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尾松产脂量与树体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期定位观测,定时、定株收获的方法,研究了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和年龄对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脂量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年龄同径级产脂量差异不显著;2)产脂量随着树高的增大而增加;3)产脂量与各树体因子相关性分析得出:胸径冠幅树高枝下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0.686、0.545和-0.147;4)产脂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且4种年龄的产脂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评价和可持续发展,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储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龄组之间,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变化趋势均为近熟林>成过熟林>中龄林,林龄对土壤碳氮储量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长,黏粉粒氮储量逐渐升高,黏粉粒中成过熟林氮储量比中龄林显著增加了43.40%。土壤大团聚体磷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近熟林显著高于成过熟林18.21%。土壤全氮储量与大团聚体全氮储量、土壤全磷储量与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全磷储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林龄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黏粉粒全氮储量、大团聚体全磷储量影响显著,而团聚体磷储量受土壤磷储量影响较大,对马尾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可适当施加磷肥并注重对近熟林的管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固定样地连续2年采脂观测和气象因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东南地区气温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主导气象因子,马尾松产脂量随气温变化规律十分明显,产脂量随气温升高而增大;在月平均气温较高的4~10月份,产脂量分别占全年总产量的84.97%~86.19%;而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产脂量的影响不如气温明显,但保证一定数量的降雨量对马尾松增强泌脂能力十分有利;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松脂产量。  相似文献   

4.
刘洪文  姚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11-11412
[目的]找出萧氏松茎象在玉屏县未造成危害的原因。[方法]以人工采脂松树为对照,从蛀道的横向长度和流脂量研究萧氏松茎象危害松树的情况。[结果]萧氏松茎象割面负荷率远远小于标准0.4的规定,所形成的蛀道不足以危害松树。有萧氏松茎象的松树平均单株年流脂量40.95g,每厘米胸径流脂量2.95g,采脂树平均单株年流脂量1500.00g,每厘米胸径流脂量79.74g,表明萧氏松茎象造成松树流脂仅有人工采脂的数十分之一。有萧氏松茎象的松树与周围松树的生长状况、树高与胸径没有明显差异。从古到今玉屏县从未发现萧氏松茎象致死松树的现象。[结论]流脂量和蛀道的横向长度都不足以对马尾松造成实质损害,是萧氏松茎象在玉屏县危害不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不同林龄马尾松林空气负离子特征及服务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便携式空气负离子测定仪(AIC1000),对不同林龄马尾松林的空气负离子水平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马尾松林分内不同空间结构的空气负离子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林龄马尾松林的空气负离子水平差异则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比中龄林,马尾松过熟林、幼龄林、成熟林和近熟林的空气负离子水平分别提高90.81%,55.48%,43.82%和34.63%;马尾松林提供负离子功能及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中龄林.研究结论为马尾松过熟林能有效提高空气负离子水平、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功能和服务价值,而中龄林的净化空气功能及服务价值最差.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马尾松林能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明市尤溪县不同年龄马尾松林能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不同器官间能量现存量存在差异,表现为树干>枝叶>树根;随着林龄的增大,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逐渐增大,其中就马尾松林各器官而言,树干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而枝叶和树根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就马尾松林各林层而言,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能量现存量表现出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凋落物层能量现存量则表现为34年生的比26和42年生的高。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采脂量的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6年来的马尾松收脂量,结合生态因子、树体因子、采脂间隔期、采脂负荷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产脂量与温度、树高、胸径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生态因子中以气温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最大,树体因子中以树龄的影响最大,降雨、土壤、地形等因子对采脂量也有影响,这些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作用是综合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抚育间伐对不同龄林(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马尾松林木生长的影响,连续3年对马尾松抚育间伐样地和未抚育间伐样地的林木胸径生长和树高生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抚育间伐的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林分的平均胸径总生长量分别为1.42、0.88、0.62 cm,与未抚育林差异显著;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中龄林样地蓄积量影响较显著,在2014年、2015年、2016年样地蓄积分别提高41.70%、44.79%和38.15%。抚育间伐对马尾松幼龄林和中龄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近熟林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136-138
[目的]研究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方法]以闽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区域设置46块样地,采用收获法测定46株标准木的生物量,林龄为5~33年。[结果]建立了闽北杉木器官及整株生物量与测树指标(胸径和树高)的回归模型;除树枝和树叶外,其他器官(树干、地上和树根)及整株的回归效果良好;随着林龄的增加,器官及整株生物量逐渐增加,在林龄为4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同时构建了林木生物量与林龄的回归模型;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他器官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并在林龄为25年左右达到稳定。[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呈现可预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分布的主要区(县)进行了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采用绝对值法与对比树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单位产量作为主要指标,树体因子、环境因子等相关指标结合,共初选高产脂优树405株。进行了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思茅松单位产脂量与胸径呈一元回归线性关系。且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0.964。思茅松胸径达到21 cm以上时产脂量变化稳定,表型表达完善,在胸径21 cm以上的林分中进行选择更有效。(2)胸径、树高都与产脂量具有相关性,但树高在山地复杂环境中不便测量,且误差较大,因此在野外选择思茅松高产脂优树时应将胸径作为关键因子。(3)环境因子对思茅松产脂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树体因子的影响极显著,可以推断影响思茅松产脂量水平的主要是遗传因素,侧面证明了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思茅松的产脂量。  相似文献   

11.
