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薯主栽品种对甘薯瘟和蔓割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用甘薯瘟 2个致病型菌株对我国南方薯区 16份主栽品种分菌系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新种花、胜利百号等 10份表现为高感~感病。瑞薯 1号等 3份为高抗Ⅰ型菌、感Ⅱ型菌 ;徐薯 18则为中抗Ⅱ型菌、感Ⅰ型菌。广薯 88-70和湘薯75-55显示出高抗Ⅰ型菌兼具中抗Ⅱ型菌。用蔓割病菌对 16份主栽品种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广薯 111、潮薯 1号等 7份表现高感~中感 ;而福薯26、岩薯5号等9份则为中抗~高抗  相似文献   

2.
甘薯品种对蔓割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7年采用盆苗接种法鉴定890个甘薯品种(系),结果表明:属于高抗和抗病型的41个;中抗型的71个;中感型的261个;感病型和高感型的517个。不同抗性型品种用不不同菌株和不同菌量测定,或在不同气候下重复鉴定,虽会发生不同幅度的抗性变化,但都保持相对稳定的抗病性。同时,用不同抗性型的10个品种分别在盆栽苗期和田间成株期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证实了两者间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甘薯根腐病抗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及遗传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甘薯根腐病发病轻重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表现为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病较重,降雨量较多的年份发病较轻;土壤瘠薄的发病较重,肥力条件较好的则发病较轻;通常情况下,年份间品种的抗性表现较为一致,但遇特殊气候则年份间品种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对1150份甘薯品种资源及育种材料的根腐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型材料占14.6%,抗病型占15.7%,感病型占26.0%,高感型占43.7%。对754份材料及亲本的抗性分析表明,不同的抗性组合后代中均可分离出高抗至高感类型的材料,杂交后代的抗性强弱随双亲抗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中国自1970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种间杂交育种技术,先后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的高抗型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的致病性差异,鉴定筛选抗病大麦种质材料,将15株大麦条纹病菌菌株通过三明治法种子幼芽接种至5个鉴别品种,分析菌株的致病性分化情况;通过在田间孢子喷雾穗部接种和三明治法种子幼芽接种对145个田间种植表现抗病品种进行抗条纹病精细鉴定。结果显示,15株菌株对5个鉴别品种致病性有一定差异,可划分为9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Ⅱ、Ⅲ和Ⅳ为优势致病类型,每个致病类型菌株数均占总菌株数的20.0%,其它致病类型的菌株均占总菌株数的6.7%;致病类型Ⅰ菌株致病力最强,对5个鉴别品种表现高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90个大麦品种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62.1%,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12个、高抗品种26个、中抗品种52个,分别占总数的8.3%、17.9%、35.9%。种子幼芽接种温室条件下发病鉴定结果显示,90个抗病品种接种致病类型ⅢP05菌株,对其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8个,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1.1%,表现免疫的品种10个、高抗品种7个、中抗品种11个,分别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1%、7.8%、12.2%;接种致病类型ⅠP01菌株,对其表现抗病的品种14个,占总数的15.6%,其中表现免疫的品种4个、中抗品种10个,分别占总数的4.4%和11.1%。说明强毒性菌株P01可作为大麦条纹病抗性鉴定接种的常用菌株。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新选育和引进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对川南高粱丝黑穗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抗性,利用4个高粱鉴别寄主分别对2013年和2014年自川南泸州、宜宾、自贡3市高粱上采集的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于2014—2018年对新选育和引进的55份不育系、88份恢复系和20份常规品种糯高粱种植资源进行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川南3市采集的高粱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均为1号生理小种。不育系糯高粱种植资源对丝黑穗病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较强,对丝黑穗病免疫材料有45份,87.3%不育系糯高粱种植资源为抗性材料。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抗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的能力弱于不育系,对丝黑穗病表现为免疫、高抗、抗病、中抗的种质资源分别为32、1、2和5份,抗病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占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总数的45.5%。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对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最差,抗病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占常规品种总数的45.0%,其中对丝黑穗病免疫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仅有1份,为国窖红3号;对丝黑穗病高抗和抗病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无,主要表现为中抗,应加强川南地区糯高粱常规品种的丝黑穗病抗性改良。鉴定的对丝黑穗病免疫的糯高粱不育系、恢复系和常规品种可作为川南高粱丝黑穗病病区主栽品种或抗丝黑穗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
