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白花泡桐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泡桐50个种源580个家系进行了多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的生长性状、感病指数、冻害指数和地理分布关系密切,长江中下游的种源生长最好、东北部的种源冻害最轻,并且生长和冻害性状呈连续的地理变异趋势;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种源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生长、抗病能力和适应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一些种源内家系间的生长及冻害差异也十分明显.各性状的变异为种源间大于种源内家系间,并且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最后作者对白花泡桐进行了种源、家系、个体不同层次的选择.经选择所得的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感病指数和冻害指数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7.06%,19.16%,43.11%,61.66%及108.23%.  相似文献   

2.
秃杉种源-家系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年生秃杉种源-家系试验表明,秃杉种源间、种源内家系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在遗传方差中,种源所占比例大于家系遗传方差,秃杉选择应优先选择种源,在此基础上选择家系。用主成分遗传指数得分值综合树高、胸径、材积性状评价种源,优良种源有贵州格、贵州交、贵州昂、云南龙陵、贵州丹,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26.33%,实际增益为30.75%。秃杉种源没有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3.
桤木不同种源球果及种子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桤木自然分布区内的5个种源的球果长度、宽度、长宽比、果柄长和每粒质量等共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球果宽、果长/果宽、果长×果宽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果柄长、果长、果柄长/果长种源间差异不显著,种源内家系间差异显著;每粒质量种源间差异极显著。果柄长、果长、果宽、果长/果宽、果柄长/果长、果长×果宽和种子每粒质量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3278、0.3404、0.9411、0.8981、0.2637、0.8984和0.8071。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幅度较大的是果长×果宽和果柄长/果长,变异幅度最小的均是果柄长。除每粒质量外,金堂种源果实其它6个性状的变异幅度均较高,其次是珙县和泸定种源。果宽与种子每粒质量等性状遗传力最高,果柄长/果长、果长×果宽等性状变异幅度大。  相似文献   

4.
胡桃楸种源家系变异规律及家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3个种源122个家系7 a生胡桃楸子代林材料,分析种源、家系变异规律并对家系进行初步选择。种源树高、胸径变异系数分别为32.17%4、3.25%,穆棱种源树高变异最大,铁力种源胸径变异最大,迎春种源生长性状变异都小。铁力、穆棱及迎春种源家系间树高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00%~41.81%、12.37%~45.40%及2.76%~38.41%,3个种源7 a生与1 a生相比家系变异幅度分别缩减4.04%、2.57%及4.71%。种源间、家系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铁力、穆棱种源7 a生高生长快慢家系差距较1 a生分别缩小65%、5.4%,迎春种源则扩大67.7%,入选13个家系中迎春种源8个,铁力、穆棱分别4个,树高、胸径分别超过家系均值为44.8%4、6.9%。  相似文献   

5.
以来自14个地区(11个省份)的87个家系营造的种源/家系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观测统计3 a生树高、胸径、枝下高、干形、冠幅与保存率等性状选择优良家系,再以广东地区3片试验林共有的27个家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地点间稳定性。结果表明:除干形在种源间、保存率在区组与种源的交互项上无显著差异,其余各性状在区组间、种源间、家系间及互作效应上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树高、胸径、枝下高、干形的差异主要来自种源内家系与区组互作项,冠幅和保存率的差异主要来自区组。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较大,且均与形质性状存在一定相关性;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到北,苦楝生长变慢,且低海拔种源的保存率更高;气候生态学基础变异趋势为来自水热条件好,日照较少地区的种源生物量更大。主要性状育种值的排序选优与综合指数的排序选优结果较为一致,JX38、JX29、GD46、QZ08、GD45、HUN31、JX25、GD37、GD38与QZ03入选为优良家系,适宜在粤中地区推广种植;速生稳定型包括GD28、HAN15、HAN17、HAN3等家系,因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与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而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
北美一球悬铃木种源-家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速引种的北美一球悬铃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育,对1999年引进的北美一球悬铃木12个种源的47个半同胞家系进行种源-家系试验,结果表明,12个种源材料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在不同试验地点间表现出极显著(P<0.01)差异,表明种源的生长表现不仅受种源内家系本身遗传特性影响,而且与所在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特异的气候因子等有很大的关系,从中可以遴选到较速生的育种材料.对47个家系材料进行树高、胸径、材积等性状筛选,获得9个速生家系,其遗传增益在5.3 %~16.62 %之间.获得21个亚优家系,其遗传增益在1 %~4.68 %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大花序桉种源/家系的生长性状、树干通直度和基本密度,选择生长、干形和材质兼优的实木材优良种源/家系,为其高世代育种及生产造林提供高质量的遗传材料.[方法]分析广西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林龄为115个月的17个种源和115个家系大花序桉种源/家系试验林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遗传相关,以t检验进行单性状选择,采用独立淘汰法综合选择大花序桉优良种源/家系.