陈培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20-5421
[目的]探讨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方法]采用成对对比设计,研究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的生长效果。[结果]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依次为26.05 cm、19.12 m、0.444 7 m3、6.49 m,分别是纯林的130.4%、111.6%、180.5%、119.1%。10年生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分别为6.86 cm、6.57 m、0.013 3m3、2.73 m。混交林林分蓄积是纯林的96.8%,但马尾松已到成熟期,细柄阿丁枫将进入速生期,混交林的林分蓄积将超过纯林。[结论]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改善了林分结构,种间关系协调,使马尾松纯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肖世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7):175-176
[目的]调查不同除萌处理对杉木迹地马尾松生长的影响,为马尾松幼林内的除萌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调查不同除萌处理(二次除萌、一次除萌、不除萌)对闽西地区山地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马尾松树高、胸径、枝下高的影响。[结果]在二次除萌、一次除萌和不除萌处理下,马尾松树高、胸径和枝下高产生了极显著差异;二次除萌处理有利于马尾松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发育;一次除萌有利于马尾松枝下高生长发育。[结论]在杉木采伐迹地营造其他树种人工林有利于林地的发展,但是要加强杉木伐桩萌发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V型下降采脂方法对200株思茅松进行产脂力测定,并结合3个主要树体因子(胸径、冠幅、树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产脂力相关性最强的树体因子为胸径,相关系数为0.853,平均单刀产脂力为7.18 g;在相同径级条件下,思茅松的产脂力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均存在相对高、低产的思茅松;当径级为33~34 cm时,思茅松G33-6最高产脂力达到25.86 g;思茅松在雨季的产脂力比旱季高,产脂力与季节温度有关.表明产脂力可能与思茅松本身的遗传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调控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分密度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林龄39年、立地条件相似的5种林分密度(225、500、600、700和800株/hm2)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人工林密度对林木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在225~8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木直径、冠幅、冠径比和单株材积逐渐降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逐渐增大,树高变化不明显。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因子的长势和林地生产力,当林木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时,各生长因子长势较好,林分蓄积量较大。[结论]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林龄杉木胸径树高与冠幅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杉木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冠幅因子的变化规律,以及胸径和树高对冠幅因子的影响程度,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将乐林场5种杉木纯林中胸径和树高与冠幅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冠幅的增长主要是在中龄到接近成熟这个阶段,冠幅范围主要在0.3~1.8 m;2)杉木林发育不同阶段的冠高率分布在区间0.3~0.9,总平均冠高率为0.50;3)胸径对冠幅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随着林分的发育,正向作用逐渐增强,树高只在幼龄和过熟阶段对冠幅起正面作用;4)胸径与树高对冠形率均具有显著的负作用,其中,对冠形率起显著作用的主要是树高,这种负作用在近熟林时最小,成熟林时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8年初特大冰冻灾害造成的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灾害类型及受损程度进行评估。[方法]2009年5月在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典型受灾地带设置了80个20m×20m(3.2hm。)调查样地,对其中6个优势种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受灾严重,受灾率达51.8%;不同树种的受灾率各不相同,其中以罗浮槭受灾率最高,栓皮木姜子受灾率最低;各树种受灾类型以冠损率最高,掘根率最低,且树种间的受灾率、冠损率和折干率有0.05水平显著差异;各树种的禾受灾及灾害类型之间的树高、胸径、冠长均有0.05水平显著的差异。[结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冰冻灾害类型的形成与树木的大小有关;云责山茉莉、罗浮槭、罗浮柿更易发生掘根、冠损等灾害。  相似文献   

17.
