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了提高霾预测预报水平,利用济南市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拟合霾日数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分析,并使用设定的霾日数异常评价标准对霾日数异常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年际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8.85 d/10年。平均霾日数为35 d;最少霾日数2 d,出现在1961年;最多霾日数112 d,出现在2014年;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数为39年,偏多年数为1年,显著偏多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济南霾日数四季变化均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冬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2.563 d/10年,冬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明显的季节;济南霾日数夏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98 d/10年,夏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缓慢的季节。  相似文献   

2.
根据五华县气象观测站1957—2010年霜冻资料,对五华县近54年的霜冻变化特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初霜日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早趋势,无霜期呈增长趋势。初霜日平均为12月21日,终霜日平均为1月30日,无霜期平均325.6 d。霜日平均为6.6 d,霜冻偏多年份有7年,无霜年6年,每年霜日以1月最多,12月次之。  相似文献   

3.
利用丽水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53-2012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丽水市近60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高温、低温日数和高温及低温过程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丽水市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丽水市高温日数表现为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而低温日数表现为少-多-少的单一年代际变化.丽水市最强高温过程出现在2007年6月27日至8月3日,连续38 d日最高气温≥35℃;最强低温过程出现在1973年12月22日至1974年1月9日,连续19 d日最低气温≤0℃;根据气候再现期理论,2007年6月27日至8月3日的连续高温为50年一遇的强高温过程,1973年12月22日至1974年1月9日的连续气温为100年一遇的强低温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选取图里河1961年-2010年初霜日及无霜期资料,对图里河地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图里河地区初霜日平均为8月22日,终霜日平均为6月11日,无霜期平均为71.3d。1资料来源及方法图里河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本文选取图里河地区1961—2010年50年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资料,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5年滑动平均值分析其变化趋势,以期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报、预测提供参考。2初霜日变化特征图里河初霜日历年平均值为8月22日,最早初霜日为7月  相似文献   

5.
李杰  夏春柳  罗园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65-168
利用1961—2015年郴州10个地面气象站均一性订正后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出日最低气温≤0℃的日期,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趋势分析、功率谱分析、正态分布原理等方法,研究近55年来郴州市初、终霜冻和无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郴州市平均终霜日为2月15日,平均初霜日为12月1日,平均无霜期为280 d。郴州市霜冻呈现平均初霜日推迟(速率0.874 d/10 a)、平均终霜日显著提前(速率4.216 d/10 a)、平均无霜期延长(速率3.443 d/10 a)的趋势。郴州市初、终霜日存在一个2.30年的周期,终霜日存在一个9.14年的主周期,无霜日存在一个16.00年的周期。郴州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8%~7.3%,偏早初霜发生频率为5.5%~14.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1.8%~5.5%,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5%~18.2%。  相似文献   

6.
2007年红河州稻飞虱的突发性发生与应急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稻飞虱在红河州灯下百头虫峰出现时间为4月20日,虫量为198头(2007年为4月19日,灯下虫量为131头);千头虫峰比2007年提前26 d(2008年为4月22日,灯下虫量达4 004头,2007年为5月17日,虫量为5 320头).为防止迁移性害虫稻飞虱2008年在红河州造成大的危害,现将红河州2007年稻飞虱发生和防治情况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6—2015年普兰店地区大风日气象资料,对大风日数年、季变化和风向频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6—2015年普兰店地区大风日数年际变化系数为-6.8 d/10年,大风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四季变化率来看,普兰店地区大风日易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夏季出现大风日的可能性最小。从大风日风向频数分布来看,普兰店地区大风风向出现频率最多为东南偏南和西北偏北2个方向,出现频率最少为西南和东北2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博克图地区近30年(1981———2010年)积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博克图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39.5 d,年平均降雪日数为83.5 d,最大积雪深度为35 cm,出现在1998年11月15日。降雪主要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年平均月降雪日数最多为1月份,全年降雪日数在56~129 d,降雪日数以15.504 d/10 a的速度递减。  相似文献   

