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林地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重庆缙云山中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饱和蓄水量顺序为灌木林(266.48mm)>针阔混交林(190.40mm)>常绿阔叶林(186.80mm)>楠竹林(174.80mm);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灌木林(8.06mm)>针阔混交林(4.71mm)>常绿阔叶林(4.32mm)>楠竹林(3.34mm);各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6.15%)>常绿阔叶林(14.70%)>楠竹林(12.64%)。[结论]该研究对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3种时间尺度下产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三峡库区城市森林水源涵养植被建设提供依据,该文基于2002—2005年的降雨和径流观测数据,研究了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4种时间尺度下的产流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05年降雨年际间分布均匀,变幅较小,降雨年平均相对变率为4.46%,变差系数为0.061 8,月平均降雨量类似正态分布。②降雨量、地表径流量与地下径流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季之分,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干季,4—9月为湿季;4种林地的全年径流量主要产生在湿季,湿季地表径流量约占全年地表径流量的85%以上,地下径流量约占全年地下径流量的75%以上。③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峰值均出现在6月;月平均降雨量与对应的月地表径流量和月地下径流量均表现为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平均年地表径流量依次为:楠竹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年地下径流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灌木林。④在相同的场暴雨条件下,地表径流系数表现为:楠竹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地下径流系数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灌木林;场暴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之间均表现出线性关系。⑤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在年、月尺度下对降水表现出较好的理水作用,在场暴雨尺度下表现出较好的调洪功能;楠竹林在3种时间尺度下理水调洪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典型林分土壤抗侵蚀性能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植被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农地对照)为研究对象,从抗蚀性、抗冲性和抗剪性3个角度进行林地土壤抗侵蚀性能研究,并采用判断矩阵获得指标权重,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团聚度为三峡库区林地土壤最佳抗蚀指标;土壤团聚度平均值表现为灌木林(37.2%)和农地(42.4%)最优,楠竹林(10.6%)最差,针阔混交林(26.2%)优于常绿阔叶林(19.4%)。在最易被径流冲刷的土壤A层,抗冲刷系数为:常绿阔叶林(6.933L·min/g)灌木林(4.205L·min/g)针阔混交林(3.783L·min/g)农地(3.046L·min/g)楠竹林(0.789L·min/g)。林地土壤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以楠竹林最大(25.60°),土壤黏聚力值以灌木林最大(16.51kPa);最易发生剪切破坏的土壤层分别出现在针阔混交林的土壤AB层和B层,常绿阔叶林的土壤B层,楠竹林的土壤C层,灌木林的土壤AB层,农地土壤的B层和C层。综合评价结果为:灌木林土壤抗侵蚀作用最强(得分1.50),其次为常绿阔叶林(1.43),楠竹林最差(0.69)。  相似文献   

4.
