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菜型油菜品种、自交系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回交至BC2F1,再用南方白菜型油菜自交系与BC2F1测交,花期研究测交后代育性变化规律及定株定时观察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29A、广丰A、阿油A三种白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育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6个测交后代中,雄性不育的占23.1%,恢复可育的占7.7%,介于两者之间或育性分离的占69.2%.在南方白莱型油菜中发现能完全恢复育性的自交系。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性较其他三种不育材料稳定.可为油蔬两用的南方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的不育源。  相似文献   

2.
薹油两用油菜因为菜薹风味独特和较好的经济效益,逐步转入产业化栽培。综述了薹油两用油菜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三种类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分别与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和芸芥进行种间杂交,研究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不育系均有一致的趋向,即用不育系和保持系与同一亲本杂交的亲和指数,不育系作母本的明显高于以保持系作母本的组合,表明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具有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在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及种质资源创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系20世纪30、40年代由国外引入,取代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后于60、70年代大面积栽培,故遗传基础较狭窄。但我国的白菜和白菜型油菜、芥菜与芥菜型油菜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异类型,可为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提供许多所需的性状及基因,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芸薹属种间(甘白、甘芥)杂交,培育出了优异品种与骨干亲本中油821、黄籽新材料、抗菌核病与根肿病新材料。还运用组织培养与体细胞融合技术,合成许多甘蓝型油菜与其他属植物的有性及体细胞属间杂种、附加系与易位系,选育出可供育种利用的新材料、新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相似文献   

5.
荣华油6号是南通市种子管理站和陕西荣华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以甘蓝型油菜不育系20A与恢复系C4R组配而成的早熟矮秆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201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油201104。其特征特性及栽培要求与南通市目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迟熟优质油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湘杂油1号     
湘杂油1号(湘油11号X466)由湖南农业大学油料研究所育成,1995年元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试验示范结果及其栽培要点如下:1 选育过程湘杂油1号是利用化学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配制的杂种.母本为双低油菜湘油11号的自交系,父本466为单低油菜品系(来自81011的自交选系).1985年春配制杂交组合,经两年比较试验,比对照湘油10号增产29.3%,比对照湘油11号增产18.26%.1982年正式参加湖南省杂交油菜区试.  相似文献   

7.
十字花科芸苔属油菜栽培种在我国基本上分为甘兰型、白菜型和芥菜型。这三个类型间相互杂交的结实性差别较大。通过1979—80年及1980—81年间杂交部份材料整理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种名的品种间及类型间杂交F_0代及F_1代结实性有差异。 1979—80年收获油菜杂交组合74个,其中甘兰型×甘兰型(N×N)16个,白菜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低芥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华杂二号具有丰产稳产、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较好等优点,适宜两熟和三熟制栽培,是目前我区开发优质油菜较理想的品种。在高产栽培上,必须适时早播早栽,合理密植,狠抓早管,防治好菌核病。  相似文献   

9.
杂23是利用雄性不育与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资源杂交、转育测交筛选和连续回交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耐)菌核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2000多hm2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三系杂交种互丰01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丰010是利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甘蓝型春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中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青海省油菜区试平均产量3766.50kg/hm^2,比对照品种青油331增产11.50%,生产试验最高产量在4026.00kg/hm^2,比对照青油331增产14.80%,比对照垦油1号增产16.10%,芥酸含量1.07%,硫甙含量25.93μmol/g,含油量45.55%,1999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1.以墙生二行芥(Diplotaxis muralis)做母本,以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雪油菜(商品油菜)做父本杂交,再以雪油菜连续回交,从而育成了具有D.mu-ralis的细胞质,雪油菜细胞核的雄性不育系。 2.本不育系的形态特征与雪油菜相似,而花器有所不同:仅有两个蜜腺,花瓣窄小,花丝短,花药顶端发尖,花粉粒数极少。雌蕊的形态和机能均为正常。 3.在本不育系统中,可以看到两类雄性不育植株。一类是花药不开裂的完全雄性不育类型(MS),一类是能散出少量花粉的半不育类型(PMS)。为了获得全部为MS系统,从商品雪油菜自交后代中,以及自雪油菜与PMS的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两个保持系,做父本使用,从而制成了完全雄性不育系。 4.雪油菜(毋本)×PMS的后代,所有的花药都是正常的,含有大量的花粉。 5.本系统同具有A染色体组(B.campestris)的很多商品品种杂交的F_1代有的可以恢复育性,表示有恢复基因存在。可以认为本雄性不育系是受B.campestris细胞核、D.muralis细胞质控制的。 6.若把保持能力做为保持系固定下来的话,由于它本身的自交不亲和性,会使种子结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甘蓝型、芥菜型、白菜型雄性不育三系材料,发现油菜的起源进化与三系选育有密切关系:1、在起源中心和附近地区分布、进化程度较低的品种类群及原始种中,容易发现不育胞质和恢复基因;2、在离起源中心较远地区分布、进化程度较高的品种类群中,易找到保持系.还列举了水稻等作物的材料,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些论点对油菜和其他作物的雄性不育三系选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末,双低甘蓝型油菜和双低白菜型油菜在国内外相继问世并推广应用。然而,双低芥菜型油菜在国内外尚属空白,至今未见报道。加拿大油菜育种家H·K·Love和G·Rakow等用只含3—丁烯基硫甙的印度芥菜与含低硫甙Branowski基因的白菜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并与芥菜型亲本回交,于1988年获得低硫材料。1989年,我们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5年选育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低芥菜型油菜新品种。1选育经过新油9号品种是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  相似文献   

14.
隆两优华占属籼型两系杂交中熟中稻,全生育期130 d左右,2015年在桃源县22个乡镇种植,均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中应注意适时播种、科学管水、科学施肥、适时防治病虫。  相似文献   

15.
Y两优551是长沙利诚种业有限公司利用Y58S与利恢551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1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7年引种至湖南。通过2018年在醴陵市的高产栽培示范,总结出该品种在醴陵作再生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审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核杂油8号的特征特性,指出德核杂油8号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及品质优的特性,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并从育苗、栽培、管理及收获等方面对其保优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Y两优1号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利用Y58S×9311杂交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通过该品种2011—2013年在大田中海拔单季稻区示范推广种植表现,掌握其生产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天两优616是以不育系天源6S与优质恢复系R016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组合。该组合外观米质优,食味口感佳,产量优势强,丰产稳产性好,耐肥抗倒,适应性广,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双亲及组合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生产示范、栽培要点和制种要点。  相似文献   

20.
官邑 《作物研究》2013,(5):526-528
对我国白菜型油菜的类别、特征特性、历史上主要推广品种、作为种质资源在品种改良和栽培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