9.
油松球花发端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88年对8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实生苗进行了顶端结构的解剖观察和研究,应用组织化学技术确定了油松雌雄球花形态发端期,并通过物侯观测,掌握了发端期的物侯特征。有开花历史的油松植株,其腋芽原基的分化时间为6月19日至8月23日。雄球花的形态可辨期为8月3日,形态发端期为7月9日,生理发端期为6月25日;雌球花的形态可辨期为9月30日,形态发端期为9月7日,生理发端期为8月24日。  相似文献   

10.
谢爱琼  伍星  余江华 《北京农业》2012,(30):128-129
利用近30年(1981~2010年)开平市霾日的年、季、月和年距平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开平市霾日呈上升趋势,霾日的年际变化较大;霾日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从多到少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各月霾日变化是当年10月至次年1月最多,5~8月最少。  相似文献   

11.
选用1971—2015年莱州市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莱州市近45年的大雾变化特征及大雾日的相对湿度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大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出现大雾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济宁市雾霾天气频现,空气污染问题显著突出。本文对2010—2018年济宁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雾和霾等天气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近9年来月平均雾日最多出现在1月,为4.0 d,占比约27.7%;最少出现在7月,为0.1 d,占比约0.8%。月平均霾日最多出现在12月,为8.7 d,占比约16.0%;最少出现在8月,为0.2 d,占比约0.4%。季平均雾日和霾日最多均出现在冬季,分别为7.9、25.0 d,分别占比约53.4%和44.8%;最少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0.8、7.2 d,分别占比约为5.3%和12.9%。年雾日和霾日最多均出现在2016年,分别为39、118 d;年雾日最少出现在2010年,为4 d;年霾日最少出现在2012年,为11 d。分析出济宁市雾霾的形成主要与人为、气象和地理等因素有关,人为因素是现阶段的主导因素。雾霾主要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等产生危害。雾霾的防治主要从政策倾斜、人为因素控制、加强监测、技术创新、民众参与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3.
迟熟蕉柑落花落果规律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07年在广西桂林对迟熟蕉柑生理落花落果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其落花落果规律。结果表明:2006年迟熟蕉柑的落花从4月中旬开始,4月下旬结束,4月11~15日和4月18~25日各有1次落花高峰期;2007年的落花从3月中旬开始,至4月中旬结束,落花高峰期在3月2913~4月2日。2006年迟熟蕉柑第1次生理落果从4月中旬开始持续到6月上旬,4月19—25日及5月7~14日为落果高峰期;第2次生理落果从5月上旬开始持续到7月上旬,5月17~23日为落果高峰期。2007年第1次生理落果从3月上旬开始持续到6月上旬,4月1-2日、4月15—17日、5月3-9日为落果高峰期;第2次生理落果从5月1日开始持续到6月上旬,5月4~11日和5月16~24日为落果高峰期。不同年份迟熟蕉柑的生理落果因气温变化剧烈程度不同而不同,两年的坐果率为2.42%-2.46%。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济宁市雾霾天气频现,空气污染问题显著突出。本文对2010-2018年济宁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雾和霾等天气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近9年来月平均雾日最多出现在1月,为4.0d,占比约27.7%,最少出现在7月,为0.1d,占比约0.8%,月平均霾日最多出现在12月,为8.7d,占比约16.0%,最少出现在8月,为0.2d,占比约0.4%;季平均雾日和霾日最多均出现在冬季,分别为7.9d和25.0d,分别占比约53.4%和44.8%,最少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0.8d和7.2d,分别占比约为5.3%和12.9%;年雾日和霾日最多均出现在2016年,分别为39d和118d,年雾日最少出现在2010年,为4d,年霾日最少出现在2012年,为11d。分析出济宁市雾霾的形成主要与人为、气象和地理等因素有关,人为因素是现阶段的主导因素。雾霾主要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带来危害。雾霾的防治主要从政策倾斜、人为因素控制、加强监测、技术创新、民众参与等方面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合肥郊区烟蚜种群的数量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合肥郊区烟蚜的数量消长规律进行了三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烟蚜种数量消长,一年中有上明显的峰值,1995年为5月14日和7月2日,1997年为5月20日和6月27日,1998年5月16日和6月13日,且1995年和1998年第二峰值大于第一峰值,1997年第二峰值小于第一峰值。