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调整大、小齿轮齿侧间隙时,为什么不应强调恢复原来配对时的齿侧间隙值? 齿侧间隙指齿轮啮合时,轮齿侧面的最小间隙。齿侧间隙能适应齿形误差,防止轮齿热胀卡阻;储存润滑油,以润滑轮齿表面。新换齿轮在确保正常啮合的情况下,应有0.25~0.50毫米的齿侧间隙。对使用已久的旧齿轮副,应着重检查大齿轮转动一周齿侧间隙的变化量,如变化量过大,即应查明原因加以排除。旧齿轮副由于齿面磨损,齿厚变薄,引起齿侧间隙的增大,这是正常现象,故在调整齿轮的啮合印痕时,不应强调恢复原来配对时的齿侧间隙值,而应优先保证正常的啮合印痕,然后留出适当的间隙,当齿侧间隙超过1.5~2毫米时,即应成对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改变中央传动大小圆锥齿轮的接触印痕位置与齿侧间隙,以及对啮合频率振幅值影响的试验,进一步证明,齿面接触印痕的位置对传动的振动,要比齿侧间隙的影响大。据此,重点对中央传动修理中装配尺寸链进行了分析计算。为确保装配精度,应对有关尺寸链进行协调,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汇流行星排在综合传动装置中大半径转向条件下的工况为例,建立了改进的汇流行星排纯扭转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了时变啮合刚度、齿侧间隙、齿轮综合啮合误差、啮合阻尼以及行星轮轴承支承刚度等因素。建立了汇流行星排固有振动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固有特性分析,通过固有频率及振型的特点将大半径转向条件下汇流行星排振动模式进行了对比分类。  相似文献   

4.
基于齿侧间隙对齿轮动力学系统的影响,综合考虑时变啮合刚度、综合传递误差等因素,建立了含间隙的直齿轮副单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用Runge-Kutta法对单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分岔特性等分析,讨论了考虑间隙的齿轮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响应,分析了在不同载荷时齿轮系统随间隙变化的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重载条件下,随着间隙的变化,系统动力学特性未发生改变,而系统的振幅发生改变;在轻载条件下,随着间隙的变化,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幅都发生改变。分析结果为改进变速器齿轮传动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TG1654轮式拖拉机后桥中央传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齿轮磨损而引起的齿侧间隙增大,轴承磨损使大、小圆锥齿轮副改变原来的啮合位置,更换零件如大、小圆锥齿轮副、差速器、齿轮和轴承时改变了零件原始的安装位置,因此必须对拖拉机后桥中央传动大、小圆锥齿轮的啮合间隙和啮合印痕进行检  相似文献   

6.
由于分动箱运行环境较为恶劣,船式拖拉机行驶过程中受到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必然会导致整车的振动并产生噪声,影响船式拖拉机工作效率和驾驶舒适性。本文建立分动箱输入级一级齿轮对模型,分析其额定工况下齿轮啮合过程齿接触应力、齿面啮合区法向载荷、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分析结果表明,额定扭矩为2.5e~6 N·mm时,齿轮轮齿单齿啮合区齿面接触应力、法向载荷、齿轮时变啮合刚度比双啮合区大,分析2.2e~6 N·mm,2.35e~6 N·mm,2.5e~6 N·mm三种工况,得到其最大啮合刚度分别为:51.041 N/(mm·μm);54.329 N/(mm·μm);57.634 N/(mm·μm),即随着扭矩的增大,齿轮轮齿综合啮合刚度也增大。为降低齿轮传动过程产生振动与噪声和分动箱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考虑齿侧间隙和齿轮传动误差的影响,建立了两自由度螺旋锥齿轮研齿系统的振动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制动转矩下,研齿系统的动态响应。根据时间历程和相图可知,制动转矩较小时,轮齿的啮合、碰撞和脱啮交替进行,随着制动转矩的增大,齿背碰撞消失,最后进入完全的齿面啮合状态。  相似文献   

8.
机油泵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状态,在安装机油泵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检查机油泵各部位间隙 为使容积式机油泵产生足够的油压,必须控制机油泵各部位的间隙。机油泵磨损后,齿顶间隙、齿侧(径向)间隙和端面(轴向)间隙会超过标准值,使供油量和供油压力降低。一般要求齿轮与端盖之间的端面间隙为0.03~0.09mm,齿轮啮合的齿顶间隙为0.06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弧齿圆柱齿轮大、小齿轮齿端面廓形彼此相对转动时,当量间隙值的变化。评定了齿端廓形啮合相位的最大、最小误差。计算了齿轮工作啮合中不同相位的当量间隙,绘制了相应的曲线图,得出了弧齿圆柱齿轮啮合中当量间隙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弧齿圆柱齿轮大、小齿轮齿端面廓形彼此相对转动时,当量间隙值的变化.评定了齿端廓形啮合相位的最大、最小误差.计算了齿轮工作啮合中不同相位的当量间隙,绘制了相应的曲线图.得出了弧齿圆柱齿轮啮合中当量间隙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
农用运输车和汽车后桥传动齿轮啮合印痕的调整方法如表1和表2所示。调整原则是:以接触印痕为主,兼顾齿侧间隙。以齿高方向接触印痕为主,兼  相似文献   