缙云山典型林分森林土壤持水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该文根据2004年8月的实测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常绿阔叶灌丛)森林土壤的持水和入渗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典型林分森林土壤的非毛管持水量是农地的1.5~2倍;除楠竹林外,各林分土壤的有效蓄水容量为农地的1.1~1.9倍;各林分土壤持水量为:常绿阔叶灌丛(454.1 mm)马尾松阔叶混交林(327.6 mm)常绿阔叶林(292.5 mm)楠竹林(218.9 mm); 4种典型林分森林土壤稳渗率的顺序为:常绿阔叶灌丛(10.169 mm/min)楠竹林(0.927 mm/min)马尾松阔叶混交林(0.743 mm/min)常绿阔叶林(0.551 mm/min)农地(0.253 mm/min); 从土壤持水性能和入渗性能来看,常绿阔叶灌丛的水源涵养和理水调洪功能远好于其他林分土壤,而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优于常绿阔叶林,楠竹林较差.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持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贵云  王进  戴晓勇 《农技服务》2009,26(10):79-80,109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区包括乌江、赤水河、清水江3个流域内的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铜仁、毕节等8个市(州、地)的70个县(市、区、特区)和8个贵州省林业厅直属单位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5.6万hm2。共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杂竹林7个森林类型。就以上森林类型的土壤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得出:土壤容重:灌木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孔隙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木林;土壤持水性能: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木林。各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性能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则反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影响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方法】观测了2009年5-9月份25场降雨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四面山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5种类型林分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①不同类型林分的总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42.70%)>温性针叶林(39.35%)>针阔混交林(39.0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6.28%)>常绿阔叶林(27.73%);平均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50.08%)>针阔混交林(44.91%)>温性针叶林(44.18%)>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2.13%)>常绿阔叶林(31.33%)。②各气象因子对温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针阔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风速>降雨强度>空气湿度>气温;对常绿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③该地区各类型林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依次为102.4,55.4,52.2,101.4,102.4mm。【结论】不同类型林分的林冠截留能力大小不同,截留能力顺序为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江山市公益林地为研究对象,依据公益林固定样地和小班等实测数据,对不同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涵养水源能力和价值进行定量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山市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效拦蓄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松木林>毛竹林;在相同深度土层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量差异不太明显;土壤层贡献了超99%的林地涵养水源量;涵养水源能力强弱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松木林>灌木林。全市公益林年涵养水源总量为18 778.69万t,年涵养水源价值量为19.79亿元,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约2 813 t·hm-2,单位面积价值量约2.97万元·hm-2。江山市公益林涵养水源能力较强的区域为东部,北部的涵养水源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樟木头林场电光墩工区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进行了样方调查,从枯落物吸附水特性、林地土壤孔隙特征、林冠截留等森林涵养水源因子,对比分析不同生态景观林分的林地土壤的调蓄能力,得出各种生态景观林的涵养水源功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重庆缙云山暴雨雨水及5个样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灌木林、农用地)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质进行监测,检测了12个指标,对水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得出11个样本在主成分上的标准得分,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水质优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5个样地的水质等级为:灌木林>农用地>楠竹林>混交林>阔叶林,林地地下径流水质优于地表径流,农用地地下径流水质劣于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0.
5种主要森林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林冠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次对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林内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二元线性关系; 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林冠截留率为16 34%~27 43%, 平均为22 15%, 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柏木林; 凋落物储量为10 52~21 90t·hm-2, 平均为17 61t·hm-2, 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 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 66~4 19mm, 平均为3 48mm, 依次为柏木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灌木林; 土壤层非毛管蓄水量为34 68~ 44 16 mm, 平均为40 35mm,依次为柏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木林; 各种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截留的降雨量总量为377 6~494 6t·hm-2, 平均为446 56t·hm-2, 柏木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 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次之, 灌木林最小  相似文献   

11.
文峪河中游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文峪河中游三道川林场油松天然林、油松封育林、山杨天然林、白桦天然林、灌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等6种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比较分析了6种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并就6类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针叶林枯落物层持水能力较阔叶林和灌木林强,人工林枯落物层持水能力较天然林强;(2)各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灌木林山杨天然林白桦天然林油松天然林油松封山育林;(3)白桦和山杨天然林土壤持水特性指标在各层之间差异表现显著,而其他林分各土壤层之间并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差异;(4)6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效应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大,其次为灌木林,山杨天然林,白桦天然林和油松天然林,而油松封山育林最小。(5)处于不同演替时期的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具有不同的水文效应不同,营造演替中期的混交林群落将有助于提高林分的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12.