[结果]大花序桉种源/家系的生长性状、树干通直度和基本密度在种源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生长性状和基本密度在种源内家系间差异显著,树干通直度在种源内家系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遗传变异系数变幅为2.38%(基本密度)~20.48%(单株材积),树高、树干通直度和基本密度受弱遗传控制,胸径和单株材积受弱至中等强度遗传控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状间存在极显著遗传正相关(P<0.01,下同);生长性状与树干通直度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基本密度与树高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与胸径、单株材积呈遗传负相关;树干通直度与基本密度的遗传相关不显著.胸径和树干通直度显著大于总体平均值的分别有7个和3个种源,其中种源20724的综合性状最优.胸径、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显著大于总体平均值的分别有23个、11个和9个家系,共选出17个综合性状最优家系.[结论]根据培育目标大花序桉的生长性状与树干通直度、基本密度与树高进行独立改良;选出的综合性状优良的1个种源(20724)和17个家系可直接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充分利用柏木种源、家系间广泛的遗传变异进行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方法]以来自重庆市和浙江省千岛湖的4个种源34个柏木优树家系2年生苗为材料,研究家系和种源间苗期生长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苗高与地径在家系和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家系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37%和18.89%,种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25%和12.58%。[结论]柏木的苗高与地径在家系和种源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有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9.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7参1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充分利用柏木种源、家系问广泛的遗传变异进行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方法]以来自重庆市和浙江省千岛湖的4个种源34个柏木优树家系2年生苗为材料,研究家系和种源间苗期生长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苗高与地径在家系和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家系问变异系数分别为11.37%和18.89%.种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25%和12.58%。[结论]柏木的苗高与地径在家系和种源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有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11.
青钱柳是近年来开发利用的我国特有药食同源珍稀植物,其叶中含有的活性次生代谢物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探索光照条件和收获季节等环境因子对主要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以及生长与次生代谢物积累间关系,有助于优化药用青钱柳人工林栽培条件。该文采用遮荫处理,研究不同遮荫水平下6—11月青钱柳叶中黄酮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积累、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青钱柳次生代谢与生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度遮荫促进了青钱柳苗的高生长,但随遮荫程度加大,地径生长不断下降。黄酮类化合物、总三萜和青钱柳甙Ⅰ的积累受到遮荫处理的抑制,而青钱柳酸B和阿江榄仁酸的含量在遮荫条件下明显高于自然光下。在自然光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在8月和10月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呈“双峰型”变化模式。但遮荫处理推迟了黄酮类物质积累的高峰。遮荫处理并未影响三萜类化合物的季节变化模式,总三萜和三萜单体的含量在不同遮荫水平下均在9月达到最大,呈“单峰型”变化模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三萜和阿江榄仁酸的积累与青钱柳生长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遮荫不仅显著降低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而且推迟了其积累高峰;而三萜的季节变异模式未受遮荫影响,但不同三萜单体对光照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选育生长性状优良的湿地松家系,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对不同家系湿地松的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以8年生湿地松的20个半同胞家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快速提取其2021年11个月份(2月份除外)的树高和冠幅面积,并根据实测胸径数据构建胸径预测模型;估算不同月份的每个家系湿地松树高、冠幅面积和胸径的遗传力和育种值。结果表明:基于冠幅面积和树高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的胸径预测值与测量的胸径真实值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R2为0.70,RMSE为1.83 cm;湿地松的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在0.00~0.40之间;以10%入选率进行家系选择时获得了较好的遗传增益,3个生长性状遗传增益范围为0.21~0.79(11月份冠幅面积的遗传增益接近于0.00)。根据冠幅面积和树高的育种值进行家系选择,最终应考虑1、6、8、9、10、16、18和20号家系作为备选家系。基于湿地松的冠幅面积和树高的深度学习模型可应用于预测湿地松的胸径。湿地松的3个生长性状受中等遗传力控制,10%选择强度获得了较好的遗传增益。8个家系被选择出来用于冠幅面积和树高的同步遗传改良。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生长性状优良的湿...  相似文献   

13.
从形态上调查了海南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试验基地2年生19个种源195个实生家系的田间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家系平均成活率为93.65 %,树高为1.97 m,地径为6.85 cm,结实枝数为1.38个,结实数量为20个;变异系数介于11.50%~60.70%.不同省份、种源的各生长和结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尽管只有成活率在家系间有差异显著,但上述5个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系数(GCV)均在1.14%~13.64%之间,表明家系间某些性状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成活率与其他各性状相关性不明显;而树高、地径、结实枝数及结实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性状与经纬度及海拔间无明显相关性,种源聚类结实也未发现明显的地理相关性,说明中国境内麻疯树的变异为随机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4.
