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乳酸菌对青藏高原收种后虉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对照、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3个处理,测定其化学成分、发酵指标和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接种两种乳酸菌显著降低了虉草青贮饲料中细菌的多样性(P0.05),改变了其细菌群落组成(P0.05),但未影响虉草青贮饲料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富度。此外,接种布氏乳酸菌显著增加了虉草青贮饲料中乙酸(AA)和丙酸(PA)的含量(P0.05),降低了丁酸(BA)和乙醇(Ethanol)的含量(P0.05);接种植物乳杆菌显著降低了虉草青贮饲料的p H值(P0.05),提高了乳酸(LA)的含量(P0.05)。因而,接种乳酸菌改善了青藏高原收种后虉草青贮饲料的品质,且对其微生物群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分析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混合添加后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设计为2个发酵处理,T同型发酵菌处理(植物乳杆菌),TY同型和异型发酵处理(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的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实验.在第100天时感官评定青贮饲料的优劣等级;用酸度离子计测定青贮饲料的pH值;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乳酸、乙酸、丁酸的含量;平板...  相似文献   

3.
在青贮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青贮玉米(Zea mays)中添加鼠李糖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研究其对发酵产物与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青贮饲料贮藏时间为14,56和120 d.无添加青贮黑麦草发酵产物中乙醇含量较多,在14 d开封时,乙醇和2,3-丁二醇含量为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总和的7倍.添加鼠李糖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可以抑制乙醇型发酵,使乳酸型与乙酸型发酵占主导.无添加青贮黑麦草与添加鼠李糖乳杆菌的黑麦草发生了有氧腐败,但是添加布氏乳杆菌的黑麦草保持了有氧稳定.在青贮玉米中,添加鼠李糖乳杆菌未影响发酵品质,但添加布氏乳杆菌增加了发酵产物中乙酸含量,降低了乳酸含量.添加布氏乳杆菌的青贮玉米从56 d开封开始保持了有氧稳定,其它组在120 d开封时保持了有氧稳定,所有组乙酸含量都增加.  相似文献   

4.
探讨毕赤酵母、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3种菌种发酵浓缩饲料产生乳酸的可行性,建立生产新型富含小肽的优质蛋白质饲料工艺参数,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评定。采用混合菌厌氧发酵的方法,以p H值、乳酸和酸性蛋白含量为考察指标,以不加抗生素的断奶仔猪浓缩料为发酵对象,研究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种比例对发酵后浓缩饲料中乳酸和酸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以产乳酸和酸性蛋白含量为指标,优化后发酵浓缩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60 h、发酵温度25℃、菌种比例112。浓缩饲料经3种菌混合发酵后p H值由6.5降低到5.10,乳酸含量明显提高,酸性蛋白含量提高了25.61%,发酵浓缩饲料的营养价值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方猛 《中国乳业》2003,(8):25-26
通过在原料乳中添加葵花籽液,使用均质处理和超高温灭菌后,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双菌种,在43℃下培养3h,制得具有特殊香气、风味和稳定性均上乘的葵花籽乳酸发酵乳。  相似文献   

