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黄颡鱼属于鲇形目鲿科(亦称鮠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属有5个种,即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当前进行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属品种主要有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2种。黄颡鱼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耐低氧,产量高等特点。在水体中营底层生活,对各类水体适应能力强。黄颡鱼属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较广,幼鱼以枝角类、桡足  相似文献   

2.
江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及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亦称瓦氏黄颡鱼,分类上隶属于鲇形目、鮠科、黄颡鱼属,是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淮河等淡水水系的一种中小型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少肌间刺,因而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江黄颡鱼的天然资源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部分鲇形目鱼类(Siluriformes)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应用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13种鲇形目鱼类的134条COI基因,并与Gen Bank中获得15种鲇形目鱼类的51条COI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鲇形目鱼类COΙ基因存在碱基插入缺失现象较少,为越南隐鳍鲇(Pterocryptis cochinchinensis)、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3种共计5个位点;平均碱基含量A+T(55.5%)显著高于G+C(44.5%)。利用Kimura’s 2-parameter计算28个物种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95,23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6。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表明,Neighbour-Joining(NJ)树较Maximum Likelihood(ML)树更为适合鲇形目鱼类的遗传发育分析;COI基因在科及其以下水平的系统进化关系与传统分类方法所认同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达到82.9%以上;在目水平的一致性的可信度较低,仅为71%;半鲿属聚为单系类群,黄颡鱼属、属和拟鲿属三者聚为一支,黄颡鱼属与拟鲿属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腊丁、嘎牙子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黄颡鱼具有肉质鲜美、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无肌间刺、滋补价值高等特点而倍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黄颡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大规模疾病时有发生。2013年5-6月重庆市荣昌县一养殖场黄颡鱼暴发了严重的疾病,病鱼出现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在雌雄个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黄颡鱼MyoG基因1346 bp全长cDNA序列,其中序列包括63 bp的5′非翻译区、521 bp的3′非翻译区和76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ORF编码25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含MRFs基因家族的Basic结构域和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不含信号肽,没有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核内。氨基酸序列与蓝鲇(Ictalurus furcatus)同源性高达94.1%,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黄颡鱼MyoG基因与同属鲇科鱼类关系最近,表明MyoG基因在物种间比较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yoG基因在雌雄个体心脏、肌肉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在雄性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MyoG蛋白在雄性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雌性,推测其可能是造成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不仅为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和肌肉发育调控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黄颡鱼快速生长新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中国,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因为市场价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地区养殖量逐年增长。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的体色易变,会影响商品价值。影响养殖鱼类体色的因素很多,饲料色素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水质、疾病、饲料等也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化。养殖鱼类体色变化分为黑色和黄色等鲜艳体色的变化,鱼类黑色体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皮肤、鳞片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以及黑色素颗  相似文献   

7.
通过核基因ITS2片段研究四种鲇形目鱼类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鲇形目鱼鱼类通用引物扩增了鲇形目鱼类4种鱼,长吻(Leiocassi longirostris)、南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核DNA的ITS2片段,并构建UPMG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显示:根据遗传距离,斑点叉尾和黄颡鱼的亲缘关系最近(D=0.0661),接下来是黄颡鱼和南方大口鲇(D=0.1100),南方大口鲇和长吻(D=0.1184),斑点叉尾和南方大口鲇(D=0.1266),黄颡鱼和长吻(D=0.1490),斑点叉尾和长吻的亲缘关系是最远的(D=0.1503)。结果表明:长吻最早分化,其次是南方南方大口鲇和黄颡鱼,而斑点叉尾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我国俗称黄腊丁、鱼央丝、嘎鱼、嘎牙子等,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生存温度0℃-38℃,适应性极强、食性杂,养殖潜力较大,是一种优质鱼类。我国长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均有大量分布,该鱼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  相似文献   

9.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骨鱼、嘎牙子,是常见的底栖杂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天然水体中。黄颡鱼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肌间刺,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名优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黄颡鱼"全雄1号"具有雄性率高、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抗病力强等特点,相同养殖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江黄颡鱼,又称瓦氏黄颡(peltee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鱼类,二龄鱼体重可达300~600g,最大个体达1500g。该鱼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鱼腥味和肌间刺,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江黄颡原生活在天然水域的流水环境中,但由于近年来随着天然水域环境的恶化和捕捞强度的加大,江黄颡的自然资源量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