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探讨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重庆市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研究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依据耕地生产能力测算方法,测算重庆市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通过研究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的差异,确定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该研究可为土壤培肥、土地开发整理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孙伟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02-12503
基于广东省农用地分等调查核算成果,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测算该地区粮食理论生产能力和单产、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单产以及实际生产能力和单产,摸清珠三角不同区域耕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498.83kg/hm^2,东莞市最高,深圳市最低;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575.76kg/hm^2,深圳市最高,广州市最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实地调查结合,核算出的耕地生产能力能够对耕地整理和评价提供依据。根据湖北省耕地生产能力预测结果,以县域为单位,通过区域比较分析中区域规模和区域优势计算分析方法,采用与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相关的产能优劣指标、与耕地面积有关的规模优劣指标和与耕地可实现利用强度有关的增产潜力指标,对湖北省各县(市、区)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现阶段可增产潜力水平进行比较和分区。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资源条件,对各个区域进行评价和结构优化调整,在不损坏耕地质量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各分区生产潜力,有针对性地提高湖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旨在为今后湖北省农业生产的耕地整理和利用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果空间一致性达到66.43%;引起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指标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用地自然得分评价因素中的盐渍化程度;建立了同一地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研究结论:通过衔接模型,可以实现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7.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果空间一致性达到66.43%;引起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指标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用地自然得分评价因素中的盐渍化程度;建立了同一地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研究结论:通过衔接模型,可以实现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8.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测算及应用研究——以霸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霸州市为例,构建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4个层次即自然生产潜力、可获生产潜力、现实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核算结果划分了农用地重点保护区域和优先整理区域。通过综合优势模型对各乡镇的农用地综合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聚类分析将全市13个乡镇划分为4类,并划定农用地重点保护区域和优先整理区域以及各类地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农用地分等,基于2种方法在宁夏的应用,对评价结果、评价方法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耕地质量等级和农用地分等在评价耕地质量高、中、低上面,结果总体较为一致,但是不具备可比性。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反映耕地自然属性,统筹考虑土、水条件,评价结果9大区域内可比,主要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衡量基础。农用地分等评价反映耕地生产能力,统筹考虑土、水、光温条件,评价结果全国可比,常用反映实际产能的国家利用等,主要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研究方法。运用实例论证方法、调查统计与综合分析法、模型法,在将分析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基础上,通过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和标准粮产量的关系,计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理论生产能力,构建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土地整理工程的指标可以转化为自然等和理论生产能力评价的指标,根据整理前后的理论生产能力变化整理前后土地质量变化。运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合理科学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还可以拓展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1.
董县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18-13020,13050
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影响耕地地力因素较多。该研究以南召县为研究区域,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取得丰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Rs、GIS、GPS和计算机技术,对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关图件、资料、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确定评价单元并赋值,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等科学方法,选取浅山丘陵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开展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并就其空间分布及主要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召县31100hm^2耕地中,一至五等地分别占耕地的9.87%、17.12%、22.13%、27.10%、23.78%,这一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该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应用于该县农业生产和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为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在方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耕地保护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河南省耕地保护机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基础上,从补偿机制、共同责任制、投入机制三方面研制出了构建河南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以便达到调动政府、单位、个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积极性,提高占用耕地资源成本和保护收益;变土地"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最后,提出了有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选取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和剖面性状等5大地力要素,12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以始兴县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取了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P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 运用GIS技术建立了闻喜县耕地资源数据库系统。耕地地力评价单元通过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土壤图所形成的图斑组成。针对闻喜县的实际情况, 筛选出15项指标进行评价。用15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计算每一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 以该指数作为耕地地力评价依据, 并针对耕地的不同等级所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金寨县2019年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金寨县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与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结果,对金寨县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更新评价。结果表明,金寨县2021年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5.174等,较2019年的5.448等提高了0.274个等级。金寨县2021年耕地质量分布以4~6等地中产田为主,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98%,更新评价结果可为金寨县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评价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文献法对耕地质量和产能的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指标筛选,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求和法对指标系数进行修正,利用连乘积法计算耕地质量与产能指数,系统科学地构建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宾阳县耕地质量整体情况良好,等别为优等和良等的耕地面积占99.95%,东北部耕地等别略低于西南部,其等别差异主要原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和土壤健康状况的差异。耕地产能等别中旱地等别主要集中在11等,水田等别主要集中在7等,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中心城镇地势平坦、管理水平高是造成耕地产能等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的宾阳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耕地实际质量状况,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