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钩端螺旋体类微生物引起的各种畜、禽、野生动物和人均可感染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多为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2.
<正>钩端螺旋体病是会导致母猪生产性能降低("不育"或"繁殖障碍")的传染病之一。猪群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后,本病会在猪群中不断扩散。感染的母猪绝对不会自动消除感染——这些母猪会变成带菌者。但是,这些母猪会产生针对钩端螺旋体的抗体,因此可通过初乳向新生仔猪提供母源免疫力。断奶后,仔猪的被动免疫力可持续数周时间,但不会超过12周龄;肥育猪开始感染环境中的钩端螺旋体,在达到上市体重时,几乎所有的肥育猪都被感  相似文献   

3.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是由猪感染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传染病,可感染人。临床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钩端细螺旋体对人、畜和野生动物都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体有25个血清群,至少有190个不同的血清型。因此,要科学的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主要症状,病理变化,科学的制定综合性防控措施,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犬钩端螺旋体是一种长6~12μm,宽0.1~0.2μm,可运动的,能感染人和动物的一类丝状螺旋菌。任何年龄、品种、性别、未免疫的犬都可能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高热、多尿等,伴随犬全身多脏器受损。本文主要阐述了一例犬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通常在长江以南的地区较为多见,尤以雨水较多的夏季和鼠类繁殖多的地区发病为最.钩端螺旋体病对人畜的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为世界各地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人多取急性经过,家畜及野生动物则多呈隐性感染,长期带菌排菌,污染环境、水源。 四川省是钩体病严重流行省区之一。一般认为,马骡周期性眼炎与本病有密切关系。驻川部队马骡历年均有原因不明的失明及眼病发生。为了了解动物感染本病的情况,为防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于1984年8~9月,对部分地区的畜禽、鳝鱼采血清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不仅能够引起猪发病,还能够感染人。猪在感染后表现为严重的黄疸、流产以及全身症状,甚至引起病猪的死亡,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并提出了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猪群定期驱虫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猪钩端螺旋体病又称细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发热、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水肿,皮肤粘膜坏死和母猪流产等;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仔猪发病较为多见。本病流行特点是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炎热季节的6~9月份,呈散发性和地方性流行。主要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感染,主要由带菌老鼠、带菌猪传播;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吸血昆虫传播。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犬较易感染本病,公犬和幼犬的发病率较高,感染后急性病例表现为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等。HARKIN等认为此病原体会引起犬急性肾炎并常伴有肝衰竭或凝血不良。人在感染后引起螺旋体性黄疸,称weil氏病。  相似文献   

10.
猪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感染所引起,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高温高湿的季节多发,根据疾病发生的缓急程度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以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血尿症状,母猪感染后可出现流产;预防本病需加强猪场的管理,科学消毒,做好传染源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可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猪囊虫病又称猪囊尾蚴病,是由人的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中所引起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危害人、畜,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要项目之一。为了掌握民和县满坪地区猪囊虫感染情况及防治效果,为今后的防  相似文献   

12.
<正>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感染了钩端螺旋体属众多致病血清型中的任何一个后引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钧端螺旋体病几乎会影响所有哺乳动物,且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症状,从轻度、亚临床感染到多器官衰竭和死亡。1病因钩端螺旋体是一种极难培养且生长缓慢的需氧型革兰氏阴性螺旋体原虫,能够引发特征性的螺旋样死亡。钩端螺旋体的分类很复杂,且可能会造成混淆。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钩端螺旋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该病感染率较高。感染猪表现全身症状,尿液出现血红蛋白尿,后期还出现黄疸。本文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解剖症状、防治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预防本病必须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猪群3种措施,采用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犬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犬在感染后引起急性肾炎并常伴有肝衰竭或凝血不良[1~2]。在感染人后引起螺旋体性黄疸,称为Weil氏病。犬较易感染本病,猫的钩端螺旋体病少见。我国从犬分离到的钩端螺旋体主要是犬群和流感黄疸出血群。1病原犬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主要为犬钩端螺旋体和出血黄疸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螺旋紧密缠绕,一端或两端有特征性的小钩。在旋转时两端柔软而中间僵硬。钩端螺旋体为严格需氧菌,对pH6.2~8.0以外的酸碱敏感。加热到50℃10分钟、60℃10秒以及常用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啮齿类动物是主要载体,尤其是老鼠,钩端螺旋体通过感染动物的尿液排泄到土壤或附近的水中。由于本病多呈急性暴发,病程短、死亡快,短时间内确诊困难,因此控制本病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及时治疗。本文报告一例犬钩端螺旋体病诊治情况,采用多西环素、速诺消炎杀菌,同时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其流行几乎遍布全世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各种家畜和人都可感染.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早期高热,全身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是致病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各型疾病,可引起人、野生动物和家畜发病,是一种典型的人兽共患病.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而且可长期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成为主要贮存宿主.如鼠类感染后,大多是健康带菌者,并可通过尿液向外排菌,成为重要传染源.当犬接触这些染菌的水、土壤或尿后,就可通过破损皮肤、粘膜及消化道感染.通过交配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大,因公犬有用鼻和舌舔自己或母犬生殖器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正>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中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感染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发病,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从温和型、亚临床型,到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本文阐释了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宿主、流行、传播、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多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方法。本病属人畜共患病,密接人员需做好防控工作。1病原钩端螺旋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呈螺旋状,该菌对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9.
羔羊钩端螺旋体病也叫传染性黄疸病,是由问号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羔羊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粘膜和皮肤坏死,孕母羊流产。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7~10月份多发,其他月份为散发。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但幼畜较成畜敏感,发病较多。绵羊和山羊均可感染,羔羊比成羊易感性强,所以,发病也重。本病的宿主非常广泛,家畜中羊、猪、牛等均可感染和带菌,为重要的传染源。野生动物中的鼠类对本病最易感,为本病的最重要宿主,是自然疫源的主体。所以病羊和带菌动物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20.
犬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犬对本病很易感,世界各国均有发生。本病主要传染途经是带菌的动物如病犬、猪、鼠类等,将钩端螺旋体随尿液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土壤,当犬接触这些染菌的水、土壤或尿后,就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及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而感染。1流行特点病的发生多与接触病犬或带菌鼠的原有密切关系,通常公犬发病较多,幼龄犬比老龄大发病多,常散发。2临床症状病犬的临床表现有似下几种特征。2.1由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病犬,开始体温升高,第2d就下降至常温或以下,食欲不振,喜饮水,体质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