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不同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05-508
以48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对供试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茎粗、分枝数、有效分枝数5个株型性状和株生物量、主茎荚数、单株荚数、百粒质量、虫蚀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7个产量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型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为茎粗、有效分枝数、株高、分枝数和主茎节数;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为株生物量、单株粒数、单株荚数、虫蚀数、主茎荚数和百粒质量;48个供试品种的12个指标中可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这4个主成分为产量因子、株型因子、籽粒因子及籽粒因子Ⅱ,各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在不同主成分中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引进的19份毛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底荚高、单株粒数、株高、单株产量、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2)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度正相关,与底荚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正相关,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单株产量,首先要考虑选择百粒重大的品种,其次是选择茎杆粗壮,主茎分枝数及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应用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9份夏大豆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生育期。在亚有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荚数和茎粗。在有限生长型品种中,产量与生育期、茎粗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百粒重间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生育期、茎粗、单株粒重、有效分枝数和底荚高度。以亚有限和有限生长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4.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黄淮海区试南A组1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枝、倒伏级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60.93%、34.40%和27.89%,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17%;在相关性上,小区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也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2.16%。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产量和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均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育期受密度的影响不大。在植物学性状方面,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问长度之问为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之间为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减小。在经济性状方面,密度与每荚粒数、百粒重、产量之间为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之间为负相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而百粒重略有增加,每荚粒数变化不大,群体产量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亚有限大豆表现出较高的耐密植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7,(3):76-80
以晋旱125×(昔野×501)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株高、主茎节数、茎粗、结荚高度和有效分枝数5个株型性状和株质量、主茎荚数、分枝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四粒荚数、瘪荚数、总荚数、虫食数和百粒质量11个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为总荚数、株质量、二粒荚数、主茎荚数、三粒荚数、分枝荚数、茎粗、主茎节数、一粒荚数、结荚高度、株高、百粒质量、虫食数、有效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瘪荚数。17个性状中,可以提取出5个主成分,其中,荚型因子影响最大,其次是株型因子。  相似文献   

7.
四川小豆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3个四川小豆(V.angularis)地方品种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荚粒数、百粒重、荚长和单株产量(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和决定系数极显著,其它性状直接效应不显著且主要通过这两个性状起间接作用.故在小豆育种和栽培中,以选择单株荚数和百粒重为主,并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取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4个大豆品种种子经EMS处理M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关系。M_2代主要农艺性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接近或超过20%。M_2代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较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为中等,百粒重的遗传力偏低。M_2代按10%的选择率进行选择,各主要农艺性状都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度,分枝数、株高、单株粒数的相对遗传进度最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全株重及生育期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的基因型和表型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也呈极显著的基因型和表型正相关,为相关选择指出了方向。M_2代中,株高、生育期的株系间变异大于株系内变异;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株系间变异小于株系内变异。对株系内变异大的性状,M_2代株行群体以适当大些为宜。  相似文献   

9.
从福建省内58个县(市),245个乡(村)中征集到396份田埂豆地方品种,经去除同种异名和春型116份品种后,对余下280份地方品种进行繁种,交国家基因库保存。在繁种过程中,对地方品种植物学特征特性,遗传特性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主要叙述福建田埂豆地方品种植物学特征特性;对地方品种进行植物学分类,依种皮色、生育期类型、籽粒大小制定了福建田埂豆地方品种分类检索表;并从280份田埂豆地方品种中随机抽取不同种皮颜色的140分品种,对株高,结荚高度,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枝荚树、粒数,百粒重和单株重量9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0份品种可分成5大类。  相似文献   