第一峰期期以有翅蚜占优势,第二峰值期以无翅蚜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农家顾问》2012,(10):29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6部联合发布《2012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明确了今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政策:①执行区域和时间。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8省(区)为2012年9月16日至2012年12月31日,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为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3月31日。②标准与价格。以2012年生产的国标三等中晚稻为标准品。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千克2.50元(2011年为2.14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每千克2.8元。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中晚稻为2012年生产的等内品。相邻等级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5年吉林省均匀分布的46个气象站的逐日霜观测资料,采用M-K突变分析以及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全省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初霜日为9月25日,终霜日为5月8日,无霜期为139天。全省及各区域平均初霜日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且几乎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初霜日东部最早、西部最晚,终霜日东部最晚、西部最早,由此导致无霜期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变化规律。全省平均初霜日和终霜日分别在1973年和1993年发生气候突变。从逐站点变化情况看,全省半数以上站点的初霜日的推迟趋势、终霜日的提前趋势和无霜期的延长趋势均通过了0.05水平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19.
祁栋林 《农学学报》2020,36(4):101-112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降水等级划分标准和旱涝Z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统计海东市夏、冬半年不同等级雨量和雨日及计算Z指数,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海东市55年来不同等级雨日和雨量和Z指数的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系数、相对贡献率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等级雨日和雨量对旱涝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海东市夏(冬)半年降水以小雨(雪)和中雨(雪)为主,雨日和雨量及占年比例均呈现自南向北递增的空间分布。②夏半年小雨和大到暴雨的雨量及雨日呈减小趋势,中雨雨量和雨日呈增加趋势,冬半年小雪、中雪和大到暴雪的雨量及雨日均呈减小趋势。③夏、冬半年Z指数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小趋势。④夏、冬半年不同等级雨量和雨日与Z指数偏相关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分析,夏半年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雨量及雨日对Z指数有显著的影响,冬半年小雪的雨量和雨日对Z指数变化影响最大。⑤采用合成分析法的标准化值,无论是夏半年还是冬半年,在偏涝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基本都为正值,在偏旱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基本都为负值。在偏涝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差异夏半年主要表现在大到暴雨和中雨雨日及雨量,小雨雨日及雨量差异较小,而冬半年主要表现在小雪雨日及雨量,中雪次之,大到暴雪最小;在偏旱年,不同等级降水雨日和雨量差异夏半年主要表现在中雨雨日及雨量,大到暴雨次之,小雨最小,冬半年主要表现在小雪和中雪雨日及雨量,大到暴雪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双流冬草莓最佳种植时段,帮助从业人员科学合理种植冬草莓,提高双流冬草莓产量。[方法]采用5日滑动平均法,统计得到1971—2010年历年冬草莓定植期日平均气温下降到23℃以及成熟期日平均气温下降到20℃的初日。引入80%保证率计算,得到1971—2010年双流冬草莓定植期和成熟期平均日期80%保证率日期。同时,引入气候滑移相似距,分析气候滑移相似距年变化。[结果]40年双流冬草莓定植期初日出现日期平均值为7月7日,80%保证率日期为7月16日。成熟期初日出现日期平均值为9月7日,80%保证率日期为9月17日。统计40年较适宜气候滑移相似距出现频次,发现7月1日—11月1日和7月21日—11月21日出现频次占比62.5%,适宜双流冬草莓种植;8月10日—12月11日和8月20日—12月21日,不适宜双流冬草莓种植。[结论]双流冬草莓40年定植期与成熟期所需的气温因子初日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可为双流冬草莓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