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了青海东部城市群2016年3月9日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PM10浓度的分布、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评估,检验了模式对沙尘天气中PM10的可预报性,并就气象因素与PM10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PM10浓度的日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双峰型;2)除了受沙尘天气、混合层高度及风、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外,PM10浓度的变化还与当日大气垂直方向的温湿状态有密切的关系;3)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温度和近地面风场,但对PM10的模拟数值偏小,且对极值没有表现出来,这对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WRFV3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提供的8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方案、MYJ方案、GFS方案、QSE方案、MYNN2.5方案、MYNN3.0方案、ACM方案、Boulac方案),对2012年7月28-30日发生在青海东部的一场暴雨进行数值模拟比较试验。整体而言,湍流动能类方案(MYJ、QNSE、MYNN2.5、MYNN3.0、Boulac)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了降水区的宽度与走向;在湍流动能类方案中,无论是降水的强度还是气象要素的模拟,与实际比较接近是的高阶湍流动能类方案,在此例中,MYNN2.5方案优于MYNN3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WRF3.4模式,选用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7.18"山东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分布、降水极值出现时间以及BS、ETS评分的影响。[结果]不论是否使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均能模拟出雨带的基本走向,但不同方案对于降水中心强度及其位置的模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边界层方案得到的模拟降水峰值的出现时间普遍比实际降水落后2~3 h,且其降水峰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YSU方案对降水峰值的模拟效果最好。综合ETS评分和BS评分结果可知,对于降水量较小(25 mm)的模拟,不使用边界层方案反而效果最好;对于中等降水量级(25~50 mm)的模拟,使用Boulac方案比较合适;对于暴雨或特大暴雨(50 mm)的模拟,使用YSU方案效果最好。[结论]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显著提高降水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3.2版本模拟了一次冬季温带气旋过境过程,分析海气通量模拟对9种微物理方案和3种行星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LIN方案和YSU方案组合实验模拟出的平均风速最大,WSM3方案和ACM2方案组合平均风速最小。总体上,边界层方案对感热和潜热模拟的影响大于微物理方案的影响,风暴过境前,各实验模拟的海气通量对参数化选择不敏感;风暴期间,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风速模拟差异较大,气温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感热模拟差异较大;风暴过后,不同参数方案感热和潜热模拟差异较大,主要由于风速、气温和比湿综合作用导致。各种组合模拟出的海气通量均存在系统误差,这主要受近地面边界层方法限制,因此WRF 3.2还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朱日和地区20m气象塔的风速及PM10沙尘质量浓度资料,分析典型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扬沙、浮尘)中近地层风速廓线及PM10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发生发展过程中风速较大,梯度变化明显;浮尘天气风速相对较小,整个过程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态势。沙尘天气结束后比开始前的风速均有所减小。沙尘暴期间PM10平均浓度在5436.38~10000μg/m3,扬沙天气发生过程中平均PM10质量浓度为1799.49~4006.06μg/m3,浮尘过程中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765.53μg/m3。  相似文献   

6.
北方典型沙尘天气对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碳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津市环境监测超级站利用在线OC/EC分析仪对2015年3月27-28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典型沙尘污染过程进行了观测,使用OC/EC(有机碳/元素碳)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显示,本次沙尘过程中PM10的小时浓度出现两次峰值,最高达895μg/m~3,PM_(2.5)/PM_(10)在沙尘天气期间(0.08~0.22)明显低于非沙尘天气(0.66);OC、EC的浓度在PM10浓度出现第一次峰值时达到最低,OC/EC在沙尘天气时约为非沙尘天气的2倍;SOC在沙尘天气前约占OC的45%,在沙尘发生时上升至75%。沙尘天气下,OC、EC的浓度有消减的趋势,在沙尘初期消减量分别达到39%和74%;其对一次有机碳(POC)的消减作用要高于SOC。  相似文献   

