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唐宋两朝茶道不管是从技的层面还是道的层面,其美学内涵都有明显不同,从茶叶的制造、品茶的一系列流程的不同,到大批茶道高手兼书画家的出现;茶画、茶书法、茶专著的大量涌现;独特的茶百戏、斗茶等艺术形式与书画的结合和互相影响以及宋代茶诗几倍于唐代茶诗的盛况等等都在向我们提示:这些不同现象的呈现背后是宋代士人开始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将茶性之美与宋人的审美意趣、艺术化生活的主张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宋两朝不管是在制茶、泡茶、品茶一系列技的层面还是上升到道的理论层面,茶道的美学内涵都有明显的区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出现了一系列丰富的茶画、茶书法、茶百戏等众多与书画相关的茶艺形式。此种形式的出现与宋代文人集团的兴起以及文人的生活方式、意趣取向息息相关,尤其是以宋四家苏轼为首的一批文人书画家,既是历史记载的茶道高手,又在书画领域同时提倡"文人画风"和"尚意书风",这种不同于前代的宋人意趣,与当时雅致而独特的茶艺方式的形成应有一种内  相似文献   

3.
潘根生 《茶报》2004,(1):41-42
《东茶颂》是一部对韩国茶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茶书,作者草衣意恂,精通禅与教,儒学、诗道功底深厚,对茶有深刻的认识。从《东茶颂》的哲学思想,茶道观和茶论来看,论述的主要内容和茶道精神,与中华茶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在创作《东茶颂》前,饱览了大量中国古代茶书与茶诗,并深受影响。陆羽的《茶经》和茶道精神对草衣的影响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4.
乐素娜 《茶叶》2010,36(4):253-255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甚为深刻,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息息相关。日本茶道与宋代时期流行的茶礼有许多共同点,两国的茶文化也有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据《宋史》等相关史料研究,宋代末茶的主流是水磨茶,即利用水力驱动磨盘磨出来的末茶,而茶臼、茶碾、茶磨等小玩意儿只不过是上流社会的茶道工具而已.宋代水磨茶曾一度被朝廷所垄断,规模很大,并制订有专门的水磨茶法,设置有专门主管水磨茶事务的提举京城茶场所.宋代名画《闸口盘车图》应该就是当时官营水磨茶场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6.
李雪峰 《福建茶叶》2016,(3):280-281
中国是茶的故乡,悠久的茶历史使得我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闽南地区作为我国的产茶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闽茶文化除了泡茶的技艺,茶道,还包含了茶诗等。本文从闽茶的概要出发,对闽茶名称、茶道及茶诗的英译进行概述,并着重分析了闽茶茶道以及茶诗英译中的唯美之处,以实际了解闽茶文化英译中的唯美感。  相似文献   

7.
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盛世,诗歌的发展反映了大唐文化的繁荣。唐诗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扩散,茶文化又为唐诗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可以看出在许多唐诗中都包含了茶意象。每首诗都包含了众多意象,没有意象很难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采茶、品茶等是茶诗写作过程中要细细描述的,用来寄托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茶道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我们不能把茶仅仅看作成饮品,它也是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研究茶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唐代茶道的形成、唐代诗歌作品中的茶文化以及唐诗中的茶意象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苏辛欣 《福建茶叶》2016,(11):373-374
从日语的一些与茶道有关的"表达方式"入手对日本茶文化历史进行分析和考察,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种脱胎于我国茶文化的、生活化修行模式的正确认知。日本茶道的基本价值内涵体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三个方面:一是核心价值层面上追求茶道的"四谛",即"和、敬、清、寂";个性价值层面上追求本土化和自我个性文化的发展创新;美学价值层面上追求一种基于主体的"禅茶一味"式的审美。日语"衍生出的茶语表达"中的茶文化历史细节可以从幽默类的茶语表达、带有一定讽刺或谚语性质的茶语表达、寓意美好象征和传播人间正能量的茶语表达、与茶道本身发展创新相关的茶语表达等四个方面开展考察,这些不同类型的茶语表达代表了不同的日本茶文化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9.
程勉中 《中国茶叶》2002,24(1):37-37
天下第二泉在宋代时,更加受到时人的推崇。北宋名臣蔡襄曾游无锡惠山,这位精于茶道的政治家兼书法家、诗人,专门对用二泉水煮茶后品尝所得的一系列感受,写下一首诗,名曰《即惠山煮茶》: 此山何以得,适与真茶遇。 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根基,其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华夏文明为全世界的国家树立了榜样,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更是成为许多国家治国兴邦的根本依据。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这样记载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的对茶道进行记录的文献。当时茶道盛行,朝中权贵几乎人人都饮茶,表明当时盛行茶道之风,这就为后来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资料记录表明,茶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是最早最完善的茶道。众所周知,茶起源于中国,茶树的种植方法也是由中国传往西方甚至是全世界,同理茶道也是中国的灿烂文化遗产,可以说与茶有关的所有东西都起源古老的中国。茶道与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的核心思想融为一体,其精神的教导意义对现在各行各业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基本阐述了传统茶道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以及其所包含的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再结合二者的共性,截取了茶道的特性展开了对传统武术影响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胡小军 《茶叶科学》2010,30(6):489-492
宋代以建窑盏为代表的茶具以及上品茶色尚白的鉴赏标准,是该时期文化生活中的审美共识。建窑盏的出现,见证了宋代茶艺由唐入宋的文化转型,从器物中也可以考察出宋代独特的饮茶技艺。本文通过对宋代分茶、斗茶技艺和建窑黑釉瓷茶盏关系的考察,揭示建窑黑釉瓷茶盏在宋代兴盛的原因,为“宋式”精致的审美美感类型与生活方式、文化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柯冬英  王建荣 《茶叶》2005,31(2):119-122
本从宋代斗茶的兴起与鼎盛、斗茶之茶、斗茶之器具、斗茶之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斗茶的消亡、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龙凤团茶的试制及斗茶茶艺的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斗茶。认为斗茶出现于晚唐而盛于宋代,北苑之名始于南唐北苑使,而非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论述了北苑茶的加工方法、层出不穷的茶品,介绍了斗茶的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分析了斗茶器具的特点、斗茶消亡的原因,总结了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通过龙风团茶的试制及系列试验,分析了影响斗茶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剑平 《茶叶科学》2014,34(1):105-110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相似文献   

