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鲵学名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两栖纲(Amphid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otobranchidae),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发育不完全同步,雄性发育差,“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作者于1999年~2003年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和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从事大鲵的人工繁养工作,从亲鲵饲养、人工繁殖、幼鲵培育到大鲵病害防治,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综合报道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隶属于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大鲵属(Andrias)的有尾两栖动物,具有两栖类共有的变态发育过程。大鲵脱鳃期又称变态期,是指大鲵孵化出膜后生长到1龄左右时外鳃开始萎缩脱落,逐渐由鳃呼吸转变为肺呼吸的阶段。变态期除全长、体重增加外,最主要的特征是外鳃逐渐脱落,转变为以肺呼吸为主,皮肤辅助呼吸。笔者在同一批大鲵养殖过程中,发现10余尾大鲵年龄接近4龄而外鳃仍未  相似文献   

3.
刘焕亮 《科学养鱼》2003,(10):14-15
我国有两栖动物280余种,隶属三个目,其中蚓螈目(Caeciliformes)仅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1种;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或有尾目(Caudata)约37种,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动物;蛙形目(Raniformes)240多种,蛙科(Ranidae)94种,蛙属(Rana)约70种。 目前,我国养殖的两栖动物主要有:蛙属的虎纹蛙、棘胸蛙、中国林蛙和从国外引进的牛蛙、猪蛙等5种,大鲵属的中国大鲵。  相似文献   

4.
《重庆水产》2006,(1):21
武隆境内多条河流有大鲵分布,还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适合开展大鲵驯养繁殖。2005年9月下旬,在湖南省东江特种水产繁育基地专家帮助下,驯养大鲵的罗明忠,在仅有二十多尾大鲵亲体、且性腺发育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一举催产试验成功,获受精卵300余粒,孵化幼鲵二十六尾。这成功在重庆市属首例。  相似文献   

5.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华中、西南及西北等地区。由于大鲵具有一定的药用和科研价值,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  相似文献   

6.
大鲵南移珠海人工养殖及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锦涛 《淡水渔业》1995,25(1):33-35
中国大鲵南移珠海花岗岩地区繁养4年多,结果为:大鲵改变了冬眠的习性;大鲵群体生长,发育优于野生大鲵的生长,发育;雌雄体精卵人工培育业已成熟,并经人工催产产卵排精;为保护、增殖、利用其资源提供科学依近。  相似文献   

7.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ridianus]为我国珍贵动物之一,系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Urodel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jdae),地方名通称叫娃娃鱼。经济价值高,但由于天然繁殖率低,加之近年人工捕捉强度大,因而导致其资源衰退,为保护增殖大鲵这一珍贵动物,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湖南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鲵(Andrias divianus)是我国稀有的珍贵两栖类动物,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由于大鲵资源量日趋减少,开展人工养殖对于大鲵资源的增殖、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大鲵人工养殖在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已有报道,但在广西目前尚未见到报道。我们从1987年3月起至1995年7月止,在本站试验场进行大鲵的池塘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9.
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在大鲵亲本培育期间,通过投喂活体饵料以及调控水温、水流、光照等措施,促使大鲵亲本性腺同步发育,并且优化了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技术,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显示:2015年共培育亲本37尾,其中35尾(雌鲵19尾,雄鲵16尾)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后,2批共19尾雌鲵全部产卵,共收集卵9 157粒,产卵率为100%;人工授精24 h后,卵的受精率达85.6%;经35~38 d孵化,平均孵化出苗率为72.0%,远高于通常情况下人工繁殖的平均水平(5%~10%)。  相似文献   

10.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目的】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背景】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有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喀斯特溶洞中,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最近在重庆某大鲵养殖基地出现大量大鲵染菌死亡案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方法】本研究通过高通量16S rDNA基因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Tag数量平均为97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bp,OUT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Aliihoeflea),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了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伯克氏菌目或伯克菌目(Burkholderiales)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莱比托泉动性球菌(Planococcus rifietoensis)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结论】我们的发现证实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利用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大鲵科学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