甘薯(瘟)青枯菌致病类群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4—1986年从我国南方甘薯瘟病区收集109个菌株,根据各菌在惠红早、广薯15、华北48和金薯120等鉴别品种上的侵染程度,可分为2个菌群和4个亚群(Ⅰ-A、Ⅰ-B、Ⅱ-C和Ⅱ-D),其中Ⅰ-B亚群出现频率高达41.3%。对温度反应显示,Ⅱ群菌株对华北48和金薯120的强致病起点适温分别为21±1℃和26±1℃。调查表明,感病品种连作地以Ⅰ群菌占优势,换用并连茬抗病品种后,Ⅱ群菌随之发生,4—5年后占绝对优势,其频率为87.8—100%。用Ⅰ群菌株连续2次接种抗病品种后,子代出现Ⅱ群菌频率达91%以上。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质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采用0.1%丝黑穗病菌土覆盖种子接种的方法,于2002-2006年对893份玉米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表现抗病类型(高抗-中抗反应)的自交系材料有42份,占鉴定自交系材料总数的20.5%。其中,表现高抗丝黑穗病的有917、P12等14份材料,表现抗病的有91黄1、兴79等7份材料,表现中抗的有6116、9238等21份材料。表现抗病类型(高抗-中抗反应)的其他资源材料有12份,占鉴定其他资源材料总数的1.7%。其中,表现高抗的有3份,抗病的有4份,中抗的有5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芝麻种质资源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本试验采用田间人工接菌方法对174份芝麻种质资源抗病性进行评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芝麻材料中没有免疫及高抗品种,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分为5个类群,其中抗病品种32个、中抗品种17个、中感品种69个、感病品种30个、高感品种26个,占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8.39%、9.77%、39.66%、17.24%、14.94%。经亲本系谱分析,抗棒孢叶斑病品种的亲本对棒孢叶斑病也表现良好抗性,说明抗病基因资源的利用对芝麻品种选育至关重要,在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品种系谱分析,充分利用抗病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芥菜品种资源对芜菁花叶病毒抗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8-1990年向全国收集的658份芥菜品种进行了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获抗病型2份,中抗型10份,中感型60份,高感型586份,无免疫和高抗类型。鉴定表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变种间抗病性差异小,从中初步筛选出一批抗病和中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天水市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在抗病性观察圃,利用常规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29份大田主栽冬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白粉病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及高感的品种系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3.8%、58.6%、10.3%及17.2%。其中中88375、中85130、蓝天3号、清山895等4个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连续2a以上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水稻对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报道了水稻对广东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抗性研究与抗源筛选评价结果。从1076份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9份抗病材料,占2.70%。其中IRBB7等5份具有广谱、高抗兼较好农艺性状。由日本和国际水稻所鉴定的14个抗性基因中Xa-3、xa-5、Xa-7、xa-13等抗Ⅴ型菌。抗Ⅴ型菌材料多数兼抗其它菌型,但亦有一些不抗Ⅳ型菌,表明菌型与品种间有强烈互作效应。水稻对Ⅴ型菌抗性与其类型有关,梗稻与籼稻、糯稻与粘稻、国外稻与国内稻比较,抗病率均以前者为高。  相似文献   

12.
甘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查明我国南方甘薯主栽品种抗疮痂病的能力,用疮痂菌孢子悬液对16份品种作苗期接种与田间病情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广薯79-15、潮薯1号等8份表现感病-中感;福薯26、广薯88-70等8份表现中抗-高抗;不同抗、感品种在田间表现长短不一的感病期.对6份品种藤蔓不同的部位和株龄的组织结构作显微测量与计数、接种试验以及糖含量测定显示,不同品种皮层组织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的抗、感性;抗病品种藤蔓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叶片气孔和幼嫩组织的腺鳞数目都较少,表现潜育期长,病斑少.且同一品种不同株龄皮层结构差异与感病程度间有密切关系,但其藤蔓糖含量与品种抗性之间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于2016—2017年对山西地区358个玉米栽培品种开展了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综合2年的结果发现,在鉴定的358个玉米栽培品种中,表现为高抗(HR)、抗病(R)、中抗(MR)、感病(S)和高感(HS)玉米矮花叶病的玉米栽培品种分别有213、31、17、59和38个,分别占鉴定总数的59.50%、8.66%、4.75%、16.48%、10.61%。参试品种中主栽品种83个,全部表现出对矮花叶病具较好的抗性。其中,60个品种表现高抗,且已在山西大面积推广。275个拟推广的新品种中,有35.27%的品种表现为感或高感玉米矮花叶病,在综合评价及品种选择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60份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可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种类型,其中高抗材料占7.3%,高感材料占87.7%。