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迟缓爱德华菌病,是由迟缓爱德华菌引起鱼类、牛蛙等水生动物疾病的统称,其中鱼类疾病有肠道败血症和肝肾坏死病、鳗赤鳍病、鳗臌胀病、鳗溃疡病、鳗肝肾病、鳗肝肾综合症等。迟缓爱德华氏菌还可引起人体肠炎、腹泻、脑膜炎、蜂窝组织炎、肝脓肿、败血症等症状。为我国的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实用防治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鲶爱德华氏菌感染斑点叉尾鮰引起的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 ESC)是斑点又尾鲴养殖中主要的危害之,该病流行快,流行面积广,造成经济损失大,因此,在世界卫生组织《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第三版(2000)中将ESC列为重要的鱼病。  相似文献   

3.
鮰爱德华菌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曾被称为爱德华氏菌"GA7752"群,有研究也将其称为鮰爱德华氏菌或鮰爱德华菌,是多种鱼致病的主要病原菌,1976年,在美国斑点叉尾鮰中首次发现,可引起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和黄颡鱼"红头病"等。鮰爱德华菌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暴发,流行水温24~28℃,主要感染鮰科鱼类。为更好地防治该病,笔者开展了消毒剂对鮰爱德华菌的杀菌实验,筛选出较好杀菌效果的消毒剂,以期为鮰爱德华菌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爱德华氏菌属细菌对水产养殖鱼类特别是鲇形目鱼类危害日益凸显。被认为是鱼类的一类重要病原。其中迟缓爱德华氏菌还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对人类健康也造成威胁。因此,积极开展关于鱼类爱德华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和诊断治疗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对爱德华氏菌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其治病机理仍没有彻底理清,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原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7,21(4):428-433
从中华鳖病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6.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及其病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的迟钝爱德华氏菌(E.tarda),是多种淡、海水养殖鱼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均有由该菌引起的、不同程  相似文献   

7.
牙鲆爱德华氏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随着牙鱼平(Paralichthysolivaceus)在我国养殖规模的扩大,牙鱼平疾病的暴发频率及危害性也逐渐增加,其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就是爱德华氏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又称腹水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由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引起。爱德华氏菌病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尤其在七八月份,水温高于20℃时是其发生的高峰期。而且水温越高,发病期越长,危害也越大。此病每日死亡率不高,但长期积累死亡率非常高[1]。并且常与链球菌混合感染。1 症状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难以发现,给早期治疗造成了困难。在病情的…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维氏气单胞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以及有关鮰爱德华氏菌病的症状、病理变化和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在鮰爱德华氏菌病药物防治和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幼鳖爱德华氏菌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德华氏菌属细菌能感染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动物,有时还会引起败血症。1994年1月福清某鳖场幼鳖发生以内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取样检验,从病鳖肝脏、腹水中分离出缓慢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幼鳖体重40~60克,共6000多只,分养三口池,各池病情相似。该场采用锅炉加温,水温30~31℃。幼鳖移入保温棚加温饲养后发病,病情发展较快,初期每天死亡20多只,由于没有及时控制病情,发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10.
(2)斑点又尾鲥柱彤病(Columnaris Disease) 病原:斑点义尾蛔柱形病,又称冷水病(Cold—water disease)、细菌性鳃病(Baeteral rot gi11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是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nJnaris)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牛蛙爱德结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和致病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克宇  黄志坚 《水产学报》1997,21(3):316-321
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牛蛙肌肉、肝、肾、血液和腹水中分离到8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均为该病的病原菌,毒素检测试验表明,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而不是外毒素。分离菌 株的主要特性为杆状、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H2S。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V.P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为阴性。分解  相似文献   

