.38±2.49 mm),1% 小球藻处理稚鲍的死亡率最低(2.00%±0.67%)。饲料中添加三角褐指藻可显著提高稚鲍体质量、增重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养殖 40 d 后,5% 三角褐指藻处理和 5% 小球藻处理的 SOD 活性(12.9±0.75、12.99±0.42 U/mg)均显著高于对照。3%、5%三角褐指藻处理的 T-AOC 活性(1.15±0.03、1.19±0.06 U/mg)显著高于对照。5% 三角褐指藻处理的 AMS 活性(4.92±0.74 U/dL)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间的 CL 活性差异不显著。养殖 40 d 后,5% 三角褐指藻和 5% 小球藻处理稚鲍内脏囊中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饲料中添加三角褐指藻对皱纹盘鲍稚鲍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小球藻,以添加 5% 三角褐指藻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以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研究了西沙群体(XS)、台湾群体(TW)、海南群体(HN)和越南群体(YN)4个不同地理种群杂色鲍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在5个杂交组合中,杂交效果优劣顺序为:XS♀×TW♂〉XS♀×YN♂〉XS♀×HN♂〉TW♀×YN♂〉YN♀×HN♂;受精率最大值出现在TW♀×YN♂组合,为(98.15±7.4)%;幼体附着率最大值出现在XS♀×YN♂组合,为80.41%;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出现在XS♀×TW♂组合,分别为73.76%,81.2%和140.7μm.d。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剂量喹乙醇对鲤鱼生长、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 600和3 200 mg·kg-1),对鲤鱼进行84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喹乙醇添加剂量在200~800 mg·kg-1可明显促进鲤鱼的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在3 200 mg·kg-1时则对其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降低饲料转化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 600,3 200 mg·kg-1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 600 mg·kg-1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 mg·kg-1时中肠菌群数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属中Aer属、Aci属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 mg·kg-1(11.06%)、1 600 mg·kg-1(11.735%)和3 200 mg·kg-1(7.407%)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1(37.502%)、1 600 mg·kg-1(36.52%)和3 200 mg·kg-1(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提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硅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的生长性能及其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和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5.
用3种不同的饲料配方饲养3组成、幼、稚鳖119d,平均净增重分别为212.3g,107.9g,60.3g;饲料系数平均值为2.81,3.30,4.71;鳖净增重1kg的饲料成本平均为8.17元,10.38元,16.72元,比天然鲜活饲料分别降低成本62.00%,54.47%,33.65%。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生长猪饲料进行了4种细度(2.0~0.9(常规粉碎)、0.355、0.154、0.1 mm)粉碎,粉碎后进行了颗粒饲料压制,然后分别饲喂15~20 kg仔猪和90 kg左右中大肥猪,分析饲料不同加工粒度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20 kg猪,0.355、0.154、0.1 mm饲料粉碎组日增质量比常规粉碎(2.0~0.9 mm)组分别提高221、170、151 g,料肉比分别降低0.70∶1、0.47∶1、0.39∶1;90 kg左右肥猪,0.355、0.154、0.1 mm饲料粉碎组日增质量比常规粉碎组分别提高173、192、-31 g;为验证0.355 mm饲料粉碎组的饲养效果,用2.0~0.9、0.355 mm粒度粉碎的饲料压制颗粒后饲喂35 kg左右中猪,结果表明,0.355 mm饲料组比2.0~0.9 mm饲料组日增质量提高145 g,料肉比减少0.45∶1;综合经济效益也以0.355、0.154 mm饲料粉碎组效果较好,但0.154 mm组相对0.355 mm组饲料加工成本较高、加工生产效率较低,故今后猪场可以用0.355 mm粒度加工饲料并颗粒化,全程饲喂肥猪,将显著提高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皱纹盘鲍与九孔鲍进行杂交,并与两亲本自交进行育苗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组(P〈0.05);皱纹盘鲍(♀)×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的受精率分别为0.9%和3.2%,受精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孵化率分别为12.4%和13.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之间幼体存活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自交组和杂交组之间的鲍生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自交组合的要快;但杂交组中稚鲍的存活率和自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饵料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生长、成活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胴长2.3 mm±0.1 mm)初孵幼体投喂不同开口饵料(丰年虫、桡足类、桡足类 糠虾),对幼体乌贼(胴长12.7±0.3 mm)投喂不同饵料(活脊尾白虾、冰鲜杂鱼、干湿配合饲料)进行喂养试验,以成活率、胴长、体重等为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桡足类组的初孵幼体成活率最高(83.3%),依次为桡足类 糠虾组、丰年虫组,成活率分别为63.9%、13.9%;桡足类 糠虾组的初孵幼体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旬生长为2.65 mm,依次为桡足类组、丰年虫组。活脊尾白虾组的幼体乌贼生长最快,平均旬生长为12 mm,依次为冰鲜杂鱼组、湿配合饲料组,平均旬生长分别为6、5mm;幼体乌贼的成活率依次为活脊尾白虾组(67.5%)>湿配合饲料组(41.7%)>冰鲜杂鱼组(33.3%);投喂不同饵料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粗蛋白、水分、粗脂肪、总灰分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孢分离技术,经驯化筛选获得一个适应松杉木屑栽培的猴头菌新菌株宁猴6号,比较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含水量和pH条件下菌丝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宁猴6号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淀粉,平均菌丝生长速度3.7mm·d-1,最佳氮源为麦麸,平均菌丝生长速度3.6mm·d-1,最佳碳氮比是301;宁猴6号接种于培养基4中,置于10℃、15℃、20℃、25℃、30℃和35℃的恒温箱中,观察菌丝生长,结果表明,25℃最适宜,平均菌丝生长速度0.6cm·d-1;宁猴6号在培养基5中,含水量调节至500g·kg-1、550g ·kg-1、600g·kg-1、650kg·kg-1、700g·kg-1、750g·kg-1、800g·kg-1和850g·kg-1,其结果表明,最适含水量为650g·kg-1,平均菌丝生长速度为0.6cm·d;最适pH值为5,平均菌丝生长速度为0.5cm·d-1.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缩短缢蛏中间培育周期,快速培育大规格商品苗种,试验稚贝放养的适宜规格和密度,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250 m~2的露天大型水泥池培育稚贝,并混养少量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泥土厚度(3cm、6 cm),养殖密度对大、小2种规格稚贝的壳长、壳高、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底泥厚度影响稚贝体形的生长,规格越大所需底泥厚度越厚,大规格稚贝在6.0 cm和3.0 cm的壳长分别为20.25±0.03 mm、18.58±0.06 mm(P0.05)。大、小规格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1.83%±0.69%、65.74%±0.83%;养殖密度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稚贝规格和养殖密度的综合效果显示,大规格稚贝(10万粒/kg、壳长0.890±0.024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粒/m~2;小规格稚贝(20万粒/kg、壳长0.488±0.035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3.0~5.0万粒/m~2。培育30 d后,14.4 kg大规格稚贝收获196.4 kg,96.6%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8.8 kg小规格稚贝收获苗种144.6 kg,68.4%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探究了稚贝在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的可行性,缩短了中间培育周期,能为缢蛏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优质、健康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