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研究以在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马铃薯渣与汁水为原料,以短小芽孢杆菌ZY05为发酵菌种,优化马铃薯薯渣液态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工艺.初步确定了马铃薯薯渣与汁水发酵的适宜条件.具体为除茵种外不添加任何外源物质,pH自然.发酵温度为37℃,转数为180 r·min-1,发酵时间为120 h.通过本项工艺获得的马铃薯渣...  相似文献   

2.
为食用菌菌渣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从玫瑰腐枝中筛选出4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利用产酶试验和滤纸崩解试验确定4株菌的解纤维素能力;通过测定混合菌株CMCase相对活性,确定最优发酵菌株组合,并对发酵产物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4株菌单独培养时,DCF-1的CMCase活性最高,达2.58U,其次是DCB-2,为2.29U;DCB-2滤纸条崩解能力最强。将4株菌不同混合培养48h,DCF-1+DCF-2+DCB-2混合菌群CMCase降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大,达3.08cm/d。与未发酵菌渣相比,用此混合菌群发酵腐熟完全的菌渣,pH呈中性,容重为0.25g/cm~3,持水孔隙和吸水力增加明显;全氮、全磷、全钾增幅明显,其增幅分别为2.43%、0.68%和1.55%。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特征鉴定,DCB-1、DCB-2、DCF-1和DCF-2分别为西姆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青霉菌(Penicilliumsp.)。其中,贝莱斯芽孢杆菌+枝状枝孢菌+青霉菌为最优发酵菌株组合,所发酵产物符合作物栽培基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利用马铃薯渣生产能量饲料菌种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培养和混菌发酵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发酵马铃薯渣生产能量饲料的最佳菌种.以筛选的单菌株为基础,采用平板点种刺激圈法选育共生良好的配伍菌株,并将已证明共生良好的菌株分别与嗜酸乳杆菌进行共生发酵试验,通过测定发酵产物的蛋白质含量,以确定嗜酸乳酸菌与其他菌种的共生发酵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白地霉、啤酒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为发酵马铃薯渣生产能量饲料的最佳菌株.  相似文献   

4.
从腐烂浒苔和浒苔暴发区域的海水中筛选出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粗选,得到8株透明圈较大的菌株。将8株菌株分别接种到3种不同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6 d后,分别测定滤纸(FPA)酶活力、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力与水解浒苔纤维素的效果。8株菌株中得到H3、H4、H6、Q1四种产酶较好的菌株并鉴定。3种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的条件下,H3的CMC酶活力最高,为56.98 U/mL。H3与H4的浒苔水解效果较好,还原糖得率分别为10.4%和12.8%。  相似文献   

5.
一株秸秆分解菌的分离及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腐烂的玉米秸秆中分离到一株能分解秸秆的青霉菌(PenicilliumSP),对其进行了滤纸分解度、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天然纤维素酶活的测定以及固态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不到12h将滤纸全部分解,CMC酶活达2.494mg/ml·30min,天然纤维素酶活达118.6mg/ml·d。秸秆经该菌株发酵3d,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由2.05%提高到6.60%,比原料本身的真蛋白含量高222.0%,是一株发酵秸秆生产饲料蛋白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6.
利用刚果红变色圈法从堆肥和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批纤维素降解菌.通过滤纸失重和液态产酶试验筛选出1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命名为D9.通过正交试验对D9菌株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麸皮与稻壳的配比对D.菌株产CMC酶的影响较大,水料比对D9菌株产滤纸酶的影响较大;D9菌株产CMC酶和滤纸酶同时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7.
采用航天诱变选育的优良菌株黑曲霉突变株ZM-8、酿酒酵母YB-6混菌与热带假丝酵母、白地霉菌共发酵,用马铃薯渣固体培养生产高蛋白饲料,并对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航天复合菌剂的最优配比为酿酒酵母YB-61.5 g、热带假丝酵母2.0 g、白地霉菌2.5 g、黑曲霉突变株ZM-8 2.0 g。最优培养基配方为白糖4 g、硫铵7 g、尿素4 g、三十烷醇2.5 mg/L。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马铃薯渣,产物中粗蛋白含量可达32.5%,是原料粗蛋白的5.84倍。  相似文献   