14.
沈鲁 《茶叶通讯》2011,(4):40-43,46
"茶"在正史礼仪志中的首次大量出现便是在《宋史》中。《宋史》之前的诸部正史礼仪志中,唯在《旧唐书·礼仪四》中出现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茶在《宋史·礼志》中的大量出现和广泛记载是茶在宋代礼仪中兴起的重要标志,这一兴起改变了正史礼仪志中有酒而无茶的局面。茶在《宋史·礼志》中的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体现出了唐宋...  相似文献   

15.
周文棠 《茶叶》2009,35(4):244-249
中国茶文化史上,有栽种茶树第一人——甘露禅师吴理真之说,或表述为“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徒种茶的最早记载。”本文依据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考证,认为蒙顶产茶记载于唐代;五代至北宋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道教文化的内涵;蒙山甘露禅师出现于北宋;自南宋至清代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佛教文化的内涵;吴理真是宋代从岭表至蒙山的僧侣,因有灵异而被南宋孝宗敕封;明代杨慎的记载,进一步确证了“宋甘露禅师行状碑”的真实性,并补充了关于吴理真的生平,吴理真之所以被敕封是因为有灵异,而不是种茶;蒙顶植茶人吴理真是当地农民的观点出现于现代;蒙顶植茶人身份的变化反映的是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茶文化史上“吴理真是西汉时在蒙顶植茶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茶文化工作者有必要厘正茶史,以免谬论遗于后代。  相似文献   

16.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史学界中存在的对茶文化兴盛于唐朝还是宋朝的模糊认识,从茶文化兴盛的表象和成因两方面,对此进行澄清,分析了茶文化兴盛于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指出唐朝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茶文化的兴盛有着来自茶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六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云飞 《茶叶》2009,35(2):114-119
西湖是中国茶禅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重要历史环节。龙井茶的发展史是中国茶禅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例证。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与僧侣和在西湖的茶禅活动对中国茶禅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行地位,他们以茶、禅、诗为内容的交往活动正是“茶禅一味”思想的美学实践,他们创造的茶禅文化美学、茶禅思想境界对后世及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茶禅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方颖 《茶叶》2017,43(1)
品茶在我国有其悠久的历史,尤其盛行于唐宋时代。唐代以前,虽也茶饮,但大多为药饮、解渴,还谈不上是品茶艺术。到了中唐,陆羽《茶经》问世后,品茶着重细煎慢饮,加上唐宋以来僧道、士大夫们的参与,助长了茶道的盛行,提升了饮茶的境界,而形成了一种品茶艺术。品茶与琴棋书画,与生活诸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日品茶虽不易达到古人所拥有的那般理想自然境界,但至少品茶的优良传统,不但应该保持,而且应该持续。现如今,正当品茶艺术蓬勃发展之势,提升品茶的情趣,结合生活诸艺,似可更加丰富及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9.
沈国琴  郭丹英 《茶叶》2014,40(4):230-231
杭州的茶馆肇始于唐代,南宋曾盛极一时。到了元代,杭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茶馆呈现俗文化的特点。明代杭州的茶馆文化则雅俗共赏,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