樟树苗期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樟树苗期种源/家系两水平试验研究,目的是为樟树遗传改良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樟树苗高,分枝高,冻害性状的种源层次的异远大于家系层次的变异,地径则相瓜。方差分析表明,樟树功期种源间有苗高,地径,分枝高,冻害上有差异,家系之间在地径性状上有显差异,其它性状上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钱柳人工林花粉的散粉特性和花粉活力测定,探讨花粉特性对种子饱满度的影响。以安徽红琊山林场9年生青钱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 (2017—2018) 于两个开花阶段监测林分的花粉密度和花粉活力的动态变化及花粉的传粉距离;比较了两种交配类型 (雌先型PG、雄先型PA) 植株的花粉活力和种子饱满度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开花阶段,花粉密度和花粉活力均呈现出相似的动态变化趋势,散粉高峰期的花粉密度约为200 ~ 300 粒·cm-2,花粉活力为20% ~ 30%;花粉密度和花粉活力年度间呈现出显著差异 (P < 0.05),而同一年度两种交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青钱柳花粉在各个方向的传粉距离仅达离林分75 m处。种子饱满度较低,仅为16.8% ~ 23.4%;年度间种子饱满度差异显著,而同一年度两种交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种子饱满度与花粉活力的表现一致。由此推测,青钱柳种子饱满度主要受到花粉活力的影响,花期气温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粉活力,但同源多倍体可能是影响花粉活力的主要原因。青钱柳人工林种子饱满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雌雄异型异熟的交配系统导致的低花粉密度、花粉传播距离短以及低花粉活力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筛选适合阳江地区生长的优良无性系,为新品系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76份尾叶桉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在阳江地区分3次营建尾叶桉无性系测定林;造林后逐年测量其树高和胸径,并对该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采用多性状基因型值筛选优良无性系,并估算入选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结果 尾叶桉的树高和胸径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逐年递减。除少数年份内的生长性状外,尾叶桉生长性状方差分量在区组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遗传方差分量介于0.10~22.61之间,环境方差分量介于0.18~45.86之间,重复力介于0.10~0.42之间。除1年生树高外,树高和胸径存在较强的遗传正相关,遗传和表型相关都达到中等及较高的水平(相关系数为0.40~0.98),且相同林龄内的树高和胸径间相关性较大。根据不同林龄预测的树高和胸径基因型值,结合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表现,在所有林龄的无性系中,无性系ZQUB29、ZQUA34、ZQUC33、ZQUA15和ZQUA33的表现都较好,表明这些无性系可能在整个轮伐期长势都较稳定,是优良无性系。结论 参试尾叶桉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极显著,入选的5个优良无性系可作为后续尾叶桉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明不同地理种源野生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品质差异,揭示影响夏枯草药用成分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夏枯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10个分布在全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夏枯草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地理种源夏枯草多糖和黄酮的含量差异,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多糖和黄酮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法筛选高品质地理种源。结果 不同地理种源夏枯草多糖和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多糖质量分数为70.45~120.39 mg·g-1,黄酮质量分数为34.40~59.04 mg·g-1,其中湖北宜昌种源多糖含量最高,广西桂林种源黄酮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分别达到120.39和59.04 mg·g-1。夏枯草中的多糖含量与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影响夏枯草多糖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经纬度和海拔,影响黄酮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经度、海拔、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长和年降水量。聚类分析将10个地理种源分为3类。广西桂林种源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综合品质最优。结论 不同地理种源夏枯草药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环境因子对主要药用成分影响程度不同,筛选出的品质较佳地理种源及不同地理种源排名可为夏枯草种质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土壤中添加硒(Se)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研究镉(Cd)胁迫下人参菜生长、品质、矿质元素及Cd、Se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d胁迫抑制了人参菜生长,降低了其品质,Cd在人参菜内大量积累。单独施Se、单独接菌和Se菌交互处理提高了人参菜的株高、茎粗、根长、植株分支数及生物量。维生素C、总黄酮、总酚含量显著增加,人参菜品质得到改善。人参菜中钙(Ca)、铜(Cu)和锌(Zn)含量增加,但镁(Mg)、铁(Fe)未受影响。单独施Se、单独接菌和Se菌交互处理降低了人参菜根系对Cd的吸收,抑制了Cd向地上部的转运,叶片中Cd含量较Cd处理分别降低了41.94%、70.50%和72.28%。综合来看,土壤施Se和接菌均能促进Cd胁迫下人参菜的生长,提高其品质,降低其可食用部位中Cd含量,尤以Se菌交互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