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苜蓿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苜蓿(Medicago sativa)田节肢动物主要种类的数量动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田主要害虫是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豌豆蚜(Acyrthosip hon pisum)、蓟马(Thripidae)和盲蝽(Miridae)等,主要天敌是瓢虫(Coccinellidae)、草蛉(Chrysopidae)、食蚜蝇(Syrphidae)、寄生蜂、小花蝽(Orius minutes)和蜘蛛等;苜蓿斑蚜、豌豆蚜和蓟马在苜蓿上的消长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7月上旬;建立了苜蓿斑蚜、豌豆蚜、蓟马和盲蝽的时序动态模型;蚜虫与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蜘蛛、蓟马与小花蝽,盲蝽与蜘蛛的相互作用表明主要天敌与害虫自然种群数量之间呈极显著的互作关系,天敌的发生出现明显的时间跟随现象,比害虫推迟10-20 d。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洞庭湖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夏季高温刈割后的生长状态及再生产量及品质的品种间差异,对种植一年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于2015年8月1日进行全年第5茬刈割测产,9月21日进行第6茬刈割测产。研究结果发现,秋眠级较高的苜蓿品种WL656、WL903第5茬刈割后再生植株长势和第5茬刈割鲜草产量显著优于秋眠级低的苜蓿品种WL363(P0.05)。第6茬刈割WL903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高秋眠级的WL903和WL712综合表现较好,是可进一步研究的耐热型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4.
苜蓿斑蚜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苜蓿斑蚜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 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035 9x-5.993 9,相关系数r为0.993 1,二者相关性极显著。按 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第一茬苜蓿斑蚜的防治 指标为2 100头/百枝条,水地苜蓿第二茬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是1 600头/百枝条。  相似文献   

5.
陈明  罗进仓  李国强 《草地学报》2011,19(6):922-926
在棉苜间作模式下比较研究了刈割与非刈割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棉花(Gossypium spp.)田几种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动态的影响,目的在于评价适时刈割苜蓿、助迁天敌对棉蚜的控制效应。试验区每隔4行棉花间作1行50cm宽的紫花苜蓿带,当棉田棉蚜种群数量逐渐增高时,分别于6月、7月2次刈割紫花苜蓿并搁置原地,迫使苜蓿带内的捕食性天敌转移到邻近的棉田中;设非刈割苜蓿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刈割苜蓿后棉田内天敌种群的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非刈割苜蓿处理区有明显的增加,其中,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星豹蛛(Pardosa variegata L.Koch)、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的种群数量分别增长120.4%,100.8%,61.0%和7.2%。刈割苜蓿处理区的棉蚜种群数量比非刈割区下降了80.7%。在棉苜间作区,适时刈割苜蓿、助迁天敌转移至邻近棉田,有助于棉蚜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奔  周敏强  王娟  蒲毅  张丽  袁明龙 《草业科学》2016,33(4):785-812
苜蓿是我国栽培最为广泛的重要优质牧草,虫害是限制苜蓿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全面调查了CNKI数据库中自1980年以来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论文,整理出了目前我国已报道的苜蓿害虫名录,并对所有文献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报道的苜蓿害虫共计297种,隶属于8个目48个科,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苜蓿夜蛾(Heliothis olipsacea)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5种害虫。自1980年以来,CNKI中收录的苜蓿害虫相关文献共计226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40篇,期刊论文184篇。研究内容涉及生物生态学特性、防治、种类和多样性调查、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方面,其中前两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较少。笔者建议今后苜蓿害虫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开展苜蓿害虫种类调查,明确各大苜蓿种植区的关键害虫;2)加强苜蓿害虫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3)推进苜蓿害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建立苜蓿害虫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8.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9.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0.
苜蓿斑蚜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苜蓿斑蚜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035 9x-5.993 9,相关系数r为0.993 1,二者相关性极显著.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第一茬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为2 100头/百枝条,水地苜蓿第二茬苜蓿斑蚜的防治指标是1 600头/百枝条.  相似文献   

11.
紫花苜蓿田间杂草危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homas倒置“W”多点取样点及目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得出鄂尔多斯地区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共有19种杂草分属8科,以禾本科、藜科的杂草危害为主,其次分别是苋科、菊科和紫草科的杂草。头茬刈割后的主要杂草群落为猪毛菜(Salsola collina)+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ex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其中前4种杂草对苜蓿的危害率较高,危害级高达2级。而第2茬刈割后的主要杂草群落却是以虎尾草+猪毛菜+麦家公+灰绿藜+反枝苋+狗尾草为主的群落,前3种杂草的危害级较高。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以“草害程度”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了头茬刈割后不同杂草组分对苜蓿田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各杂草危害程度由大到小为猪毛菜>稗草>虎尾草>反枝苋>灰绿藜>麦家公>狗尾草>苍耳。综合相对多度、株高、危害率、杂草品质和杂草毛、刺对适口性的影响这5个指标,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各杂草组分对苜蓿的相对危害性。  相似文献   

