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苏梦可  高灵旺 《植物保护》2022,48(6):214-2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国际国内贸易往来剧增,生物入侵问题愈加突出,国内外应加强生物安全工作。随着外来入侵物种数据的大量积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近些年国内外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检测监测工作中涉及的以下3种大数据技术进行综述:1)基于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等移动应用技术设计并开发的外来入侵物种大数据采集方法;2)国内外主要的外来入侵生物数据库;3)预测外来入侵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定殖可能性以及潜在经济损失的大数据预测与分析方法。为生物入侵的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外来入侵生物一直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最大威胁之一,其对全球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由于复杂独特的地貌和各种气候类型,中国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也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浅析了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概况,指出我国在外来入侵生物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立法地位低、制度薄弱、立法本意的背离、对长期利益的忽视和法律责任制度不明确等。为了完善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法律制度,本文结合外来入侵生物的国际公约和外国法律,如美国、日本等法律法规,提出相关建议,包括立法化以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整合行政资源,建立专门机构以限制外来生物的使用;建立对外来入侵生物和应急反应机制的跟踪和监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外来入侵生物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和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每年因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4.
草地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外来生物入侵迫使我国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雪上加霜,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草地外来入侵生物的物种组成、来源及其危害,系统分析了重要外来生物的入侵扩散机制和防控现状。根据文献统计,我国草地外来入侵生物共有176种,包括入侵植物145种,入侵动物25种,入侵微生物6种,它们主要来源于北美洲。大量外来生物入侵直接影响了草地物种多样性,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地外来生物成功入侵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本地种的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的可入侵性密切相关,虽然目前利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技术可以进行有效防治,但防控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差,建议建立基于智能识别与监测预警,集成应急阻截和持续减灾等关键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外来入侵物种早发现、早治理,为快速抑制扩散蔓延和区域持续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生物入侵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外来物种入侵之前,识别出最有可能定殖扩散的潜在有害生物。基于入侵性有害生物集群的原理,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到生物入侵研究中。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有自组织映射(SOM)、k均值和层次聚类法。其中,SOM已在国内外入侵生物定殖可能性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聚类分析可以进行风险排序,从而筛选出需进一步研究的潜在入侵生物。本文综述了近年聚类分析在生物入侵中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基础数据在风险评估中的地位。同时,围绕"大数据"时代背景,提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入侵生物数据信息的研究思路。将聚类分析与单一物种分布模型相结合,可以更有效的分析入侵生物定殖风险。  相似文献   

6.
外来入侵物种对全球生态和环境已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已成为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主要采取被动性防控措施,即在发现外来物种后采取监测和处理措施。外来物种主动性防控是在入侵风险预判预警的基础上,采取预先检疫、处理、消杀、拦截和灭除措施,防范外来物种入侵范围及危害进一步扩大。主动性防控借助了早期精准检测、超痕量检测以及环境DNA检测等高精度检测技术,以提高入侵物种检测和监测的精准度和效率。未来主动性防控应该成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并且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数学模型和决策系统等前沿技术来提高其精准度和效率。外来入侵物种的主动性防控策略能够实现生物入侵的全链条精准防控,有效降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减缓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速度,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索我国生物入侵全程的主动性防控策略,将有助于健全我国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保障我国农林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实现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我国绿化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分析了我国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方面的立法不足,并结合生物入侵特点和国内外经验,指出了我国生物入侵立法的可行性,最后从确立入侵物种名录制度、加强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建设、实行有意引种许可、追究和备案制度、成立跨部门的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外来物种防治管理、强化公众参与和宣传影响等5个方面提出了立法的优先考虑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法规和管理机制空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入侵对我国的危害日趋严重,依法高效地管理外来入侵物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存的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国际上主要国家外来入侵物种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结合当前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管理需求,探讨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缺口,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外来生物入侵预警网络平台基于B/S/S模型,系统包含外来生物基本信息浏览与查询、专家信息浏览与查询、发生地信息浏览和查询、预警信息上报、预警信息发布、报表汇总、预测预报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等.本文结合河北省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野外分布数据,给出了外来生物入侵预警网络平台的完整应用实例.构建本系统的意义在于实现我国外来生物信息的科学管理与共享,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的远程监控,从而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制定决策,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提供方便、高效的网络工具.  相似文献   