12.
一、中央传动圆锥齿轮副调整接触印痕位置时应注意事项 (1)由于中央传动圆锥齿轮副支承的刚度对接触印痕的位置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调整接触印痕位置应在中央传动圆锥轴承紧度、轴向间隙调整合适后进行。(2)调整中央传动齿轮副的安装距时,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先保证良好的接触印痕位置,尽可能兼顾齿侧间隙。在不能兼顾接触印痕和齿高位置的要求时,应以保证齿高位  相似文献   

13.
(1)啮合间隙和啮合面调整不当。间隙太小,会造成润滑不良而产生齿面干摩擦,其现象为后桥壳温度高;若间隙太大,则会造成啮合噪声大,齿面之间易产生冲击力和打齿。另外,齿的啮合印痕要符合要求,若啮合面过小,单位压力就提高,就很容易造成齿轮的早期磨损。  相似文献   

14.
一、变速器跷档故障产生的原因1.变速齿轮、齿套或同步器锥盘轮齿磨损过度,沿齿长方向形成雏形,啮合时便产生一个轴向推力,在工作中又受振抖,转速变化的惯性影响,迫使啮合的齿轮沿轴向脱开。2.变速齿轮、磨损过度、固定螺钉松动或变速杆变形等,使齿轮不能正常啮合。  相似文献   

15.
1.变速器跳挡 车辆运行中,变速杆自动跳人空挡位置(一般多在中、高速负荷时突然变化或车辆剧烈振动时发生)。其原因:由于齿轮磨损形成锥形,啮合时产生轴向力,加之工作过程振抖、转速变化,迫使啮合齿轮沿变速器轴向脱开。具体表现为:变速器齿轮或齿套磨损过量,沿齿长方向磨成锥形;拨叉轴凹槽及定位球磨损,以及定位弹簧过软或折断,使自锁装置失效;变速器轴、轴承磨损松旷或轴向间隙过大,  相似文献   

16.
有一辆东风140汽车,使用不到半年更换了两副中央传动齿轮。所换下的两副齿轮,齿端面磨损似尖刀,偏齿顶上部带有较浅的沟槽。询问驾驶员的修理过程,两次修理均在个体修理门市部修理,修理时,中央传动的轴承预紧度、齿轮的啮合印痕、齿侧间隙都进行了仔细调整。当问到大锥形齿轮的支承螺钉调整情况时,驾驶员却说  相似文献   

17.
为计算出精确的侧隙流量以克服现有方法上的局限性,通过齿侧轮廓精确分析给出不同啮合位置和不同偏移量下的侧隙高度,然后由齿侧全间隙的等效齿廓和真实齿廓分多种方法计算出侧隙流量,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啮合位置处的侧隙流量变化很大,进入困油啮合时侧隙流量最小,退出啮合时侧隙流量最大;在困油压缩区域中,侧隙流量可采用等效齿廓法来计算,但不适用于膨胀区域;孔口流量理论不适宜于侧隙流量的计算,尤其在困油即将终止时以及侧隙值、压差较大时更不可取;任一位置处的齿侧全间隙长度基本保持不变,对于任一偏移量下的间隙值随位置变量的影响很小.同时,得出目前通行的等效齿廓法以及薄壁孔理论不适宜于侧隙流量的计算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机油泵工作状况好坏,对于发动机润滑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减轻机件磨损以及防止抱轴烧瓦都至关重要。而机油泵的安装直接影响其工作状况,安装机油泵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各部位间隙为使容积式机油泵产生要求的油压,必须控制机油泵各部位间隙。当机油泵磨损后,其齿顶间隙、齿侧间隙和端面间隙均会超过标准值,引起供油量和供油压力降低。一般要求齿轮与端盖之间的端面间隙(即轴向间隙)为0.03~0.09mm;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为0.06~0.15mm,不得超过极限值0.22mm;齿顶与泵壳的间隙(径向间隙)不得超过0.2mm。如果端面间隙超标,可通过减…  相似文献   

19.
拖拉机变速箱发生故障 ,将直接影响拖拉机的工作性能。变速箱发生故障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驾驶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 ,另一种是变速箱内零件磨损或损坏造成的。下面谈一谈变速箱的常见故障及其主要零件的修复方法。一、变速箱的常见故障1.工作中有噪声 变速箱内更换或修复的齿轮齿侧间隙过小 ,或者齿轮磨损严重使齿侧间隙过大 ,都会因啮合不良而发出噪声。另外 ,滚动轴承或隔离圈磨损、变速箱内缺少润滑油 ,也会使变速箱在工作中产生异常噪声。2 .自动脱档 这种故障多是由于齿轮端面磨损过大 ,使齿轮啮合长度太短 ,且轮齿磨成锥形 ,产生轴…  相似文献   

20.
在对BJ2020S吉普车后桥的维修中,最主要的就是减速器主、从动圆锥齿轮的啮合印痕及啮合间隙;差速器半轴齿轮、行星齿轮啮合间隙和各轴承松紧度的调整。这是一项既重要又较为困难的工作,因为后桥主、从动圆锥齿轮是在大负荷、高转速下工作的,而且其所承受的是交变负荷,如果两者的啮合印痕不符合要求,或啮合间隙不当,工作中将会出现传动不平稳和噪音,加速齿面磨损,甚至打坏齿轮,直接影响汽车使用寿命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