海南3种典型森林土壤蓄水和渗透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海南琼中地区3种森林类型(桉树人工林、橡胶林、天然次生林) 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方法]对琼中地区3年生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及15年生橡胶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均较湿润,0-80 cm土壤容重的顺序为桉树人工林(1.55 g/cm^3)〉天然次生林(1.50 g/cm^3)〉 橡胶林(1.46 g/cm^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天然次生林(9.03%)〉橡胶林 (6.54%)〉桉树人工林(6.36%);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为天然次生林〉橡胶林〉桉树人工林;3种森林类型0-80 cm土壤稳定渗透速率为天然次生林(3.58 mm/min)〉橡胶林(3.07 mm/min)〉桉树人工林(2.85 mm/min)。[结论]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天然次生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桉树人工林最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伐和林分类型对森林凋落物储量及土壤持水效能的影响,为提高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建德市3个小流域的间伐与未间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和阔叶林为对象,野外采集凋落物与土壤(0~10、10~30、30~60 cm)样品,测定凋落物的储量、持水率和持水量以及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  结果  杉木林间伐较未间伐的凋落物储量降低了25.2%(P<0.05),而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率分别增加了24.4%和47.1%(P<0.05);间伐对阔叶林凋落物储量无显著影响,但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比未间伐的增加了42.5%和42.2%(P<0.05);凋落物持水性能总体表现为间伐林分高于未间伐林分。间伐显著提高了杉木林10~60 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P<0.05);间伐显著增加了阔叶林30~60 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P<0.05)及0~10、30~60 cm土层土壤非毛管持水量(P<0.05);间伐杉木林各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均显著高于间伐阔叶林(P<0.05),并且间伐杉木林0~6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3 775.19 t·hm?2)高于其他林分。  结论  间伐显著提高了森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和土壤的持水性能,其中间伐杉木林凋落物及土壤整体的水源涵养功能最强。图3表5参考24  相似文献   

14.
肖坑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肖坑地区常绿阔叶林、竹纯林、马尾松林下0~10、10~20、20~30 cm土壤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3种林分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磷、速效磷含量及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差异明显,全氮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9%~0.23%。竹纯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竹纯林土壤钾含量在10~20 cm土层中最高,马尾松林土壤钾含量在各土层中变化不大。3种林分土壤偏酸性,马尾松林土壤pH值最低。[结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侵蚀红壤人工恢复的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对严重侵蚀红壤3种人工治理措施种草促林、乔灌混交、乔木混交(分别简称为模式Ⅰ,Ⅱ和Ⅲ)恢复的水土保持林及对照(未治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林的林分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Ⅰ,分别比对照高24.97% ,17.57%和9.58%;林分地上部分涵蓄水分功能远大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49.2,27.2和15.8倍.灌木、草本、苔藓3个层次涵蓄水分的能力较低;40cm厚土层饱和持水量以乔灌混交模式的最好,而种草促林模式的最小; 3种水土保持林的土壤初渗值和稳渗值均大于对照的.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层的涵蓄水分能力和土壤渗透性,是提高严重侵蚀地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龚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63-6766
[目的]评价7年生喜树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及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差异,为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奠定理论依据。[方法]野外调查及结合室内水源涵养能力测定方法。[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光皮桦人工林喜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为马尾松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喜树人工林,总孔隙度大小顺序为喜树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表现为光皮桦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喜树人工林,土壤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喜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0~40 cm土壤总蓄水量以喜树人工林最大,马尾松人工林次之,光皮桦人工林最小。[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小顺序为喜树人工林(275.68 t/hm2)光皮桦人工林(255.94t/hm2)马尾松人工林(246.76 t/hm2)。  相似文献   

17.
浙江缙云公益林涵养水源、固土保肥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缙云县1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数据,在推算不同群落类型如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和灌木林等生物量的基础上,估算了公益林植被涵养水源效益和固土保肥效益.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缙云县公益林调蓄水量3.69×108 t,水源涵养效益累计21.16亿元.其中调水效益15.77亿元,净化水质效益5.39亿元.不同群落类型涵养水源能力依次为毛竹林>杉木林>阔叶林>松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缙云公益林2000-2010年间固定土壤共0.12×108 t,减少流失的土壤养分纯氮9.18×103t,纯磷2.57×103 t,纯钾2.47×105 t,有机质3.73×104t,累计效益14.28亿元.不同群落类型固土保肥能力依次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松林>杉木林>灌木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