为高效栽培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采用方差分析、径阶分布拟合和林木分级等方法,在福建省明溪县进行林下套种及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早期生长及林分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模式的12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迹地更新造林,其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10年生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林分生长有着显著的坡位效应,除下坡与中坡间冠幅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均有着显著性差异,3个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10年生南方红豆杉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显著大于杉木林下,但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南方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较小。不同培育模式及林下套种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林下套种模式及其不同坡位和弱光环境均呈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迹地更新造林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南方红豆杉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迹地纯林造林和林下套种的上坡位出现Ⅴ级木外,其它尚未出现Ⅴ级木。因此,营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应该进行培育模式、坡位和弱光环境选择,其培育模式宜选择林下套种,并在林下套种时优先选择马尾松林下弱光环境和中下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天然林自然整枝规律,确定表征自然整枝指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为森林抚育、优化林分结构、促进自然整枝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幼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为对象,利用32块样地共1 279株立木实测数据,以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作为自然整枝指标同林木和林分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结构林分自然整枝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自然整枝的主要因子。【结果】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平均值分别为4.8 m、46.4%、2.8 m、25.2%、1.4 m。不同密度和聚集系数的林分自然整枝差异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林木胸径、林木树高、林木冠幅、林木年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树高、林分密度、聚集系数等因子影响自然整枝。除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以外,其他4个自然整枝指标均受多个因子的影响,但各因子所影响的指标不完全一致。其中,林分密度和聚集系数同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等3个指标呈显著负...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等几个树种冠幅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2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为对象,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其组成树种的单株木冠幅预测模型.因变量为单株木冠幅,自变量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比、竞争因子和林分密度.共测定了3 099株树木,全部参加了建模.最终建立了长白落叶松、冷杉、红松、云杉、枫桦、水曲柳、色木、白桦和椴树9个树种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胸径和林分密度是所有树种中影响冠幅的重要因子;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在0.34~0.75之间;绝对误差在-0.000 114~0.054 m之间;相对误差在-0.054 43%~3.440%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360~0.510 m之间,相对均方根误差在27.4%~37.4%之间.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对比距离加权的大小比竞争指数时,采用不同竞争木确定方法和参数可反映竞争压力效果差异,为其将来在林业生产实践尤其是林业遥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以甘肃大野口青海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距离加权的大小比指数通用模型为基础,采用Pearson相关性和方差分离的方法,通过探究竞争对林木高径比(树高/胸径)生长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固定面积法、树冠重叠法、圆锥搜索法确定竞争木,以胸径、树高、冠幅分别为大小比参数,以固定半径、树高和、冠幅和分别为相对距离参数时,不同竞争指数反映竞争压力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1)竞争指数与高径比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并且相关性会随着下层林木从样本中的逐渐剔除而增强。2)针对研究区林分,圆锥搜索法是3种确定竞争木方法中效果相对最好的,其次为固定面积法,最差为树冠重叠法。3)除固定面积法外,选用树高和为相对距离参数的竞争指数与高径比的相关性大于选用冠幅和。4)以胸径比为大小比的竞争指数与高径比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冠幅比,最小为树高比。5)排除与生长因子协同作用部分,以树高比为大小比的竞争指数对高径比变异的独立解释力最大(15.7%),其次为胸径比(7.3%),最小为冠幅比(3.6%)。综上表明,针对青海云杉天然林,距离加权的大小比竞争指数能够有效反映林木所受竞争压力情况,但竞争木确定方法和模型参数选用不同,其所反映的竞争效果也不同。3种竞争木的确定方法以圆锥搜索法为最佳,距离权重函数中以树高和为相对距离参数最好,而大小比参数选用树高相对更具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