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中国50年土地(利用)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4年,土地规划作为一门科学引入我国,1956年在东北农学院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专业,此后在一些大学曾开过土地规划课程。改革开放前,土地规划属于工程技术类,规划的重点是农用土地的勘测和土地规划设计与实施。改革开放后,“土地规划”改称为“土地利用规划”属于经济管理类,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内容拓展,土地利用方法向规划的模型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在实践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基础理论尚不完善,规划的目标、体系、方法等缺少科学性,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规划人员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等。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成为普遍共识,土地利用规划将逐步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提高科学性和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结合绥化市2006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资料数据,分析了绥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提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宣传力度,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修改评价机制,提升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加大规划实施执法检查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曹铁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337-8339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属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第三轮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应重在效率管控、空间规划整合和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为此,提出了2点措施建议:一是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二是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法制体系,落实规划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土地规划引导和调控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更高效且合理地优化整合土地资源,推动地区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基于GIS分析了启东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空间吻合度,评估了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效果,并讨论了空间不吻合的原因,为启东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和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55-1757
通过建立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系统评价了1997~2002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所产生的各种不利与有利影响,并对未来5年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从而为制定减轻土地利用规划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的区别与联系。在简要概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编制与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规划的实施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 指出影响规划实施评价的因素包括对社会影响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完成性指标等 8 个方面; 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因素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Delphi)法.在对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 采用了多种数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分为 5个质量等级.利用上述原理与方法对阿克苏市 1996~2006 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其最终得分为 77.66 分,表明现行规划执行情况较好,但社会影响度指标、限制性上限指标和限制性下限指标得分较低.最后总结了阿克苏市在上一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规划被誉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龙头”,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体系.该文从法律、行政、经济、社会、技术5个方面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揭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县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浙江省遂昌县为例,对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成效从规划控制指标执行、规划布局空间落实、行政管理效率和规划实施效果因素4个方面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指出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规划的实施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影响规划实施评价的因素包括对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布局和时序、效益、实施措施、社会影响评价等7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因素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Delphi)法。在对重庆市城口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数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分为A(P≥85),B(70相似文献   

11.
白新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28-14730,14808
[目的]探讨基于分形理论的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方法]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滨海新区1993-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分别计算了各类用地的边界维数、半径维数、信息维数这3种分维,并对它们所揭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予以分析。[结果]滨海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而各地类3种分维值的大小和变化有效揭示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向心聚集性和均衡性的变化。未利用地、盐田的边界维数不断上升,表明其边界日趋复杂。港口码头、滩涂的边界日趋简单。耕地的半径维数大于2,表明其面积从中心到四周逐步增长;盐田、水域则在距城市中心的不同半径空间中较为均匀的分布;其余地类则从中心向四周分布逐步衰减。林园地、未利用地、滩涂信息维数值较小,呈现较为明显的集中分布;耕地、盐田的空间分布逐渐向外围集中;港口码头则在原有基础上建设面积不断向四方扩展;水域和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较均匀。[结论]将分形理论运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中能很好地弥补以往城市空间格局研究中定量论证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福建沿海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很大,变化于84-118t/(hm2·a),属于全国土地潜力级类型的前3级.沿海地区土地以宜林和宜农占优势,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6.57%和21.65%.暂不宜地也占相当比重.但宜林、宜农和宜果土地的质量均不高,以中低产土地居多,分别占宜林、宜农和宜果土地总面积的77.18%、66.00%和74.72%.  相似文献   

13.
刘卫芳  周迎红  方元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74-3976
以遥感和GIS为技术支持,以1988-2002年4个不同时相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揭示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过程.结果表明,珠江口两岸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农业用地迅速向建设用地转变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建设用地等用地类型面积持续增加,耕地等农业用地类型面积持续减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4期(198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TM/ETM遥感影像,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生成连云港海岸带区域4期土地利用类型图,然后应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4.1分析连云港海岸带的景观格局变化。同时收集连云港海岸带的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7~2012年这25年间,变化较剧烈的类型是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基本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基本呈增加趋势,且涨幅较大;连云港海岸带人口和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带来了海岸带的大规模开发,对海岸带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唐山市海岸带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56年、1970年地形图,1987年、2000年和2005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RS与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目视解译,得到精度较高的5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据此,分析研究区过去50 a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 a间,唐山市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由早期的其他土地和农业用地为主体向末期的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体转变。土地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56年的185.81提高到2005年的320.63。早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高于后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存在放慢趋势,土地资源外延开发潜力释放殆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形理论的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基于分形理论的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方法]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滨海新区1993~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分别计算了各类用地的边界维数、半径维数、信息维数这3种分维,并对它们所揭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予以分析。[结果]滨海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而各地类3种分维值的大小和变化有效揭示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向心聚集性和均衡性的变化。未利用地、盐田的边界维数不断上升,表明其边界日趋复杂。港口码头、滩涂的边界日趋简单。耕地的半径维数大于2,表明其面积从中心到四周逐步增长;盐田、水域则在距城市中心的不同半径空间中较为均匀的分布;其余地类则从中心向四周分布逐步衰减。林园地、未利用地、滩涂信息维数值较小,呈现较为明显的集中分布;耕地、盐田的空间分布逐渐向外围集中;港口码头则在原有基础上建设面积不断向四方扩展;水域和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较均匀。[结论]将分形理论运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中能很好地弥补以往城市空间格局研究中定量论证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德利  冯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220-19222
通过调查江苏省沿海地区滩涂资源的分布、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GIS技术对江苏省沿海地区滩涂利用现状及变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滩涂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得出江苏省沿海地区滩涂利用的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利用和规划沿海滩涂土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郑桂香  蔺启忠  吴昀昭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90-10693
利用研究区19952、000和2006年的数据在ArcGIS、Erdas等GIS、RS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获得辽宁沿海城镇带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变化等数据和专题图,然后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对土地利用动态情况进行分析和基于马尔科夫过程的土地利用类型比例预测,最后用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比例验证。结果表明,历年来研究区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均有减少,而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中,耕地约为44%,林地约为34%,建设用地约为10%,波动范围较小,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基本处于平衡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9.
随着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干扰日益强烈,研究滨海湿地陆源人类活动影响规律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三大沿海城市群(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围海造地(直接因子)和流域污染物(营养盐、非点源无机污染物)输入(间接因子)表征1990-2000年间滨海湿地的陆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及规律.研究发现,虽然围海造地仍然以农业用地为主(>50%),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随人口城市化率增高而增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高;在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超过60%的滨海湿地面积受到高或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则有44.7%的滨海湿地面积处于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及以上.通过叠加围海造地和污染物输入双重陆源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强度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平均强度指数达到0.79,且处于中等及以上影响强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8%,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滨海湿地区域.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强影响区域多集中分布于河流人海口、较为发达城市滨海区以及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展上海海岸带演变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变化研究,实验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上海海岸带岸线长度变化特征;结合Globe Land30的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开展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三个时期内土地变化和土地转移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上海海岸带ESV模型,厘清2000—2020年上海海岸带ESV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上海大陆岸线呈先增加后缓慢减小到增加的变化趋势,崇明岛岸线减少,长兴岛和横沙岛岸线长度增加。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和沿海工程力度加大,海岸带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显著,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多。此外,由于土地扩建,研究期间上海海岸带呈ESV增加趋势,但其湿地ESV在2010—2020间下降28.59%。就空间分布而言,上海海岸带ESV从中高值区域逐渐向低和极低区域转变,到2020年,单位面积ESV极高地区已基本消失。城市进程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和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减少是造成上海海岸带ESV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为服务上海市指导海岸带环境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