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土壤水分对水稻籽粒增重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学模型Richards方程,研究了扬稻2号等5个品种(含杂种)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籽粒增重的过程。结果表明:(1)与对照(上水势为0kPa)相比,低土壤水势处理的各品种的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T_(maxG)和活跃生长期D较长,最大生长速率G_(max)、平均生长速率G和起始生长势R ̄0较小,参数N值较大,生长速率曲线向右偏移;(2)在低土壤水势下增施氮肥,各品种弱势粒的T_(maxG),D,N和后期生长比率P_3减小,R ̄0,G_(max)和G增大,生长速率曲线向左偏移;(3)在5个供试品种中,土壤水分对盐粳2号的籽粒灌浆影响最大,亚优2号次之,扬稻2号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对三种不同穗型水稻灌浆期进行研究,了解各类型水稻的灌浆特点,从中分析比较各类型水稻灌浆期强弱势粒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的强弱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差值最小,较为同步,生长上表现灌浆快;穗重型品种的强弱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差值最大,而且弱势粒灌浆启动较慢,生长上表现灌浆慢;中穗型介于两者之间。原因在于各类型品种强势粒灌浆时间较一致;而各类型品种弱势粒间灌浆时间差异较大,导致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灌浆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扬稻6号和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结实期-40kPa低土壤水势对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特征和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强弱势粒灌浆特征与稻米垩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实期低土水势对强弱势粒米质主要性状、米粉RVA谱、籽粒灌浆特征和物质的积累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强弱势粒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低土水势下,强势粒的起始灌浆势R0增加,而弱势粒R0减小;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提前,活跃生长期缩短。水分胁迫下弱势粒中蔗糖、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偏高,而淀粉积累明显缓慢。这表明低土水势下强势粒灌浆过快,弱势粒又易丧失对灌浆基质的转化能力,这种籽粒灌浆进程的异常和灌浆物质的分配变化,易形成垩白。低土水势下,强弱势粒米粒的整精米率降低,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米粉的RVA谱特征值发生明显的变化,米饭的食味变差,导致米质变劣。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高产氮高效型籼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关系,选用高产氮高效型(HYHNE)、高产氮中效型(HYMNE)和低产氮低效型(LYLNE)杂交籼稻品种,在相应最适氮肥水平下,研究3种类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差异及其与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特性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和不同粒位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米粒重(W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mean)均表现为HYHNE>HYMNE>LYLNE,起始生长势(R0)、活跃灌浆期(D)和有效灌浆时间(T99)均表现为HYHNELYLNE>HYMNE, R0、D和T99均表现为HYHNE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高产氮高效型籼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关系,选用高产氮高效型(HYHNE)、高产氮中效型(HYMNE)和低产氮低效型(LYLNE)杂交籼稻品种,在相应最适氮肥水平下,研究3种类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差异及其与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特性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和不同粒位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米粒重(W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Rmean)均表现为HYHNE>HYMNE>LYLNE,起始生长势(R0)、活跃灌浆期(D)和有效灌浆时间(T99)均表现为HYHNELYLNE>HYMNE, R0、D和T99均表现为HYHNE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灌浆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抗旱性不同的西农979(干旱敏感型)和长旱343(抗旱型)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控水模拟干旱胁迫,研究灌浆期干旱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品种籽粒灌浆对干旱的响应不同,相比较于对照(正常水分处理,灌浆期土壤水势保持在-20~-30kPa,T1),重度干旱胁迫(灌浆期土壤水势保持在-70~-80kPa,T3)显著降低西农979强势粒和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粒质量,且对弱势粒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强势粒,而重度干旱胁迫仅降低长旱343弱势粒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粒质量,对其强势粒籽粒灌浆无显著影响。与重度干旱不同,中度干旱(灌浆期土壤水势保持在-40~-50kPa,T2)显著促进2个小麦品种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增加籽粒质量。激素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度和重度干旱对长旱343强势粒IAA、Z+ZR、ABA和GAs的质量分数变化均无显著影响,对于长旱343弱势粒和西农979强、弱势粒,中度干旱胁迫显著提高IAA、Z+ZR和ABA的质量分数,降低GAs的质量分数,而重度干旱胁迫显著降低IAA和Z+ZR的质量分数,提高ABA和GAs的质量分数。说明,小麦弱势粒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强于强势粒,适度干旱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而重度干旱对小麦籽粒灌浆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与多种内源激素的变化有关,不是通过某一种激素调节籽粒灌浆。  相似文献   