10.
预防与监控外来入侵物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是受外来入侵物种侵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 我国以重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为对象, 围绕“治早、治小、治了、治好”和“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防控目标, 解析了10余种重大农业入侵生物入侵机制, 揭示了多种入侵病原物与宿主媒介的互作关系, 完成了120余种入侵物种精准甄别和智能监测预警技术, 构建了含130多种入侵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 建立了20余种重要入侵物种的扩散阻截技术以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10年间, 我国在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侵害、保障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法规和制度保障日趋完善,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管理水平、应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需求的科技支撑能力以及在生物入侵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物种组成及入侵区系,以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表文献以及图书等资料为数据源集成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对其物种组成、原产地、空间分布、传入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收集的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共包括382种,隶属于8目78科277属。鞘翅目昆虫的种类最多,有325种,其中象甲科昆虫最多,有74种,其次是隐翅甲科和叶甲科昆虫,分别有27种和20种。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主要来源于亚洲,占外来昆虫原产地总记录频次的28.47%,其次是欧洲和非洲,占比分别为19.79%和16.32%。整体上来看,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丰富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密度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从传入途径来看,无意传入的昆虫占91.89%,有意传入的昆虫占8.11%,且主要通过运输污染物和运输偷运物2种途径无意传入。基于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现状,考虑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跨境生物入侵威胁,建议我国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中加大口岸检疫监管力度,规范引种管理,同时加强防范入侵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系统是我国进行生物入侵交流的权威网络信息平台。该系统由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系统、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地理分布信息系统、外来入侵物种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安全性评价系统、中国主要外来入侵昆虫DNA条形码识别系统和中国重大外来入侵昆虫远程监控系统等6个子系统组成。该系统旨在为从事外来入侵物种研究、检测监测工作的科研机构和职能部门提供科研成果交流、检测监测信息发布、外来入侵物种数据查询和科普教育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3.
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可视化展示是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重要载体。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具有混合型(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和离散性(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系统或平台)特点。本文在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以预警监测模型分析与三维可视化集成、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为切入点,综合运用3D GIS、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研发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以潜在外来入侵物种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为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潜在和新发入侵物种预警监测三维可视化系统,形成了基于GIS技术的典型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可视化平台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可为我国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分级控制管理和区域性防控预案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支撑西藏外来植物入侵风险分析、监测和防治工作,通过CABI Invasive Species Compen‐dium(CABI-ISC)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外来植物数据集》和《中国外来入侵生物》4个数据源获取西藏外来入侵植物的基础数据,对其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并对融合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多源数据融合后西藏外来入侵植物有313种,有多个物种被不同数据源同时关注;在4个数据源中,大部分物种数据均为各数据源独有物种,少量为共有物种,未发现在所有数据源中都存在的物种。通过对西藏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数据的多源融合,有利于集中数据的优势,扩大数据的使用范围,提高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分析的精度,为政策制订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迫在眉睫。为了能够对跨国运输带来的生物入侵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我们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国际贸易、WorldClim的环境气候因子、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的物种分布和国内交通运输等数据为基础,以 R 语言为主要计算工具,建立综合分析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的评估方法。以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为例计算其引入风险和定殖可能性,综合量化评估国际贸易带来的物种入侵风险。借此结果对国际进口贸易从入侵风险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摸清长沙地区典型生境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区系组成,为保护长沙地区本地生态系统,防止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提供决策依据,以长沙市9种土地利用类型、22种生境类型为调查对象,采取标准样地法、样方法、样线法进行外来入侵植物实地调查,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物种进行了补充。调查结果表明,长沙地区有外来入侵植物116种,隶属38科83属,其中菊科(29种)、豆科(12种)及苋科(11种)为优势科,占物种总数的44.83%;种类最多的属为苋属(5种)和大戟属(5种)。原产地分析结果表明,81种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地区,占物种总数的69.83%。从入侵等级来看,处于恶性入侵种(1级)、严重入侵种(2级)、局部入侵种(3级)的物种数分别为21、24、14种。植物区系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科的主要分布类型为世界广布、泛热带分布;属的主要分布类型依次为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北温带分布。  相似文献   

17.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等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初步确认有外来入侵植物27种,隶属于13科25属,其中以菊科的种类最多,有7种;所有入侵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占40.7%;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六大洲都有植物入侵该区,而以美洲大陆最多;入侵途径多样,以无意传播途径为主。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分析了麋鹿对部分入侵植物种的采食利用,从植物入侵特点和对石首麋鹿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两方面对该区植物入侵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提出对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对本地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北京市湿地选择23个样地共245个样方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并从不同植物性状数据库获取样方中所有植物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等10个功能性状数据,对比分析入侵群落与本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在北京市湿地共记录到26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隶属10科19属,其中,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有10种。除比叶面积、叶片碳含量和株高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外,其余7种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均不显著,表明大多数功能性状未表现出系统发育保守性。入侵群落所有物种的物种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标谱系多样性和平均最近谱系发育距离均显著高于本地群落和入侵群落本地物种,而入侵群落本地物种的功能分散指数和Rao''Q二次熵指数均显著高于本地群落,表明外来物种入侵改变了湿地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且外来物种入侵后群落谱系多样性趋于发散,说明与本地植物亲缘关系越远的入侵物种越容易在湿地群落中建立种群,符合达尔文归化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