6.
以柠条为原料,设置对照组(无添加剂)和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测定厌氧发酵14 d、56 d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pH值以及发酵56 d青贮微生物种群,分析植物乳杆菌对柠条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14 d、56 d,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含量、乳酸/乙酸显著提高(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青贮14 d,两组干物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青贮56 d,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干物质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了4.58%(P<0.05)。青贮56 d,柠条青贮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厚壁菌门丰度比对照组增加了30.84%(P<0.05),而变形菌门丰度降低了93.92%(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乳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了140.74%(P<0.05),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片球菌属丰度显著下降(P<0.05),魏斯氏菌属丰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提高柠条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同时降低不良微生物肠杆菌属的丰度,增加有益菌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布氏乳杆菌和甲酸对青藏高原不同物候期燕麦(Avena sativa L.)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本试验以开花期、乳熟期和蜡熟期燕麦为原料,设置对照、添加甲酸和添加布氏乳杆菌3个处理,青贮90 d后,测定其营养成分、发酵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布氏乳杆菌和甲酸处理均改变不同物候期燕麦青贮饲料中细菌群落组成(P<0.05),并提高其乳酸细菌相对丰富度;与对照相比,用布氏乳杆菌和甲酸处理不同物候期的燕麦青贮后,蜡熟期的燕麦pH值降低(P<0.05),乙酸均增加9.7%,丙酸分别降低11.6%和8.6%,氨态氮分别降低11.3%和19.2%。综合细菌群落组成、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来看,蜡熟期的燕麦添加布氏乳杆菌和甲酸后,其青贮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研究布氏乳杆菌与不同乳酸菌联用对玉米青贮发酵、干物质回收率、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为3个处理:a)对照组,不加任何菌剂;b)布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组,添加量分别为4×10~5 CFU/g、1×10~5 CFU/g;c)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组,添加量分别为4×10~5 CFU/g、1×10~5 CFU/g。发酵第180天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青贮饲料筒仓表面有明显变质的青贮饲料,导致其干物质回收率明显低于菌剂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布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组和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组了、乳酸菌的数量、有氧稳定性、乙酸、1,2-丙二醇含量显著增加(P 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酵母数量、pH、乳酸含量、乙醇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布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组相比,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组pH、乙酸含量、1,2-丙二醇含量显著增加(P 0.05),乙醇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 0.05)。结果提示:布氏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或乳酸片球菌联用可提高干物质回收率、改善发酵品质、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提高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植物乳杆菌B4、弯曲乳杆菌A8为发酵菌种制备黄瓜泡菜。研究了黄瓜发酵过程中的pH值、活菌数、亚硝酸盐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发酵的黄瓜泡菜与自然发酵的黄瓜泡菜相比,在第5天时有较低的pH值、较高的活菌数,较低的亚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添加剂对高丹草青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莹莹  玉柱 《草地学报》2016,24(3):658-662
为探讨菌剂、酶剂或其复合剂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青贮品质的影响,对新鲜或者萎蔫的高丹草分别添加相应的制剂,罐贮后取样分析其发酵品质与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能显著降低高丹草青贮饲料的pH值(P<0.05),提高乳酸含量,减少氨态氮含量,改善高丹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添加纤维素酶能显著降低高丹草青贮饲料的NDF含量(P<0.05),且与乳酸菌混合添加时效果更显著,其中又以植物乳杆菌LP的效果最好;含水量对高丹草青贮的发酵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3种益生菌复合发酵半滑舌鳎配合饵料的最适比例及时间。试验以半滑舌鳎配合饵料为底物,菌种总接种量为3%,35℃下进行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发酵处理,对照组未接种任何菌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80.27±0.19) g的半滑舌鳎3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50尾鱼。对照组半滑舌鳎饲喂配合饵料,试验组在配合饵料中添加10%发酵饵料(按照优化试验所得最适条件发酵饵料)。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发酵后各组发酵饵料的活菌数均提高十万倍左右,3种菌种混合发酵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以1∶3∶2的比例发酵第5 d时发酵效果最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半滑舌鳎体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全价饵料在35℃下,以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1∶3∶2比例发酵5 d的效果较好,且发酵饵料可促进半滑舌鳎生长,提高饵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菌种添加对番茄渣混合青贮发酵及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渣与不带穗玉米秸以1∶1比例混合,分别调制乳酸杆菌、复合菌、米曲霉添加或不添加青贮的饲料,讨论添加不同菌种对番茄渣混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菌种后均能提高混合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降低pH值,其发酵处理效果为复合菌>米曲霉>乳酸杆菌;添加米曲霉能显著提高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含量(P<0.01)和干物质消化率(P<0.01),分别达到14.76%和78.84%。综合评价,番茄渣混合原料中添加米曲霉的发酵处理效果最佳,复合菌的效果介于米曲霉和乳酸杆菌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降低α-生育酚和β-胡萝卜素的损失,研究了温度(45,30和15℃)和添加剂(无添加:CK;纤维素酶:E;植物乳杆菌:LP)对象草青贮饲料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水平,象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良好,但30℃时产生了少量丁酸,发酵品质略有下降;添加LP和E降低了pH(P0.05),增加了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比(P0.05),提高了发酵品质。象草青贮饲料贮藏在45和15℃时的α-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30℃(P0.05),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30℃(P0.05)。LP和E添加组在所有温度水平的α-生育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较低(P0.05)。E组在45℃的α-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LP组,E组在30和15℃的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LP组。  相似文献   

