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人工培育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因其育成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而得名."大通牦牛"是以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畜牧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培育研究"、"牦牛新品种培育及其产肉生产系统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基础,历经20多年辛勤努力而培育成功的.课题组经过捕获、驯化野牦牛、制作冻精、连续多年大面积人工授精,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的1/2野血牦牛、有计划地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闭锁繁育、适度应用近交技术、强度选择与淘汰等主要技术手段,获得了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与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含1/2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种.20年来课题组从改变遗传结构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培育措施两方面入手,围绕育种工作开展多项科学研究与试验①探索在家牦牛群体中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进而培育牦牛新品种的可行性;②探索野、家杂交优势产生的机理并加强野牦公牛站建设;③探索应用低代牛横交育种理论并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④强化选择与淘汰(公牛最终留种率11%、母牛淘汰率30%)加强后备种公牛培育;⑤进一步确定主选性状的育种指标;⑥建立野血牦牛繁育基地和试验扩大推广区等攻关技术.课题组不断解决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使新品种牛群品质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育出了能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高山草场放牧性能,生产性能特别是产肉性能较高、遗传性稳定的"大通牦牛"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牦牛没有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改写了牦牛没有内部品种结构的落后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牦牛的育种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青海高原大通牦牛的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大通牦牛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首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较其他品种的牦牛,大通牦牛具有优良的数量性状与生产性能。本文总结大通牦牛的育种进展,包括大通牦牛的外貌特征、育成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生产性能、生物技术在其育种中的应用以及育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大家畜育种过程中选育、培育的理论和方法与牦牛饲牧业实践相结合,论述了对用作"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群)培育"横交的F1代(0世代)公牛的选择、培育原则及各龄体尺、体重指标与等级划分,指出对留种牦公牛的选择应按四个阶段进行,即初生"试选",0.5岁"初选",1.5岁"复选"和2.5~3.5岁"定选".各阶段留种率分别为90%、70%、50%、和60%.论证了系统的选择、培育在牦牛育种、提高牦牛生产力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人员历经25年,培育出了中国首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这一新品种及其培育技术近日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新品种被命名为大通牦牛。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阎萍介绍说,大通牦牛是以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应用低代牛横交等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含有1/2野牦牛基因。  相似文献   

5.
牦牛犊牛培育是牦牛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犊牛培育不仅在于培养优良的群体而且对于提高育种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寒地区实际情况,阐述了木里牦牛优质犊牛培育的关健技术及要点。以期能为木里牦牛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利用野牦牛的优秀基因培育牦牛新品种群已进入了育种实践阶段.由于育种公牛的特定关系,在牦牛育种中有计划地采用了近交技术,经过横交一世代两年的统计,未发现近交衰退和严重分离现象.本文认为从染色体组型、血清酶及生化组分、生殖细胞的超微结构及酶活、生活习性及繁殖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都证实野、家牦牛基因比较纯合;牦牛代谢反应迟钝,育种原始偏向肉用.因此,在牦牛育种中有计划、有控制地采用近交技术,安全可靠并可加速育种进程,尽快地达到同质化.  相似文献   

7.
简要阐述了利用野牦牛作为父本培育新品种牦牛的理论及实践.并对育种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作了介绍.最后重点谈了大通种牛场在推广中总结的四点经验.  相似文献   

8.
牦牛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特有的家畜.长期以来托牛业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性能低下.大通种牛场进行导入野牦牛基因改良家托牛的育种研究,培育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托牛",并实施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对托牛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通牦牛是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重点项目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2004年该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颁发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由于该品种生产性能高,产肉、产奶性能好,易粗放饲养,抗逆性、适应性强,深受牦牛产区牧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探讨有角和无角牦牛群体的体况和代谢差异,为无角牦牛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检测了有角、无角牦牛群体的30项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群体测得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群体间有11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5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14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从测定的数据初步判定,有角与无角牦牛群体在高原低氧适应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及骨质形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无角牦牛比有角牦牛更适应高原低氧的环境。本试验结果可为牦牛品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高原高寒自然生态条件下用人工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自1983年起,大通种牛场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及省畜牧兽医总站全面开展了牦牛新品种培育工作,连续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历经20多年成功  相似文献   