10.
为给大豆品种耐阴性鉴定和耐阴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行比间作对黔豆08014、黔豆7号和天隆1号大豆品种鼓粒期产量、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行比为2∶4、2∶2和2∶1模式下,随遮阴胁迫加剧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豆荚鲜重和单株产量呈递减趋势,且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但百粒鲜重变化不显著。主要农艺性状中有效分枝数、茎粗、单株叶片数和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呈下降趋势,其中,茎粗、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间作遮阴处理与净作间差异显著,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叶片数差异不显著;随间作遮阴程度增强,黔豆08014的株高先增加后降低,黔豆7号和天隆1号的株高呈递增趋势;遮阴降低了生物量和比叶重,从而降低大豆干物质的积累量且差异显著,库源比差异不显著。3个大豆品种中,黔豆08014的耐阴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蚕豆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211份蚕豆(Vicia faba L.)地方品种的8个产量性状进行了测定,通过频数分布、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研究了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地方品种产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粒长、粒宽、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52.6~135.5 cm、1.6~8.0个、6.1~33.3个、1.2~2.6粒、5.1~10.2 cm、1.1~1.9 cm、42.5~88.6 g、7.0~29.7 g,均值分别为100.9 cm、3.9个、14.7个、1.8粒、6.7 cm、1.6 cm、65.2 g和15.8 g。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单株产量和有效分枝数呈正相关,与百粒重、单荚粒数和荚长呈负相关。有效分枝数与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呈正相关,与单荚粒数和荚长呈负相关。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与单粒荚数、荚长、百粒重呈负相关。单荚粒数与荚长和单株产量呈正相关,与百粒重呈负相关。单株产量与荚长、荚宽、百粒重呈正相关。荚宽与百粒呈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211份地方品种聚为3类。以上结果可为充分利用湖北地方品种进行蚕豆遗传育种与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分枝性状(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节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与产量、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程度,以及各性状间相互影响的主次关系,选取两个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在不同株距下进行了本试验,运用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型大豆品种分枝性状均与主茎节数、主茎3粒荚、主茎粒数、主茎粒重、单株总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有限生长型大豆分枝性状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呈负相关,无限生长型大豆分枝性状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呈正相关,均没达到显著相关。(2)无限生长型大豆农艺性状与分枝性状关联度依次为:单株总粒数﹥单株粒重﹥主茎节数﹥主茎粒重﹥主茎粒数﹥主茎3粒荚﹥主茎4粒荚﹥主茎1粒荚﹥主茎2粒荚﹥株高﹥小区产量﹥百粒重;分枝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依次为:分枝数﹥分枝粒重﹥分枝粒数﹥分枝节数﹥分枝长度。(3)亚有限生长型大豆农艺性状与分枝性状关联度依次为:单株总粒数﹥单株粒重﹥主茎3粒荚﹥主茎粒数﹥主茎粒重﹥主茎节数﹥主茎4粒荚﹥主茎2粒荚﹥主茎1粒荚﹥株高﹥小区产量﹥百粒重;分枝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依次为:分枝节数﹥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粒重﹥分枝粒数。(4)在黑龙江省育种选择时应根据结荚习性不同而有所侧重,农业生产应依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早熟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对鲜食产量性状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鲜食蚕豆品种选育过程中相关优良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3份早熟鲜食蚕豆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与2个鲜食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单株粒数、实荚数、成荚节数、鲜籽粒百粒重、鲜荚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57%、19.56%、18.56%、17.51%、17.39%,其可选择性较强,可通过育种、栽培等方式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2个产量因素中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鲜豆米产量鲜荚产量。相关性及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枝数、成荚节数、实荚数、单株粒数与鲜荚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出米率与鲜豆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鲜荚产量、鲜豆米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枝数、实荚数对鲜荚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向,且相关系数为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选育时,应结合各因素直接、间接作用的重要性,着重2因素的选择;出米率是影响鲜豆米产量的直接因素。【结论】在云南地区早熟鲜食蚕豆的选育过程中,鲜荚产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应以其为主要育种目标,并以有效枝数、实荚数为主要参考性状,协同成荚节数、单株粒数进行选择;以鲜豆米产量为育种目标时,应在鲜荚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中,以出米率为主要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30份贵州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对大豆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间作复合系统中各小区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30份大豆的产量损失率差异显著;在间作条件下,参试材料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倒伏率等都存在一定的变异,变异系数为8.2%~62.0%,说明参试大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间作大豆产量影响从大到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百粒质量、茎粗、主茎节数、倒伏率、株高、底荚高度;利用系统聚类法将30份大豆材料分为耐荫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有效荚多、单株粒多、有效分枝多、百粒质量较小的第Ⅰ类大豆材料耐荫性较强,适宜在贵州山地环境下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EMS诱变"京农6"得到的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选用小豆DR029×NLD杂交组合,对亲本和F2分离群体中个体的株高和叶形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小豆突变体的窄叶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为孟德尔遗传。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共11个性状进行相关性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其中株高、茎粗、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达到90%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早代选育的重点考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大豆品种,同时为广西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方法]以广西区外引进的24个大豆品种及作对照的广西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大豆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的株高、茎粗、SPAD和主茎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指标,在大豆采收期测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和小区产量等产量性状指标。[结果]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各有差异,株高为42~75 cm,株高较高的品种是22、2、4和25号,株高均在70 cm以上;茎粗为3.5~8.3 mm,茎粗较粗的品种是25、4和3号;SPAD值为28~46,较高的是25、18和8号品种;主茎分枝数为7~16个,其中分枝比较多的是9和24号品种;20号品种的单株荚数最高,17号品种的单荚粒数和百粒重最高。产量前3的品种是20号、17和25号,产量分别为3 058.7、3 045.9和2 599.4 kg/hm~2。[结论]20号和17号这2个品种的株高较高,茎粗较粗,分枝数较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都较高,生育期合适,实际产量较高,增产潜力较大。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且适宜广西种植,有引种改良当地品种的前景,可在后续几年继续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7.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沿淮地区广泛种植的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鲜豆百粒质量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变异、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结荚高度变异最大(变异系数31.41%),荚宽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6.4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生育期与株高、单株荚数、荚长,荚长与荚宽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5外,其他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0.5。通过聚类分析,利用类平均法在欧氏距离5.597 3处可将41个菜用大豆品种划分为4大类群, 各类群的农艺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及单株荚数等7个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为87.028 1%,可以反映出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60Coγ射线对菏豆12进行辐照处理,于M4、M5连续两代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鉴定,对其株高、结荚高度、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探讨诱变后代的遗传变异机制,并从诱变后代中筛选与产量有关的变异。结果表明,诱变后代大量植株的叶形、花色、脐色、生育期、茸毛颜色等表型性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与变异;对菏豆12及其诱变后代群体的主要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筛选出与单株产量相关性较大的变异,同时通过遗传距离分析确定了变异的遗传稳定性,为诱变后代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黄淮海区试南A组1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枝、倒伏级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60.93%、34.40%和27.89%,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17%;在相关性上,小区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也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2.16%.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产量和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均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以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设5个播期、5个密度,研究了播期与密度对山宁15号产量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宁15号随着播期的推迟其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都逐渐增加,茎粗、结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逐渐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结荚高度逐渐增加,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逐渐减少,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变化各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