7.
钾营养对不同水稻基因型物质生产和光合作用的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低钾土壤中钾营养对水稻不同品种谷粒产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及光合作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钾条件下,低钾敏感品种谷粒产量显降低,抽穗后2周内RGR,CGR和NAR均低,而低钾耐性品种在低钾营养条件下有高的产量,这与NAR高、层LAI的 及较低的大田消光系数和一天中各时间的光合速率高有关,试验还发现在群合格上黄熟期水稻冠层有明显的光合“午睡”,低我钾供应时“午睡”加剧。  相似文献   

8.
采用2个水稻大粒种质(千粒重超40g)与2个常规水稻品种(千粒重25-30g)进行了籽粒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前期强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弱势粒,而灌浆后期弱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强势粒;2)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灌浆前期SS酶活性高于大粒种质,而大粒种质强、弱势粒灌浆后期的SS酶活性高于常规水稻品种;常规水稻品种强势粒灌浆前期SPS活性高于大粒种质;3)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SS酶活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粒种质,供试材料强、弱势粒SPS酶活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15d和30~35d。4)S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淀粉积累最大速率(Gmax)、达到淀粉积累最大速率时间(tmaxG)和平均速率(G)呈正相关;SP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和tmaxG呈负相关,与Gmax和G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寒地水稻品种子粒灌浆特性差异及其对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 L ogistic生长方程 W =K/ (1+ ae-bt)对寒地水稻品种 (系 )强、弱势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依配得的 L ogistic方程导出了若干个子粒灌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 ,强势粒的起始灌浆量、最大灌浆强度高于弱势粒 ,有效灌浆期比弱势粒短 ,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期早于弱势粒。强、弱势粒各项灌浆参数均存在品种间差异。相关分析表明 ,强势粒和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早、最大灌浆速率期早、平均灌浆强度高 ,弱势粒起始灌浆量大、最大灌浆速率高 ,强弱势粒同步灌浆性强 ;结实率高 ,寒地超高产水稻品种应适当提早抽穗期 ,从而提早弱势粒最大灌浆速率期 ,保证较高结实率水平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发育胚乳中淀粉的积累及淀粉合成的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59  
利用4个粒重相近品种(组合),对胚乳发育期间蔗糖、可溶性糖的淀粉含量、籽粒灌浆速率及与淀粉合成有关的6个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及不同剪叶处理间强势粒的淀粉积累和酶活性差异较小,而弱势粒差异明显。蔗糖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态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枝酶(Q酶)、活性的变化与灌浆速率曲线十分吻合,相关性极显,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变化与灌浆速率曲线吻合性较差。结合态淀粉合成酶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麦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分析了96个小麦品种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强面筋品种与普通品种在高分子量及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强面筋品种含Glu-Ala(1亚基)、Glu-A1b(2^*亚基)、Glu-B1b(7+8亚基)、Glu-Bli(17+18亚基)、Glu-Dld(5+10亚基)、Glu-A3b和Glu-D3c的频率较高,而普通品种则含Glu-Alc(N)、Glu-Bl  相似文献   

12.
以汕优63号(源限型品种)和盐粳2号(库限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两类型品种籽粒灌浆生理差异。主要结果:以淀粉积累来表示籽粒灌浆过程,源限型品种强、弱势粒淀粉积累是异步的,而库限型品种则是同步的;两类型品种强、弱势粒的淀粉合成酶、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和呼吸速率的变化与淀粉积累速率曲线基本吻合;内源激素ABA(Abscisicacid)参与籽粒灌浆过程调节,内源ABA水平高,强、弱势粒灌浆速率慢,反之则快。  相似文献   

13.
Ca~(2+)与GA对春小麦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钙离子(Ca2+)、赤霉素(GA)、钙赤合剂(Ca2+-GA)处理干旱逆境条件下的春小麦种子,检测春小麦在萌动、萌发、成苗过程中的根芽生长情况及不同阶段所忍耐的临界水势阈值,以研究Ca2+、GA不同组合对种子成苗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芽长是Ca2+-GA>GA>对照(ck)>Ca2+;临界水势为Ca2+-GA<GA<Ca2+<ck。Ca2+-GA的利用能明显促进种苗的生长,提高种子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低钾土壤中钾营养对水稻不同品种谷粒产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及光合作 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钾条件下,低钾敏感品种谷粒产量显著降低,抽穗后2周内RGR, CGR和 NAR均低。而低钾耐性品种在低钾营养条件下有高的产量,这与NAR高、冠层LAI的分布合适以及较 低的大田消光系数和一天中各时间的光合速率高有关,试验还发现在群体条件下黄熟期水稻冠层有明 显的光合“午睡”,低钾敏感品种无钾供应时“午睡”加剧。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结实率水稻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用二个抽穗期相近而结实率差别较大的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谷粒的灌浆速率,高结实率品种比低结实率品种快;谷粒的灌浆持续期,高结实率品种比低结实率品种短。(2)水稻的粒叶比和抽穗后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输出率,低结实率品种比高结实率品种高。(3)水稻结实期剑叶的光合速率和主要生育时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低结实率品种比高结实率品种高。  相似文献   