7.
利用吉林市空气质量监测小时数据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吉林地区2017年5月5—7日一次沙城暴天气中PM10和PM2.5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比对。结果表明:5—7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中,AQI的主要贡献者是PM10。这表明在沙尘暴天气里,沙尘颗粒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PM10的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5月6日沙尘暴天气PM10质量浓度呈单峰值趋势,PM2.5质量浓度呈双峰值趋势;PM10质量浓度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与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这场沙尘暴中所带来的沙尘颗粒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PM10的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PM2.5质量浓度是次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台湾地区"侵台台风之飞机侦察及投落送观测实验(DOTSTAR)"探空数据与WRF模式(3.8版本),针对1013号超强台风"鲇鱼"开展了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数值模拟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非局地YSU方案在台风强度、路径、螺旋雨带、内核尺度以及台风外围位温、水汽混合比、风向这些方面的模拟效果优于局地MYNN2方案;但在风速的模拟上,YSU方案与MYNN2方案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物理量场的影响。[方法]利用WRF模式3.4版本,选取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7.18"山东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相对湿度、对流有效位能和边界层高度等物理量场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于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中心强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使得降水中心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尽管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到的水汽通量散度在水平分布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其在垂直分布、中心位置及其强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引起的边界层高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差异与其引起的降水分布差异直接相关。[结论]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模拟效果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显著提高对物理量场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10-2012年西宁市区空气质量监测站逐日平均浓度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PM10污染浓度特征及PM10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年西宁市区PM10污染浓度呈递减趋势,由2010年的0.117 mg/m3到2012年的0.103 mg/m3,下降了0.014 mg/m3,同期的大部分气象要素呈升高趋势;PM10污染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2月,为0.166 mg/m3,最低值出现在7月,为0.061 mg/m3;污染浓度由重到轻排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冬季PM10污染浓度为夏季的2.0倍;取暖期污染物排放是PM10污染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PM10污染浓度的高低与春季沙尘天气有一定的关系,沙尘天气发生的次日污染最严重;污染天气出现概率呈冬季>春季>秋季的特征;PM10污染浓度月变化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高的相关性,说明PM10污染浓度的变化不仅与人类活动有关,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也很密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全球地基气溶胶观测网(AERONET)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2001—2013年沙尘天气期间气溶胶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北京沙尘天气期间受沙尘粒子的影响,气溶胶光学厚度值(AOD)较大,且随波长增大而减小,在波长440 nm处平均值约为1.2;气溶胶Angstrom波长指数97.62%都聚集在0.7以下,说明北京沙尘天气期间粒子较大;沙尘天气期间单次散射反照率随波长增加而增加,平均值约为0.93;复折射指数实部在波长675 nm处最大,平均约为1.55,虚部在440 nm处最大,平均值达到0.006;总的不对称因子平均值约为0.72;北京地区沙尘天气期间气溶胶粒子谱型呈双峰分布,且以粗模态粒子为主,其峰值随光学厚度的增大而增大,粗模态粒子的峰值半径平均约为2.6μm。这些参数对于深入研究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和气候效应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沙尘天气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气候特征;沙尘天气与大风、降水呈正相关,与大风的相关性明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四季气温与沙尘天气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对沙尘天气的发生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临清市沙尘天气特征及沙尘天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对1961~2010年临清市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临清市年沙尘天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较明显;90年代较80年代略有上升趋势;2001~2010年沙尘天数变化较明显,为各年代最低值,年平均沙尘天数仅3.9d;沙尘天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临清市沙尘暴天气只发生在春、夏、冬3个季节,且主要发生在春季,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59%;秋季无沙尘暴;沙尘暴的月变化明显,其中4月的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约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31%。临清市沙尘天气以扬沙天气为主,占总沙尘天数的73%;其次是浮尘天气,约占18%;再次为沙尘暴天气,约占9%。  相似文献   

14.
灰尘作为气溶胶的一部分由于沉降现象而附着于植物叶子的表面,当遥感探测器扫描植被冠层时,所得反射率数据就具有了一定的相似性。在平时我们处理卫星数据时忽略了附着于叶子表面灰尘的影响,没有把植被表面的灰尘作为影响因子考虑进去。随着探测器的发展,光谱分辨率的提高,灰尘对于某些波段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天气变化如降雨可以使植被叶片表面灰尘减少甚至消失,引起植被反射率发生变化,于是本文通过模拟降雨前后植被叶片反射率变化,来研究灰尘的影响程度大小。具体方法为采用ASD野外光谱仪分别测量小麦、冬青等植被采摘后表层附有灰尘的叶片和模拟雨水冲洗灰尘后的叶片。通过同一片叶子两次测得的不同数据处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附着于植被冠层的灰尘对其反射率有很大影响。2.没有去尘处理的叶片反射曲线不是灰尘反射曲线和经除尘处理的叶片反射曲线简单的线性叠加。3.灰尘并不会造成“红边”移动,不会发生“蓝移”和“红移”。  相似文献   