12.
刘发军 《当代畜牧》2013,(24):34-36
国家级新品种大通牦牛自培育成功以来,对改良提高家牦牛的生产速度、体重、产肉、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遏止牦牛的退化,增加牦牛的抗逆性及生活力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笔者结合目前牦牛生产现状,就大力推广大通牦牛进行家牦牛改良复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共同研究培育出的“大通牦牛”,通过国家兽禽品种委员会审定后,日前由农业部颁发了《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成为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解决牦牛生产力低的问题,只有通过不同正回交杂与加中简易系列培育措施,于短期内育成适应青藏高寒生态条件,日挤奶6~10kg(比目前家牦牛日挤奶量提高2倍以上)18月龄林重160~200kg(比相同方法培育的同龄牦牛提高30%)毛(绒)产量提高25%的牦牛新品种,这一新品种含量良种外血12.5%~20%。  相似文献   

15.
对大通牦牛新品种的育种史、育种方向和任务,育种现状包括体型外貌、生长发育、体尺体重、产肉性能、肉质品质、毛绒产量、产乳量和乳品质、繁殖特性、遗传特性以及育种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牧区牧民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类群。麦洼牦牛是川西北牧区特有的一个地方牦牛类群,为当地牧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物资来源。近年来,麦洼牦牛因近亲交配、超载放牧及群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引起其品种退化、生产性能降低和出栏时间延长,因此,麦洼牦牛的选育迫在眉睫。四川省龙日种畜场有麦洼牦牛核心育种场,在场内采用开放式群体继代选育法,按照性能特征组建了3个麦洼牦牛家系,家系内严格选留优秀的种公牛和种母牛,利用冻精和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严格的选种选配,建立完善的系谱档案,导入优秀个体的优良基因,逐步构建适用于麦洼牦牛的选育方案,提高麦洼牦牛的种群生产性能,形成以四川省龙日种畜场为核心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红原县及周边麦洼牦牛饲养区域的良种覆盖率,探索麦洼牦牛人工授精配种取代自然交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选择6月龄和4周岁的无角牦牛进行屠宰性状测定,并以同年龄的有角牦牛作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无角牦牛和当地有角牦牛的产肉性能,以期为今后无角牦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6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同龄的有角牦牛(P0.05),4周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也均显著高于同龄有角牦牛(P0.05)。以上结果说明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四)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微卫星变异的比较研究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遗传学会(ISAG-FAO)推荐的13种普通牛种的微卫星标记、以已分型的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的相应资料作参照,研究了大通牦牛(青海环湖型)、甘南牦牛(青藏高原型)和3头野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牦牛的全部13种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或多或少与普通牛相应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发生重叠,说明两牛种在上述座位的侧翼碱基序列是较为保守的.与普通牛相比,两个牦牛群体的所有座位同样显示了高度多态性.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4~8个,平均5.462个,略低于普通牛平均数6.515个,可能与对普通牛微卫星的选择有关.在两个牦牛群体间,等位基因片段范围、高频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等非常相似.两个牦牛群体的观察基因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639和0.665,与其无偏期望基因杂合度平均值0.676和0.651相近.除HEL5(2个群体类型)和BM1824(环湖型)座位外,其余座位皆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两个牦牛群体的Nei's标准遗传距离Ds等于0.032 4,这一数值甚至比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中最小的两个品种的标准遗传距离Ds(0.0662)还小一半.在检测的13个座位中,3头野牦牛共发现42个等位基因,野牦牛的等位基因在大通牦牛群体中平均有92.1%的分布,在甘南牦牛群体中有84.7%的分布.上述结果表明,核基因组微卫星层次的遗传变异比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更丰富.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反映了现在的家牦牛,依然是一个培育程度很低的"自然群体",牦牛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遗传变异较为保守,频繁的基因交流、较大的畜群规模和随机交配方式,能使群体产生遗传差异的漂变作用难以发挥,是导致牦牛群体间遗传结构较为相近,遗传距离较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3个微卫星座位的研究分析,足以揭示出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大通牦牛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培育成的一个优良新品种。本文通过全面综述大通牦牛的种质特点及其资源推广利用情况,客观的评价了大通牦牛对牦牛改良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青藏高原拥有世界牦牛最大存栏量,且牦牛养殖业是我国高原牧区最重要的畜牧支柱产业。我国地方牦牛品种资源丰富,其不仅具有优异的高原适应性优势,而且在鲜肉品质、乳制品、毛皮品质等方面的经济性能优势突出。然而,由于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及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等多种因素,致使当前我国固有牦牛资源品种遗传改良进程缓慢、生产力低下。本文全面综述了我国当前牦牛种质资源保护概况、主要牦牛品种生产性能特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成果以及牦牛重要经济及适应性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与遗传标记筛选的研究进展。这可为我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牦牛新品种(系)的培育以及我国牦牛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