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水葫芦发生普遍,在部分调查区域危害严重,并成为优势物种。通过对海南自然发病的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调查采集,发现2种叶斑病分布广泛,它们发病的典型症状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种病菌都有很强致病性,可以侵染健康的水葫芦;但仅有链格孢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引起与病原相似的发病症状使水葫芦叶片发黄枯萎,表明该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2.

2012年在湖南醴陵市油菜黑霉病果上经镜检和病种分离检出链格孢(Alternaria spp.),其后检测了36个品种的种子带菌情况,华湘油12号带菌率最高(51%)。经rDNA-ITS序列分析,分离菌分属芸薹生链格孢(A. brassicicola)和芸薹链格孢(A. brassicae)两个种。华湘油12号带菌率最高(66%),且全为芸薹生链格孢,而芸薹链格孢以常油杂61为最高(15%),未检测到萝卜链格孢(A. raphani)。禾盛油868种子上未检测到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3.
不同油菜品种种子带菌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油菜主产区的10个主栽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将吸水纸检测法与分子指纹分析相结合,对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菜种子携带有7属9种真菌,其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 sp.),且不同油菜品种之间种子所携带的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感病稗草标样上分离到一株病原真菌AAE,其粗蛋白预处理的水稻幼苗接种稻瘟病菌后,稻瘟病的发病显著减轻,诱抗效果达23.55%。用PCR技术扩增了该菌的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并进行了测序,GenBank登录号为EF192234。BLAST同源检索结果显示与该序列高度同源的均为链格孢属的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选取同源性高的菌株的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AAE与Alternaria alternata处于同一分枝,相似性为99.2%,结合形态特征将它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  相似文献   

5.
对辽宁省玉米种子携带的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宁省广泛栽培的32个玉米品种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采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附带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供试的32个玉米品种种子上共分离得到14属真菌,分别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刺毛霉属(Actinomucor)、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毛壳属(Chaetomium)、附球菌属(Epicoccum)、镰孢菌属(Fusarium)、串棒霉属(Gonatobotrys)、毛霉属(Mucor)、黑孢菌属(Nigrospora)、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及木霉属(Trichoderma)。种子表面附带真菌以镰孢菌分离频率最高,可高达90%以上;其次是曲霉菌、青霉菌及木霉菌。而在内部寄藏真菌中则以曲霉菌和青霉菌分离频率较高;其次是镰孢菌和毛壳菌,其它各属则仅在一个或几个玉米品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多个市县的飞机草发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飞机草叶斑病受自然环境及病菌种类的影响,从发病样品上分离获得46株病原真菌。经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比对,确定飞机草的重要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通过离体叶片针刺法和活体接种法对病源真菌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强致病力菌株12个(占26.09%),中等致病力菌株13个(占28.26%),弱致病力菌株19个(占41.30%),无致病力菌株2个(占4.3%),其中链格孢菌株LGB100501、LGB100401和弯孢菌株WB110216表现出较高的致病力。利用11个高致病力菌株针对8种海南常见杂草进行寄主范围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仅有13.6%的供试杂草对这些菌株表现出高度和中度感病。  相似文献   

