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阐明立体种养对蔗田生态和甘蔗品质的影响,以传统的甘蔗栽培模式(CK)为对照,对"甘蔗间种大豆,畦间沟养鱼"的立体种养模式(T)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T模式的株间总体相对先强要较CK大,但是T行间各层的总体相对光强要小于CK;(2)T模式的甘蔗地上部分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要高于CK模式,而且温差在后期也大:(3)T模式后蔗田土壤营养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要比CK模式好;(4)T模式比CK模式更有利于干物质和甘蔗品质的形成:(5)蔗田生态因子与甘蔗茎的单株干物质及田问锤度的相关分析显示T模式受自然气象因子的影响要较CK稍小.因此,T模式值得在人多地少且有精耕细作传统的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福建蔗区几位典型集约经营者的生产成本和效益情况,并就科技工作者与集约生产者在提高效益上的技术合作效果进行总结,对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所需要重视的4个实际问题:宿根年限、机械耕作、旱地少耕高效、蔗田综合利用模式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3.
简析蔗田生态与甘蔗综合栽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分析了蔗田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得,分解者,无机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及蔗田产品输出在蔗田系统中引起物质,能量的变化,从生态学角度对甘蔗综合栽培技术提出了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何春林 《甘蔗(福建)》1998,5(1):26-30,39
本文论述了雷州半岛特旱蔗区甘蔗抗旱增产综合技术的核心应从畜水、保水、节水和高效用水出发来提高蔗田水分(自然降水、补充灌水)利用效率;并提出了“提高蔗田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蔗发,充分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和开源节流”四大环节组成的抗旱增产的综合技术体系及其对甘蔗增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果蔗套种物对比效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本试验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宜果蔗套种的新作物,开辟蔗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增加单位面积蔗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根据甘蔗生育特性,以提高蔗糖产量和蔗田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多年研究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甘蔗单产5.8t,蔗糖分13.5%以上,产值1800元左右的“三高”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春植蔗田间种豆菜类短期春播作物,充分利用甘蔗生长前期的空间,是提高蔗田单位面积生成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了探求其间种豆菜作物对产量以及效益状况的影响,我们于1999年在长林乡河山村进行了该项试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弥勒蔗区甘蔗田间套作黄瓜的技术。蔗田间套种黄瓜一般公顷产22500~30000kg,丰产的可达45000~52500kg,公顷可比净种甘蔗增收20000元以上。一般间套作蔗田比非间套蔗田增产7500kg/hm2以上。蔗田间套作对巩固和提升弥勒蔗糖产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果蔗是一种专供鲜食的甘蔗品种,近年来我国南北方果蔗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主要从蔗地准备、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蔗田立体种植及收获贮藏等6个方面,探讨果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以期能为广大蔗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蒋德军  曹红林 《广西蔗糖》2003,(2):20-20,49
本文根据甘蔗生育特性,以提高蔗糖产量和蔗田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多年研究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甘蔗单产5.8吨,蔗糖分13.5%以上,亩产值1800元左右的“三高”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大理州蔗区自1993年以来实施甘蔗“吨糖田”等研究项目,总结出甘蔗高产、高糖、高效、低耗的综合配套技术:严格种植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栽培、择优种植。新植蔗抓实“三个统一,抓住两个重点,把握一个关键,”即统一品种、统一种植规格、统一地膜覆盖;抓住肥水管理,培土防倒两个重点;把握快锄低砍,高糖入榨这个关键。宿根蔗突出“四早”管理,即早破垄松蔸,促进蔗蔸萌发;早施苗肥,促进蔗苗早生快发,保证养分有效供给;早间苗、定苗,及时剥除枯脚叶,确保甘蔗有效群体和田间通透性;早防治病虫,保证苗齐、苗全、苗匀、苗壮。  相似文献   

12.
以抗旱耐瘠健康良种应用为基础,深耕板土栽培、提早植期、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科学用肥、病虫草害科学防治为核心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对各项先进、实用技术进行优化配组,实现旱地甘蔗双高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13.
广西兴宾蔗区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西兴宾蔗区的种蔗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N、P、K含量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与高产土壤条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各种微量元素中,B最为缺乏,其次是S、Mg,Zn、Cu和Mn也有可能缺乏。因此在甘蔗施肥时应该十分重视N、P、K肥的施用,并配合施用B、S、Mg等中微量元素,适当考虑施用Zn、Cu、Mn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4.
云南甘蔗品种布局及种植类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期完成的云南省2008~2009年榨季甘蔗种植情况的统计结果,分析云南省2008~2009年榨季甘蔗品种、种植类型的布局以及现代甘蔗农艺技术的推广现状,揭示云南省甘蔗种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提高土地复合产值,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通过连续2 a开展新植蔗和宿根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新植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4.5万粒/hm2,宿根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3.9万粒/hm2。其中,新植蔗田马铃薯产量达35 275 kg/hm2,甘蔗产量增19.9%,糖锤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99.7%,新增纯收入126.3%;宿根蔗田马铃薯产量达24 115 kg/hm2,甘蔗产量增19.2%,糖锤度提高1.3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89.9%,新增纯收入110.5%。  相似文献   

16.
甘蔗快锄低砍是临沧市近几年来在甘蔗生产中推广的一项新技术,2008/2009年榨季,市甘蔗技术推广站先后在幸福、耿马、华侨和勐永4个蔗区,选择不同田块、不同种植类型、不同熟期和不同茎型的10个甘蔗品种进行对比调查测定,结果显示,应用快锄低砍技术砍收甘蔗,平均每公顷比传统齐地面砍收或略高于地面砍收方法多收甘蔗4010.25kg,扣除额外增加的投入,蔗农可增收822.11元.  相似文献   

17.
甘蔗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促进甘蔗高效生产,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依据广西甘蔗主要播种月份,设置2月15日、3月15日、4月15日及5月15日4个播种期,分析新植蔗和宿根蔗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及养分经济效率.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新植蔗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宿根蔗根、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茎干...  相似文献   

18.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试验结果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甘蔗间套种玉米历史和现阶段主要模式进行差异分析。宿根蔗间套种玉米主要有每行间种和隔行间种二行两种模式,且宿根蔗间套种模式当前只能靠人工操作,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新植蔗间套种玉米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每行种植、等行距隔行种植、宽窄行间套种(宽行2.4~3.2米)等模式,但是等行距间套种无法机械化种植难以推广,而宽窄行间套种模式适合机械种植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甘蔗苗数;甘蔗轮作玉米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只能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合的间套种品种和合理种植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67 m^2和P4:10 000芽/667 m^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著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著,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著,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6年广西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广西6个甘蔗主产市的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及植期、病虫害情况等。结果表明: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苗情比上年略差,但有足够的苗数和良好的幼苗;螟害枯心率整体低于2015年,螟害综合防治初见成效,黑穗病发生率高于2015年,并有加重趋势;甘蔗种植面积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今年略有增加;得益于“双高”基地建设,广西蔗区的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良。建议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化学除草、后期甘蔗螟虫和绵蚜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