12.
孙骊珠  罗兰  孙娟  韩萌  袁忠林 《草地学报》2016,24(5):1087-1093
本文对青岛地区苜蓿(Medicago sativa)田节肢动物群落种类、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优势种群的田间动态规律,对主要害虫与优势天敌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地区苜蓿田有节肢动物13目49科91种,其中主要害虫有蓟马(thrips)、蚜虫(aphids)、盲蝽(mirids)、苜蓿斑螟(Salebria semirubella)等,主要天敌有瓢虫(ladybirds)、食蚜蝇(syrphids)、寄生蜂(parasitic wasps)、草蛉(lacewings)、蜘蛛(spiders)等。蚜虫每年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和10月下旬;蓟马在田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7月上旬和10月上旬;苜蓿斑螟有1个高峰期是在9月下旬;盲蝽有3个高峰,分别是7月中旬、8月上旬和9月下旬。瓢虫类在田间有2个高峰期,分别是5月中旬和10月中旬;寄生蜂类有2个主要高峰期,分别是4月中旬和5月下旬;食蚜蝇类有3个高峰,分别是4月中旬、6月上旬和10月中旬;蜘蛛有5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5月中旬、6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一元回归法探讨了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对每类害虫有控制作用的天敌种类。  相似文献   

13.
朱猛蒙  刘艳  张蓉  黄文广 《草业学报》2013,22(6):159-166
苜蓿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人工牧草,近年来害虫爆发严重,为此在宁夏南部山区选择了2个典型的苜蓿种植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系统监测,调查苜蓿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对天敌与害虫的协同关系和生态位进行分析,初步得出: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田间昆虫群落趋于动态平衡,天敌对害虫的跟随期缩短,大约在1周左右;2个监测点害虫亚群落与天敌亚群落的标准化线性组合分别为:V1=0.532X1+0.326X2+0.035X3;W1=0.108Y1+0.482Y2+0.035Y3-0.113Y4V1=0.356X1-0.163X2+0.008X3;W1=0.063Y1+0.526Y2+0.103Y3-0.038Y4,说明刺吸类害虫种群数量较大,但易受天敌的控制;食叶类害虫、食根类害虫与食花类害虫的天敌资源较为缺乏,此类害虫对苜蓿草地的潜在威胁性较大;天敌在空间广度上和宽度上的生态位明显比害虫广泛,表明天敌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食物;瓢虫类优势天敌多异瓢虫与苜蓿斑蚜生态位接近,表明多异瓢虫是控制苜蓿斑蚜的重要天敌。这些结果为我国西北人工苜蓿害虫综合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杨伟光  柴华  杨曌  李红 《草地学报》2016,24(4):886-891
通过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田中,开展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化学药剂防治虫害研究,对比二者之间的优劣性,探究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苜蓿虫害技术。结果表明:无论太阳能杀虫灯还是化学药剂,均能有效防治当地6种主要的苜蓿虫害,包括苜蓿蓟马(Odontothrips phaleratus Haliday)、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草地螟(Coxostege sticticatis Linnaeus)、潜叶蝇(Phytomyza utricornis Meigen)。分析其防治成本及效益,太阳能杀虫灯防治每公顷干草增产1535 kg,增收2974元;化学药剂防治每公顷干草增产917 kg,增收1551元,二者无显著差异。但就综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言,太阳能杀虫灯防治技术优于化学药剂,可以在苜蓿种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江西栽培牧草主要害虫种群动态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6.
影响苜蓿种子丰产的主要因子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根据查阅文献和调查试验结果,提出影响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产量的因子主要有生态环境、种群密度、磷肥、微肥、水分、授粉、生长调节剂、害虫、杂草和收获时间等.其中在栽培过程中以密度、水分条件和辅助授粉等因子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基于PAID4.0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面向对象的VB6.0程序语言,辅助以InterDev、Asp、HTML语言,Dream Weaver网页制作工具,SQL Server后台数据库管理,以北京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气候等生产条件为主要依据,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化过程所需的知识库、模型库和逻辑推理机有机结合,贯穿了苜蓿适宜品种与播期选择、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适宜刈割时期预测、草产品质量评价等苜蓿产业化过程的所有环节,构建并完成了在单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科学实用的北京地区苜蓿栽培管理专家系统,为北京地区的苜蓿种植户和企业等用户实时查询和掌握科学的苜蓿栽培管理知识与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优质豆科牧草,而病害、虫害、草害是限制苜蓿生长及品质的主要原因.本文收集了我国近40年来的有关资料,对苜蓿病虫害的种类进行科学分类,制作出了苜蓿病害和苜蓿部分虫害的种类名录,对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收集近20年我国各地区调查的苜蓿地杂草的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秋季刈割对紫花苜蓿根贮有机物质在越冬期间变化情况及对翌年越冬率、头茬产量的影响,本文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第二次刈割后900GDD,1000GDD,1100GDD,1200GDD刈割的紫花苜蓿在2013年秋末至2014年初春越冬期间主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种植翌年,第二次刈割后1000GDD刈割的紫花苜蓿越冬率及头茬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处理(P < 0.05),与未刈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整个越冬期间,紫花苜蓿根贮藏性有机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秋季刈割具有可行性,且在第二次刈割后1000GDD时刈割不会影响牧草翌年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