7.
一株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黑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西藏林芝地区油菜黑斑病的病原物,从发病田采集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一株链格孢菌XZ-S1,用柯赫氏法则对该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进行鉴定,菌株XZ-S1与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在自举值99%相聚一群。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 H值为6.5~7.5,淀粉为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为最适生长培养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为最适产孢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选取8种千年桐内生真菌菌株对千年桐幼苗接种,6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和根系部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拟盘多毛孢属和盾壳霉属菌株对地径和苗高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接种1∶2比例混合的木霉属与毛霉菌属菌株后,苗木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幅显著。盾壳霉属、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处理后叶片氮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0%以上,根系氮含量增加了85%以上。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有效地推动了千年桐幼苗磷含量的增长,较对照增幅超过2倍以上。盾壳霉属和木霉属菌株较大程度提高了幼苗的钾含量。对比不同菌株处理对促进千年桐幼苗的叶片和根系养分元素含量的效果可发现,接种盾壳霉属、链格孢属和木霉属菌株后,植株根系氮和磷含量的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而镰刀菌属和生赤壳属菌株对促进植株根系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相较于单种菌株,木霉属和毛霉菌属菌株混合接种就促进植株养分吸收的效果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RAPD技术分别对分离自黑龙江省各地区的90株链格孢属病原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 2.0进行链格孢属病原菌的聚类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引物OPE-19扩增后产生的各个群体间相似性系数分布在0.601.00。在68.0%相似性水平上可划分为3个主要RAPD组群和8个次要RAPD组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链格孢属病原菌RAPD组群与寄主植物和分离地区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芝麻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吸水纸检测法对我国6个芝麻主产区的13个广泛栽培的芝麻品种进行了带菌检测,并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芝麻种子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芝麻种子外部携带真菌的主要类群包括镰孢属(Fusarium spp.)、棒孢属(Corynespora spp.)、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 spp.)、壳球孢属(Macrophomina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p.),其中引起芝麻茎点枯病的壳球孢属分离频率和带菌率最高。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类群主要包括镰孢属、棒孢属、壳球孢属和曲霉属等,引起芝麻叶枯病的棒孢属真菌分离频率和带菌率最高。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芝麻种子均有一定的消毒效果,其中50 %扑海因和80%多菌灵处理对芝麻种子消毒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海南昌江和白沙县4种菊科外来入侵杂草的调查发现,飞机草、假臭草和蟛蜞菊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从4种外来杂草上共分离获得7种病原真菌,分别为:侵染假臭草的链隔孢(Alternaria sp.)、飞机草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飞机草的泽兰尾孢(Cerospora eupatorii Peck.)、飞机草的链格孢(Alternaria sp.)、胜红蓟的弯孢(Curvularia sp.)、蟛蜞菊的链隔孢(Alternaria sp.)和蟛蜞菊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这些病原菌的生防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福建省部分地区的蔬菜根结线虫卵囊寄生真菌。从8种蔬菜病根上采集根结线虫卵囊样品624份,分离到真菌401株,除34株不产孢及疑难种未鉴定外,已鉴定的真菌有18个属:镰孢菌、拟青霉、根霉、曲霉、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丝核菌、弯孢、毛霉、刚毛孢、木霉、链格孢、拟盘多毛孢、青霉、炭疽菌、黑孢霉、小克银汉霉、枝孢霉、横隔霉。镰刀菌属、曲霉属、木霉属为优势真菌,分别占总分离数的31.2%、10.2%、12.7%;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普可尼亚菌分别占8.1%和4.5%。  相似文献   

13.
鲁西南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害主要致病菌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6年在山东省聊城、德州、临沂市共7个地点采集了具有典型茎基腐症状的病株并对其主要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结果共分离到45株病原真菌,其中有22株为镰孢菌,分别属于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以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分离频率最高,占所有镰孢菌株的68.18%;其余菌株属于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对22株镰孢菌进行小麦苗期致病力及重分离率测定发现,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明显强于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后两者的致病力相差不大;3种病原菌的重分离率均大于40%,病原菌测序鉴定结果与接种病原菌一致。  相似文献   

14.
海南常见杂草病原真菌资源调查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海南部分地区常见杂草病原真菌初步镜检,分离培养,共鉴定出17种杂草上的21种病原真菌。它们是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L.)]、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和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DC.]上的夏孢锈菌(Uredo sp.);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 L)、土牛膝(Achyrantnes aspera L)、大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象鼻草(Helioeropium indicum L)的粉孢属(Oidium sp.);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 L)的泽兰尾孢(Cerospora eupatorii Peck.)、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青葙(Celosiaar gentea L)的交链孢(Alternaria sp.);马唐草(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的长蠕孢霉(Helminthosporium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夏孢锈菌(Uredo sp.)、黑孢霉(Nigrospora sp.);野茼蒿(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的交链孢霉(Alternaria Nees sp.)、银花苋(Gomphrena globosa L)的弯孢霉(Curvularia sp.);粗叶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的弯孢霉(Curvularia sp.);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的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的长蠕孢霉(Helminthosporium sp.)以及三叶鬼针草上的黑孢霉(Nigrospora sp.)。  相似文献   

