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为了解玉米圆斑病菌毒素的致病机理,采用种子萌发和种子根伸长抑制法对玉米圆斑病菌产生毒素的致病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圆斑病菌毒素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含量为58.6μg/mL。种子萌发抑制率,PH4CV最低,仅10.37%;黄早四最高,达73.33%。根伸长抑制率,PH6WC最低,仅48.30%;昌7-2最高,达72.87%。玉米小斑病菌产生毒素的生物测定以种子根伸长抑制法较准确。  相似文献   

2.
自1957年Luttrell人工诱导玉米大斑病菌有性世代获得成功后,该领域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从玉米大斑菌有性阶段的归属、培养方法、遗传研究等方面论述了玉米大斑菌的研究现状,为以后的有性杂交研究提供参考及对产毒遗传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iohilum turcicum)的相互关系中,小斑病菌可强烈地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区,在玉米植株上能减少大斑病病斑的数目,病斑变小,产孢能力也降低。玉米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因不同菌株的组合而异,抑制作用的强度也随不同接种方法和培养条件而变化。根据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小斑病菌对温度较易适应的特性,初步推断我国春玉米区有逐步发展为小斑病常发区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 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 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小柱孢酮脱水酶(scytalone dehydratase,SCD)是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本文旨在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tSCD)家族,并分析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SCD基因家族表达量差异及SCD抑制剂对黑色素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StSCD基因家族在黑色素合成和附着胞发育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的全基因组数据,获得StSCD基因家族的全序列,并与玉米小斑病菌(Cochlibolus heterostrophus)、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瓜类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a)等真菌的SCD进行序列比对;收集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不同发育时期的材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获得不同时期、不同StSCD的表达量,从而确定与病菌侵染和附着胞黑色素化密切相关的脱水酶基因;使用SCD抑制剂环丙酰菌胺处理玉米大斑病菌,测定菌落生长速度、黑色素合成量、附着胞膨压等,确定StSCD在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玉米大斑病菌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4个StSCD,其编码蛋白具有SCD保守结构域及保守的催化及底物结合氨基酸残基。StSCD3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中功能冗余的SCD2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StSCD4与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中参与黑色素合成的SCD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通过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StSCD的表达量发现,在附着胞时期4个StSCD表达量均上调,其中StSCD3StSCD4表达量上调尤为显著,附着胞再生菌丝时期StSCD3StSCD4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并且在附着胞诱导整个时期StSCD4的表达量较高。环丙酰菌胺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后,黑色素合成受阻,附着胞膨压显著降低。【结论】玉米大斑病菌含有4个StSCD,推测StSCD4参与DHN(1,8-间苯二酚)黑色素的合成,并进而影响附着胞膨压积累。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药性水平,采用平皿法测定甘肃省4个典型生态区57株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小,EC50为0.10~1.56mg/L,EC50平均值为0.66mg/L,49株菌株EC50连续性正态分布时的EC50平均值0.61mg/L即为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基于此发现,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平均抗性为1.08,最高抗性为2.55,暂未出现抗药性,其中中部干旱雨养生态区5株菌株十分敏感,平均抗性和最高抗性分别为0.84和1.11,而河西干旱灌溉生态区15株菌株敏感性较低,平均抗性和最高抗性分别为1.23和2.55,需警惕其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犬尿氨酸途径(Kynurenine pathway,KP)是色氨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其途径关键酶基因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过程。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犬尿氨酸途径及其途径关键酶基因在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犬尿氨酸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进行鉴定;利用玉米大斑病菌的表达谱数据,对犬尿氨酸途径关键酶基因在病菌生长发育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玉米大斑病菌中含有犬尿氨酸途径关键酶犬尿氨酸单加氧酶(KMO)、犬尿氨酸酶(KYN)、犬尿氨酸氨基转移酶(KAT)和吲哚-2, 3-双加氧酶(IDO)的编码基因,犬尿氨酸途径关键酶基因在病菌生长发育和侵染的不同时期呈现高表达水平,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犬尿氨酸途径,犬尿氨酸途径关键酶基因可能在病菌生长发育和侵染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研究结果为阐明玉米大斑病菌犬尿氨酸途径在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和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9.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O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对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82-84
自1925年玉米灰斑病首次报道以来,至今该病菌已经在世界各地暴发,并导致产量大幅度的减少。农业科研人员从不同的方面对玉米灰斑病进行的研究,如病菌发生的条件、病菌传播的途径、对抗此病菌的方法等。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对抗灰斑病主要是改良品种、利用农药及改变农艺习惯。现阶段,对于利用分子辅助性育种来改良玉米品种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研究其QTL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进行了缅甸萝科球兰属植物分类学研究,发现3个新种,它们是:轮对叶球兰、无腺球兰、缅甸球兰。现连同缅甸球兰属10个种检索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12.
室内试验表明,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种的A24品系和Heterorhobditidbacteriophora种的H06品系对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diomphaliaBates的幼虫均有一定的侵染力.剂量为580条/cm2A24品系进行土壤表面喷洒时.蛴螬的校正死亡率为76.18%;而剂量仅为120条/cm2的H06品系,蛴螬的校正死亡率为100%,且后者侵染速度明显快于前者.  相似文献   