8.
从枯树叶及其覆盖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并进行16S rRNA鉴定,优化其发酵条件。采用CMC-刚果红染色法初筛分解纤维素的菌株,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用16S rRNA序列分析其系统分类地位。单因素试验确定氮源、碳源、pH值和温度对发酵液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滤纸酶(FPA)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高效分解纤维素的菌株SKX-1,鉴定SKX-1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最优发酵条件为以蛋白胨为氮源、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碳源,温度37℃,pH值为7,发酵培养后,CMC酶活力达到173.3 U/mL,FPA酶活力达到210.5 U/mL。该试验为菌株Bacillus cereus SKX-1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曲娜  顾正彪  王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5,(11):295-297,307
[目的]研究酶解处理对马铃薯渣理化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淀粉酶酶解马铃薯渣中的残余淀粉,释放薯渣中被淀粉包裹的纤维素,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酶解前后马铃薯渣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性.[结果]扫描电镜分析发现,薯渣经过酶解后,结构松散,且在酶解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理化性质.酶解后其阳离子交换能力、纤维素转化率、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均有所提高,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也较高.酶解后的薯渣结构基团没有改变,纤维素的结晶度也没有变化.[结论]利用淀粉酶酶解马铃薯渣中的残余淀粉,酶解后薯渣的纤维素本质没有变化,却为肠道提供了一个有助于消化吸收的环境,更加有利于作为饲料添加组分.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有强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从采集的秸杆、牛粪等样品中进行分离筛选,获得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9株真菌菌株。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刚果红培养基进行粗选,初步得到6株透明水解圈较大的菌株。将所有待测真菌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其滤纸崩溃度及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得到2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优良菌株,命名为F-1,F-6。对这2株菌株进行碳源、氮源、pH值和培养时间的适应性研究及混合发酵培养的简单研究。结果发现,F-1菌株在碳源为滤纸,氮源为硝酸铵时,具有最佳产酶效果,而其最适产酶pH为6.5~7,最适产酶时间为6~7d。F-6菌株与其类似。混合发酵的最佳产酶时间为6~8d。通过鉴定可知2株菌都属于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corda)。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渣发酵饲料对肉兔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马铃薯渣发酵饲料对肉兔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方法]用5种菌制备糖化发酵饲料,并以20%的比例替代肉兔日粮,对肉兔增重、饲料消耗、脂肪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及脏体比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该饲料可以促进肉兔增重,降低饲料消耗,提高肉兔日粮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和兔肉的脂肪含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解决我国饲料资源短缺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液结合,利用鸡腿菇(瑞10)对甘薯渣进行发酵。发酵10天,产物粗蛋白含量可达14.1%,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46.35,比所用培养基的粗蛋白含量提高58.4%。发酵产物的粗纤维含量由原料中的25.03%下降至14.2%,降解率为43.1%。且具有鸡腿菇特有的清香气味。  相似文献   

13.
发酵葡萄渣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葡萄渣作为饲料以及其实际应用研究提供线索.以葡萄渣为主要底物分别接种复合酵母菌、饲料酵母和酿酒酵母进行发酵,对照组不接种,发酵时间为30h.结果表明复合酵母菌组的葡萄渣粗蛋白、灰分、钙、磷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组,而NDF、ADF与其他各组相比极显著(P≤0.01)降低.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猪组织(肌肉、肝脏、肾脏)中的喹乙醇残留量,通过对饲料中喹乙醇添加量和组织中喹乙醇残留量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表明,饲料中喹乙醇的添加量在75~125μg/g的范围内,饲料添加量与猪组织(肌肉、肾脏、肝脏)的残留数学模型分别为:y=0.0496 x+0.544;y=2.9338 e 0.0106x;y=2.9959 e 0.0112x。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降解苯酚的微生物菌种。[方法]从农村生活污水淤泥中分离筛选高效降解苯酚的微生物菌株,并研究了苯酚浓度对菌株降酚能力和生长的影响。[结果]分离筛选到一株降解苯酚能力最强的菌株P8。当苯酚浓度为0.3 g/L时,该菌株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60%。随着苯酚浓度的增高,P8菌株苯酚降解率逐渐降低。当苯酚浓度为0.5 g/L时,比较适于P8菌株的生长。[结论]该研究对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菌种发酵全价料产生乳酸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混合菌种联合厌氧发酵的方法,利用塑料薄膜袋对无抗全价饲料进行发酵处理。以乳酸产量为考察指标,以不加抗生素的断奶仔猪日粮为原料,研究发酵时间、温度、料水比、pH对全价饲料中产乳酸量的影响。[结果]最佳的混菌接种组合为: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3%∶2%∶1%。使用最佳的菌种组合发酵全价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35℃,料水比1∶0.8,pH 6.5。[结论]该研究为断奶仔猪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微生物发酵饲料对山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重为11.60±2.45 kg的乐至黑山羊断奶羔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按体重大小,将其分为4个区组,每个区组24头,随机地分到3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羊;对照组精料为场里原有精料(基础精料),试验Ⅰ组精料为50%基础精料+50%微生物发酵饲料,试验Ⅱ组精料为100%发酵饲料,粗料为青贮玉米秸和油菜颖壳,各组相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提高日增重1265%(P<0.05);试验Ⅰ组和Ⅱ组日粮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和发病率(P<0.01);各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的经济效益比对照组高4472%,而试验Ⅱ组的采食量、日增重和经济效益低于对照组。说明山羊精料中添加50%的微生物发酵饲料,可提高山羊日增重和养分消化率,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施氏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对鲜菠萝渣进行微生物发酵,将发酵处理后的菠萝渣代替部分精料配制成奶牛配合饲料,对饲喂奶牛的血液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菠萝渣发酵培养物对奶牛的饲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发酵菠萝渣代替部分精料对试验1组和试验2组奶牛血液中T3、T4、COR、PRL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脂水平、尿素氮、胆固醇及血清中ALT、AST、ALP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0.05);菠萝渣发酵培养物在奶牛饲养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甘薯资源十分丰富,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总产约1亿多吨,均居世界首位。甘薯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居第四位,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60年代前甘薯主要用作粮食和饲料,其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甘薯逐渐转变为工业原料。目前,甘薯综合加工利用已形成一个新型行业。以甘薯为原料加工的各类产品日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发展甘薯综合加工利用,可以做到物尽其用,扩大产品的用途,提高产品价值,增加国民收入,繁荣城乡经济,从而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