在抗病品种中,又可划分为抗介体、抗病毒两种类型。通过对8个S×S、6个R×R、16个S×R和12个R×S的抗性表现研究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1)抗性特性为细胞核遗传,抗性基因为显性;(2)抗病毒基因品种中有3对显性基因控制;(3)抗介体性状由1对、2对或3对显性基因控制。4个单基因抗介体品种的抗性遗传被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新疆种植的部分冬小麦品种对矮腥黑穗病的抗性情况,以新冬系列多个品种和伊农18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人工接种鉴定法评价各参试品种对矮腥黑穗病的抗性。接菌后,感病对照品种Xj-45的发病率为30%,抗病性评价为感病(S),鉴定试验视为有效。以同等条件其他品种的发病率作为判断依据:除对照外的41个品种中,有1份感病品种,2份抗病(R)品种,3份中抗(MR)品种,35份高抗(HR)品种。综合各品种表现,筛选出新冬17、18、22、53作为抗矮腥黑穗病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棉花抗枯萎病品种苗期鉴定,可以反应出不同品种和品系的抗病性。温室系统观察结果,棉苗在1—2片真叶时即有症状出现,以感病品种发生较早。一般在4—5片真叶期,枯萎病发生甚烈。不同品种(系)反应的症状类型有所差异,但大多数属于三个类型:“网纹型”、“青枯型”、“黄叶型”。观察到“网纹”和“黄叶”属慢性类型;“青枯”属急性类型。从242个品种(系)材抖中,鉴定出苗期抗病的品种(系)23个,均属抗型(R)。发病指数0—10%有11系,11—20%有8系,21—30%有4系;其中有免疫类型1系(61—84),发病指数为0。苗期属抗病类型,移植到病圃后,成株期仍反应出较多抗病类型,其中苗期属高抗和免疫株系,成株期的抗性反应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张学博 《植物保护》1990,16(Z1):10-12
甘蔗的两种锈病福建均有发生,其中以黑顶柄锈病发生最普遍,此病在福建可以夏孢子在秋植蔗上连续侵染越冬,5—6月和9—10月的气候最适于此病发生,高温干旱的8月份受抑制。品种之间抗锈性差异十分明显,对71个甘蔗种质资源人工接种黑顶柄锈菌鉴定,免疫和高抗品种占74.65%,感病和高感品种占11.27%。甘蔗品种Di—52在福建不同地区对黑顶柄锈菌表现抗感不一致,说明该菌在福建存在着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糯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纹枯病的抗病性,2014—2015年连续2年对广西83个糯玉米农家品种进行田间接种纹枯病菌鉴定。田间接种鉴定方法:以纹枯病麦粒培养菌物在玉米拔节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种,按照国内通用的病害分级评定方法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广西糯玉米农家品种间的抗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同一年度内病害的表现春植和秋植没有差异。在83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高抗的品种,其中抗病品种占所鉴定品种总数的42.2%,中抗水平占40.9%,感病占13.3%,高感占3.6%。  相似文献   

19.
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性鉴定及抗病资源筛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 2年以土壤接菌的方式对 45个玉米自交系进行田间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同时对自交系R15和R0 9盆栽于玉米第 6叶鞘接种纹枯病菌进行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 :自交系间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抗感性在两年度间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单个自交系在两年度的抗感性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 ,自交系R15的抗性强于R0 9。 45份材料中没有发现对纹枯病菌表现免疫的自交系 ,其中 ,高抗材料占所鉴定总数的2.2% ,中抗占 17.8% ,中感占55.6% ,高感24.4%。依相对抗病性指数 ,从中选出最抗的和最感的自交系各 3个 ,以利于今后做玉米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甘蔗褐锈病是目前中国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明确近年国家甘蔗体系育成的50个新品种(系)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确定其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在甘蔗褐锈病高发蔗区云南德宏、保山2个区域化试验站,采用田间自然抗性调查与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抗性基因的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对中国近年选育的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进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及自然抗性评价。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表明,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中,高抗至中抗的有34个,占65.38%。其中15个材料表现高抗,占28.85%,16个材料表现抗病,占30.77%,3个材料表现中抗,占5.77%;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29个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出现频率为55.77%,表明中国近年选育的优良新品种(系)中抗褐锈病性主要由Bru1控制;其余5个抗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暗示除了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不同系列品种田间感病品种的频率和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频率不同,粤糖系列品种感病品种的频率最高达到60%,含Bru1的频率最低,只有30%,抗性最弱;云蔗系列品种感锈病品种的频率最低只有12.5%,含Bru1的频率最高,达到81.25%,抗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性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