15.
对山东省济阳、茌平、曹县、郓城棉花叶、茎、铃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棉叶的内生真菌定植率最高。4个地区共分离出79个菌株,归属于16个属。依据内生真菌相对分离率,济阳棉叶的优势属为链格孢属(37.50%)和毛球腔菌属(37.50%),棉茎的优势属为镰刀菌属(28.55%),棉铃的优势属为中国炭疽菌属(100.00%);茌平棉叶、棉茎、棉铃的优势属均为链格孢属(57.14%、33.34%、100.00%);曹县棉叶、棉茎、棉铃优势属均为链格孢属(66.67%、100.00%、100.00%);郓城棉叶、棉茎的优势属为链格孢属(80.00%、100.00%),棉铃的优势属为黑孢子菌属(44.44%)。4个地区叶、茎、铃的Shannon-Weaver指数(H)、Evenness指数(E)、Margalet丰富度指数(R)高低顺序不一致。各地棉花叶、茎、铃的内生真菌相似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斑兰叶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香料备受消费者喜爱,其主要食用部位为叶片,但叶部病害成为影响斑兰叶产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对斑兰叶叶部病害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通过调查斑兰叶叶部病害发生流行规律,明确叶部病害主要发病时期及病害种类,并对叶部不同病害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推动斑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发生主要从每年11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4月结束,对这个时期的不同病害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离体叶片和活体盆栽苗2种方式测定分离的28株菌株的致病性,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最终得到9株致病菌BDC4121、BDC11221、BDC4112、BDC21112、XYS211、LSS112、LSS214、LSS213、LSS221。通过产孢培养基筛选发现致病菌BDC11221在绿豆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5~7 d产孢,LSS214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30 d左右产孢,BDC4121、BDC4112、XYS211、LSS112、LSS221、LSS213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7~10 d产孢;并结合ITS1/ITS4鉴定和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确定9株致病菌主要分布在篮状菌属(Talaromyces)、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附球菌属(Epicoccum)、拟盘多毛孢菌属(Pestalotiopsi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链格孢属(Alternaria)及Acrocalymma属。下一步将结合多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致病菌进行分子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7.
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水稻的一种新病害—水稻褐变穗进行分离培养及病原菌鉴定,按照Ainsworth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菌种是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通过回接证明了水稻褐变穗确实是由链格孢引起的。其水稻褐变穗的症状是水稻出穗后不久遇强风易发生,粒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变浓褐或黑褐色,病斑不规则形,但水稻叶鞘几乎没有褐变。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吉林省公主岭和敦化的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类,分离93份根腐病标样的病原真菌,利用ITS、TEF1-α、RPB2基因序列比对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鉴定出104株镰孢菌,共分4种,腐皮镰孢菌占64.42%,尖镰孢菌占33.65%,轮枝镰孢菌占0.96%,层出镰孢菌占0.96%。在公主岭罹病植株上分离鉴定出57株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占91.23%,尖镰孢菌占5.27%,轮枝镰孢菌占1.75%,层出镰孢菌占1.75%;在敦化罹病植株上分离鉴定出47株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占31.91%,尖镰孢菌占68.09%。结果表明:公主岭优势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而敦化优势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仅有3株腐皮镰孢菌对合丰55无致病性,其余101株镰孢菌对合丰55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病害——水稻褐变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水稻的一种新病害-水稻褐变穗进行分离培养及病原菌鉴定;按照Ainsworth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菌种是链格孢(Altemaria altentaat(Fr.)Keissl),通过回接证明了水稻褐变穗确实是由链格孢引起的。其水稻褐变穗的症状是水稻出穗后不久遇强风易发生,粒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变浓褐或黑褐色,病斑不规则形,但水稻叶鞘几乎没有褐变。  相似文献   

20.
小麦黑胚病病因复杂,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等多种真菌是引起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限的研究报告显示,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特征,QTL定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报道的小麦抗黑胚病QTLs位于1D、2A、2B、2D、3D、4A、5A、7A等多条染色体上。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携带了较多抗病QTLs,与这些QTLs连锁的分子标记有gwm319(2B)、gwm341(3DS)和wmc048(4AS)等,但是还没有见到这些标记在抗小麦黑胚病新品种培育中应用的报道。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研究中缺乏准确的抗性鉴定方法和病原不清导致的QTL定位结果不可靠的问题,应在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采取可靠的接菌鉴定方法进行QTL定位研究并开发分子标记,以期辅助抗黑胚病株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