13.
针对H.264标准的运动矢量预测方法,利用H.264标准中的灵活宏块排序(Flexible macroblock ordering,FMO)工具实现了矩形条带组的组构,并就矩形条带组对视频编码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构的矩形条带对视频数据的编码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苏联球茎大麦、(拟)智利大麦和普通大麦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苏联球茎大麦的核型为K=28=24m+4m#+(SAT);(拟)智利大麦的核型为K=14=10m+4sm#+(SAT);普通大麦的核型为K=14=10m+4sm#+(SAT)。  相似文献   

15.
几种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毒素的初步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毒素制备程序。  相似文献   

16.
《落叶哀蝉曲》是汉武帝刘彻为缅怀“绝世而独立、倾城复倾国”的李夫人而作,蜚声中外。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青睐,英美等国的许多汉语言文学家纷纷对其进行了英译。但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他们的译诗误译、漏译等现象较严重。本文仅以英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学家H.A.Giles的译诗为蓝本,对其不当之处予以校正。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杂交鲍与海藻混养的合适密度比例,分2部分进行试验。第一部分将不同密度的石莼和真江蓠分别在水产养殖废水中养殖24h,观察24h内水体中NH+4-N,NO-2-N,NO-3-N,PO3-4-P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2种海藻都能有效地吸收4种营养盐,且随着海藻密度的增加,吸收效果也加强;第二部分试验,将不同密度的杂交鲍分别与密度为3g·L-1的石莼和6g·L-1的真江蓠进行混养。结果显示:随着杂交鲍密度的增加,杂交鲍的生长率有所下降。当杂交鲍混养密度为400粒·池-1时,杂交鲍的生长率相较密度为200粒·池-1时差异不显著,而与杂交鲍密度为600粒·池-1时差异显著。结果还表明,同等密度的杂交鲍,与石莼混养的养殖效果优于真江蓠。  相似文献   

18.
昆嵛山萱草属植物细胞学研究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来自昆嵛山萱草属(H.emerocallis)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核型,结果表明:黄花菜(H.citrina)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核型:2n=2X=22=16m+4sm+2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9%,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n=2X=22=6L+10M1+6S,染色体总体积为105.39μm3;北萱草(H.esculenta)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核型:2n=2X=22=20m+2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3.8%,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n=2X=22=4L+2M2+14M1+2S,染色体总体积为99.43μm3。同时对染色体的性状进行了巢式方差分析,表明居群内个体间、细胞间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异,且居群内的变异主要来自于个体间;最后分析了该属植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赵猛  徐增莱  夏冰  汪琼  史云云  贾成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99-10701
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C.H.Wright)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根茎所含薯蓣皂苷元为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主要原料。采用秋水仙碱溶液诱导盾叶薯蓣种子,种子经诱导出芽率明显下降;出芽后所得实生苗采用根尖染色体、花药壁细胞染色体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计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变体的检测,突破了根尖染色体计数试验的取材限制;经诱导得到了盾叶薯蓣同源四倍体及非整倍实生苗;四倍体单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正常,纺锤丝可见。试验还对四倍体盾叶薯蓣组织培养丛生芽诱导和生根培养基进行了优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小鼠雄性生殖细胞中macro H2A、H2A.Z和H2A.X 3种组蛋白变体变化与其发育特征间的联系,为揭示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发育机理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C57BL/6J小鼠胚胎的中肾和生殖嵴为试验材料,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11.5dpc、12.5dpc和13.5dpc不同发育时期含有PGCs的组织石蜡切片及单细胞中macro H2A、H2A.X和H2A.Z变体的分布情况。【结果】macro H2A变体在11.5dpc胚胎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12.5dpc时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增强,但进入生殖嵴后(13.5dpc)表达消失;H2A.X变体在11.5dpc和12.5dpc时存在于PGCs的核质区,13.5dpc时主要存于细胞质,且呈聚集分布;H2A.Z变体在11.5dpc时在PGCs的核质区均有存在,12.5dpc和13.5dpc时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且表达明显增强。【结论】随着PGCs的不断迁移、增殖与分化,macro H2A、H2A.X和H2A.Z 3种组蛋白H2A变体在细胞核质区的分布及表达情况也发生变化,即H2A变体分布特征与PGCs的性别分化及其有丝分裂停止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