15.
2006~2007年冬春季在武汉市湖北大学校区连续采集气溶胶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98和6.79μg/m3,其中4种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Na+、Ca2+、SO42-和NO3-,共占PM2.5和PM10总水溶性离子浓度的79%、85%。Mg2+、Ca2+、F-、SO42-、Na+和Cl-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中,NH4+和NO3-主要集中在粗粒子中。NH4+和SO24-在PM2.5和PM10中的相关系数R=0.987、0.983,主要以NH4NO3、(NH4)2SO4和NH4HSO4的方式存在。离子来源分析显示,固定排放源(燃煤)对水溶性组分的贡献要高于移动排放源(机动车)的污染贡献,而局地二次扬尘及建筑扬尘也是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组分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Individual aerosol particles from the remote marine atmosphere we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silicate mineral component of the aerosol was found to be internally mixed with sea-salt aerosol particles. This observation explains the unexpected similarity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ilicates and sea salt that has been observed in remote marine aerosols. Reentrainment of dust particles previously deposited onto the sea surface and collision between aerosol particles can be excluded as possible source mechanisms for these internally mixed aerosols. The internal mixing could be produced by processes within clouds, including droplet coalescence. Cloud processes may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enrichment of excess (nonsea-salt) sulfate on sea-salt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7.
邓玮  银燕  石立新  段英  吴志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78-17583
通过对2008年4月21日河北省正定1次飞机探测气溶胶垂直分布和云微物理结构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探测的气溶胶数浓度为10^2~10^3个/cm^3,平均直径为0.19~0.70μm;云滴数浓度为10^0~10^2/cm^3,云滴平均直径为4~15μm。边界层是气溶胶和云凝结核(CCN)最密集处,云区为1176~2465m,云底云滴数浓度低,蒸发释放核膜态粒子使得气溶胶进入云层后数浓度减少幅度较小,另云滴对CCN有消耗作用。气溶胶平均谱基本为双峰型,高层云区云滴增加促使气溶胶由核膜态向积聚模态、粗模态转变。云滴谱较复杂,具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云顸平均谱最宽。  相似文献   

18.
利用MODIS和Radarsat-2遥感数据对大连新港2010年7月16日的海上溢油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经过预处理的MODIS遥感数据,采用波段运算提取出溢油信息。较高分辨率的Radarsat-2数据经过几何校正、滤波等预处理,根据溢油的特点采用纹理分析法提取出边界明显的溢油信息,并与MODIS的溢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排除MODIS图像上的非溢油信息,实现两种数据的优势互补。利用ArcGIS 9.3软件分别对2010年7月18日的MODIS数据和2010年7月19日的Radarsat-2数据提取出的溢油区域进行面积计算,其结果分别为174km2和198 km2与中国海监船的报道相符合,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A large frac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are derived from organic compounds with various volatilities. 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WP-3D research aircraft made airborne measurements of the gaseous and aerosol composition of air over the Deepwater Horizon (DWH) 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that occurred from April to August 2010. A narrow plume of hydrocarbons was observed downwind of DWH that is attributed to the evaporation of fresh oil on the sea surface. A much wider plume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aerosol (>25 micrograms per cubic meter) was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from unmeasured, less volatile hydrocarbons that were emitted from a wider area around DWH. 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 direct and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formation of SOA from less volatile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20.
李晶晶  刘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7-4498
利用2001~2010年潍坊几种木本植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了木本植物物候期变化对气温、降水、日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0年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说明潍坊气候逐渐变暖,年降水量年变化较大,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年累计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在各种气候因子相关分析中,气温的影响最显著,日照时数次之,降水量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