16.
强弱势粒的稻米垩白度差异及其与谷粒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6个早籼品种的分期播种度试验结果表明:(1)强势粒与弱势粒的稻米垩白度差异,有强势粒显高于弱势粒,强势粒显低于弱势粒和强势粒与弱势粒无显差异3种类型。(2)相同的温度变化对强势粒和弱势粒垩白度的影响不同,强势粒到达垩白最小时的温度可能高于弱势粒。(3)垩白与粒重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并受到供试品种和实验条件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对枇杷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分胁迫使枇杷(解放钟及长红3号品种)叶片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下降,引起叶片O^-2产生速率增大,启动膜脂过氧化,从而导致细胞伤害。水分胁迫下,枇杷叶片SDO,POD活性均增加,而CAT活性和GSH,AsA含量则品种间差异明显。解放钟CAT轻度胁迫时活性增加,中度及严重胁迫下活性比对照显著降低,而长红3号则保持比对照高的水平;水分胁迫下,解放钟叶片GSH,AsA含量均明显降低,而长红3号  相似文献   

18.
马尧 《农业与技术》1999,19(6):15-19
对于生长在Al2(SO4)3100μmol/L氮素营养液中的两个玉米品种(SC704和VA35)的根系和叶片的NADH-硝酸还原酶(EC1.6.6.1)和NAD(P)H-硝酸还原酶(EC1.6.6.2)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铝的存在阻碍了玉米根系和叶片的生长,降低了营养液的pH值和叶片的NADH-及NAD(p)H-硝酸还原酶活性(酶活性降低的程度SC804低于VA35),增加了根系的NADH-和N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水稻籽粒灌浆是光合同化产物向籽粒运输并合成淀粉的生理过程,决定水稻结实率、粒重高低及品质优劣。籽粒灌浆过程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的调节。灌溉是水稻生产上一项重要的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花后灌溉方式对水稻籽粒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花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并阐明其分子机理。【方法】2012-2013年以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粳4038(杂交粳稻)为材料种植于土培池,自抽穗(50%穗伸出剑叶叶鞘)至成熟设置3种灌溉方式处理:(1)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保持浅水层,收获前一周断水;(2)轻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soil drying,WMD),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达-20 kPa时,灌水1-2 cm,再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为-20 kPa,再上浅层水,如此循环;(3)重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soil drying,WSD),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达-40 kPa时,灌水1-2 cm,再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为-40 kPa,再上浅层水,如此循环。观察花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粒重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编码这些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强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粒重、淀粉合成有关的蔗糖合酶(Su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淀粉合酶(StS)和淀粉分支酶(SBE)等相关酶活性以及蔗糖合酶基因SuS2SuS4,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AGPL1AGPL2AGPL3AGPS2,淀粉合酶基因SSISSIIaSSIIcSSIIIa和淀粉分支酶基因SBEISBEIIb的相对表达量在3种灌溉方式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显著增加了弱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粒重、4种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除AGPL1外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则显著降低弱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粒重、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两供试品种试验结果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弱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粒重与SuS、AGP、StS、SBE活性以及SuS2SuS4AGPL2AGPL3AGPS2SSISSIIaSSIIcSSIIIaSBEISBEII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水稻弱势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增强促进了弱势粒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提高灌浆速率和增加粒重;而在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弱势粒中上述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下降使其灌浆速率和粒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茶园土壤和茶树叶片农药残留量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108个有代表性的茶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滴滴涕(DDT)残留量现状进行调查,共采茶树鲜叶、土样和背景土样344个.分析结果表明:(1)BHC在茶树及土壤中分布均匀,且主要残留于土壤中,但均已自然降解到较低水平;DDT主要残留于树体,茶树与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BHC污染来自以往施药所致,DDT污染主要是80年代引起,DDT残留量高于BHC.(2)名贵品种种植园土壤DDT残留量比一般品种园高,但其叶片农药残留量却比一般品种园低.(3)各品种茶树叶片及其种植土壤农药残留量均与树龄、海拔高度、土壤深度等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