12.
养殖大菱鲆的爱德华氏菌病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04年5月至2005年9月间,先后对潍坊、烟台、威海和青岛等沿海区域养殖的大菱鲆自然发生的6宗爱德华氏菌感染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病原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致病菌。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具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感染形式。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肠、鳃、皮肤等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使得各器官组织出现巨噬细胞浸润现象。病鱼的组织病理变化以肾脏最为明显,包括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多发性局灶坏死伴有渗出性炎症反应以及肉芽肿的产生;肾脏外观则显示异常膨大,正常组织转变为白色脓疡或豆腐渣状。本文属国内首次报道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致病,为该鱼类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与渔业》2009,(8):34-34
病名: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 病因:由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发红,眼球突出或浑浊发白。有的病鱼体表可见有膨胀发炎的患处,尾鳍、臀鳍的尖端和背鳍的后端坏死发白。解剖观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积聚或肠壁充血。肝、脾、鳔等内脏,特别是肝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的病灶,并发出腐臭味。症状和病程因病例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急性和慢性型之分。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该病是由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于1976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斑点叉尾中被发现。1.病原病原是鮰爱德华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非条件性致病菌。从宿主范围、致病性、血清学特性和质粒构型来看,鮰爱德华菌至少可分为两种类型。但是,从患病斑点叉尾鮰分离到的鮰爱德华菌  相似文献   

15.
王印庚 《水产学报》2007,31(4):487-495
2004年5月至2005年9月间,先后对潍坊、烟台、威海和青岛等沿海区域养殖的大菱鲆自然发生的6宗爱德华氏菌感染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病原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 (Edwardsiella tarda)。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致病菌。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具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感染形式。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肠、鳃、皮肤等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使得各器官组织出现巨噬细胞浸润现象。病鱼的组织病理变化以肾脏最为明显,包括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多发性局灶坏死伴有渗出性炎症反应以及肉芽肿的产生;肾脏外观则显示异常膨大,正常组织转变为白色脓疡或豆腐渣状。本文属国内首次报道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致病,为该鱼类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细菌鉴定;组织病理学;16S rDNA  相似文献   

16.
迟钝爱德华氏菌对牙鲆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水病是牙鲆常见的细菌疾病之一,具有感染率高、死亡严重、流行速度快、前期症状不明显,难以防治等特点,给我省的牙鲆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本实验中用迟钝爱德华氏菌对牙鲆进行了感染实验,被感染的牙鲆出现了腹水病相似的症状,表明迟钝爱德华氏菌是牙鲆腹水病病原之一.迟钝爱德华氏菌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2.1×105 CFU/mL.  相似文献   

17.
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迟钝爱德华氏菌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心脏、肠和鳃等多个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以肾脏病理变化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造血组织局部坏死、单核巨噬细胞显著增生和肉芽肿形成.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血窦扩张充满单核巨噬细胞,严重者发生局部坏死;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显著,脾实质出现多处局部坏死;心肌纤维变性,肌纤维间有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形成局部坏死灶.此外,在病鱼的肠和鳃内也发现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研究表明,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大菱鲆主要是以单核巨噬细胞来参与炎症反应.爱德华氏菌病的病理分型应属肾脏型或肝肾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凤 《水产学报》1997,21(3):309-315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相似文献   

19.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和致病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牛蛙肌肉、肝、肾、血液和腹水中分离到8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均为该病的病原菌,毒素检测试验表明,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而不是外毒素。分离菌株的主要特性为杆状、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H2S。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V.P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为阴性。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20.
朱清旭 《科学养鱼》2007,(11):76-76
一、爱德华氏菌病1.症状:爱德华氏菌病分肾脏型和肝脏型2种。肾脏型症状为肛门红肿突出,以肛门为中心的肾脏部位膨胀、肿大,皮肤软化,肌肉坏死溃烂,挤压腹部有腥臭的脓血状液体流出,肾脏有化脓性症。肝脏型表现为前腹部肿大,皮肤软化,周围充血或出血,肌肉坏死,有时穿孔露出肝脏,肝脏有化脓性炎症。有时这2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