14.
旨在用含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复合菌制剂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提高金针菇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复合菌剂的接种比例、接种量、水分、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的pH值和乳酸、氨态氮、还原糖、挥发性脂肪酸等指标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复合菌固态发酵金针菇菌渣的最优工艺。结果显示,最优发酵参数为: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接种比例2∶2∶1,接种量5%,固体培养基含水量50%,温度33℃,发酵时间5 d。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金针菇菌渣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pH值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以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发酵金针菇菌渣饲料后,菌渣pH值降低,且营养成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饲喂经过接种乳酸菌的青贮饲料可以提高奶牛或肉牛的生产性能,这可能是由于乳酸菌在其中发挥了益生菌的作用,但目前对于这种原因仍不清楚。在研究这种现象时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来自青贮饲料的乳酸菌进入了瘤胃液,并在其中存活?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体外法检测来自接种和非接种的青贮饲料中的乳酸菌是否进入了瘤胃液。用玻璃罐制备小麦和玉米青贮饲料,接种10种商用乳酸菌菌种中的任何1种,处理为接种组和未接种组。青贮后,将2.5g青贮料样本添加到25ml经加热灭菌或过滤除菌的瘤胃液中,同时添加5g/L的葡萄糖,在39℃下培养48h。瘤胃液的分析内容包括:pH、乳酸菌计数以及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在培养过程中,瘤胃液pH降低;无论是加热灭菌还是过滤除菌的瘤胃液,其中均有大量乳酸菌生长。但是,经过加热灭菌的瘤胃液中既有挥发性脂肪酸,又含有乳酸;而过滤除菌的瘤胃液中仅有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乳酸菌可以从青贮饲料进入瘤胃液中,并在其中生存。这些乳酸菌与瘤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应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阐明青贮饲料接种乳酸菌在泌乳奶牛中如何表现出益生菌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布氏乳杆菌对青玉米秸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不带穗青玉米秸为原料研究布氏乳杆菌对青贮质量的影响。给不同处理接种的布氏乳杆菌剂量分别为(cfu/g):0,3.05×104,3.05×105,3.05×106,分别记为CS、CSL、CSS和CSH。在青贮发酵第1,16,34和60天开罐取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布氏乳杆菌提高了玉米秸秆青贮饲料pH值和乙酸含量,降低了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比例,提高了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原料,分别添加植物乳杆菌WN5(Lactobacillus plantarum WN5,保藏号为CGMCC NO.7469)和干酪乳杆菌SN3(L.casei SN3,CGMCC NO.7470)的菌液,以及菌液与蔗糖、纤维素酶的混合液后青贮,探讨添加剂对苜蓿青贮料品质和乳酸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直接青贮发酵品质差;添加剂可改善苜蓿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添加乳酸菌和蔗糖对于苜蓿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乳酸菌群有更明显的改善,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群占绝对优势,植物乳杆菌WN5和其他乳酸菌存活,但乳酸菌种类因蔗糖浓度不同而有差异;添加10 mL乳酸菌和2.0 g蔗糖的效果最好,其苜蓿青贮饲料的pH最低,粗蛋白、甲酸、乙酸和丙酸的含量最高,乳酸菌群的遗传差异大。乳酸菌和蔗糖作为优质添加剂,在苜蓿青贮发酵过程中可以保留大量不同种类的乳酸菌群,从而有利于形成品质良好的青贮苜蓿。  相似文献   

20.
淀粉是青贮原料中重要的营养成分,提高青贮饲料中淀粉的利用率是提升青贮饲料营养价值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饲用微生物菌剂的大力开发,食淀粉乳酸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在青贮中的添加引起广泛关注。青贮饲料接种菌剂可以提高青贮的发酵品质、养分利用率以及保质期。本文对青贮饲料中食淀粉乳酸菌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在青贮中接种食淀粉乳杆菌对青贮发酵过程中淀粉含量,微生物组成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