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阿维菌素与其他3种药剂复配对朱砂叶螨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采用叶片残毒法测定了阿维菌素、丁醚脲、哒螨灵和炔螨特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及其复配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以阿维菌素为主干药剂,与其他3种杀螨剂复配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增效作用显著,相同浓度下复配剂显著优于各单剂,其中,阿维菌素和丁醚脲(1∶1、1∶49)、阿维菌素和哒螨灵(1∶19、1∶29)、阿维菌素和炔螨特(1∶1、1∶2、1∶4、1∶39)增效作用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350.9、488.4、465.9、582.5、349.7、350.5、436.1、452.6。阿维菌素与其他3种杀螨剂复配可有效克服或延缓害螨抗性的产生,并且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成本,在害螨防治中极具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对朱砂叶螨和桑粉虱均具防治作用的杀虫(螨)剂,通过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摸索联苯肼酯和氟啶虫胺腈的增效配比,发现两者以有效成分质量比5.25∶330和4.5∶440混配对朱砂叶螨的增效作用最大,LC50分别为53.35、52.86 mg/L,共毒系数分别为120.41、120.61.通过田间药效试验也验证了这两...  相似文献   

3.
氯虫苯甲酰胺与6种药剂复配对小地老虎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对小地老虎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虫螨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利用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16组,进一步通过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18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按6∶5、1∶2、1∶1、3∶4、3∶5、3∶8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20.28、214.15、298.79、171.85、201.90、319.64。  相似文献   

4.
柑橘全爪螨是一种世界性害螨, 目前对许多药剂已经产生抗性。药剂复配是治理抗性问题, 延长药剂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为筛选出增效明显的复配新产品, 本文选取联苯肼酯作为标准药剂, 与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分别进行复配, 并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其联合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联苯肼酯、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单剂LC50分别为16.43、0.29 mg/L和12.63 mg/L。联苯肼酯与阿维菌素复配比例为19∶1和15∶5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5.02和158.40, 具有增效作用。联苯肼酯与氟啶胺在6∶4、7∶3、5∶5、9∶1、8∶2复配比例的共毒系数分别为466.28、410.61、370.22、311.15和275.85, 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对蛴螬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了多个复配剂对铜绿丽金龟2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与硫双威、毒死蜱、噻虫胺、氟虫腈、联苯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分别按9∶2、5∶1、3∶4、9∶25、18∶5、1∶3、18∶2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69、248、335、144、195、185、184;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胺按15∶2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66;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吡虫啉分别按5∶2、5∶9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6、244。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具有较好杀螨活性的植物精油与阿维菌素复配配方,并为杀螨剂开发应用提供指导,本研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柠檬草、广藿香、山鸡椒、亚洲薄荷植物精油及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分别采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山鸡椒和亚洲薄荷精油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和复配最佳...  相似文献   

7.
防治白背飞虱的农药复配增效配方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药复配制剂的研究对于延长新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缓解靶标生物的抗性、扩大防治谱、降低防治成本、提高药效和环境安全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筛选防治白背飞虱的农药增效复配配方,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8种农药单剂及复配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利用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出16组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并对其中15组进一步利用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得到有增效作用的5组配比,分别为烯啶虫胺与毒死蜱按1∶30配比以及吡虫啉与异丙威分别按7∶40、7∶200、7∶400和7∶1 000配比;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12.5、242.1、212.4、638.1、417.7,其中吡虫啉与异丙威按7∶400配比具有最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对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复配组合, 室内采用玻璃管饲喂法测定了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复配对温室白粉虱初羽化成虫的联合毒力, 并以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对各复配组合的联合毒力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 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6组, 进一步细化配比后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 其中14组具有增效作用, 辣椒碱分别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按287∶1?1 558∶1?423∶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 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57.89?255.65?248.80, LC50分别为31.83?128.07?98.87 mg/L?辣椒碱与吡虫啉按287∶1复配为最佳复配组合?  相似文献   

9.
用禾谷缢管蚜、萝卜蚜和绣线菊蚜测定了苦皮藤素与除虫菊素混配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天然苦皮藤素与天然除虫菊素在20∶1到1∶20测定范围内复配使用的共毒系数在136.7~261.2之间,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天然苦皮藤素与天然除虫菊素质量比为4∶1时,对禾谷缢管蚜、萝卜蚜和绣线菊蚜的联合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57.3、261.2和246.8。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按最佳配比复配使用,对三种蚜虫的防治效果也显著高于相同剂量下单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具有增效作用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佳复配组合,并评价其田间应用效果。采用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下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并选择最佳配比加工成制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该复配剂对玉米田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以配比2∶5、4∶5和2∶1复配时的共毒因子分别为41.16、23.88和36.07,经细化配比后,以配比1∶3、2∶5、4∶5、1∶1、2∶1和3∶1复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21.77、228.03、284.41、175.05、150.98和135.80,其中以4∶5复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显著;按照此比例配制的1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以该种衣剂0.5、1、1.5、2、2.5 g (a.i.)/kg剂量处理后在玉米出苗后2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76%、59.52%、66.67%、71.43%和78.57%。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防治地下害虫金针虫幼虫增效作用明显,15%氯虫苯甲酰胺·高...  相似文献   

11.
朱砂叶螨的抗药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进行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药性品系。阿维菌素品系选育至42代,抗性增长到8.7倍,甲氰菊酯品系选育至40代,抗性增长到68.5倍。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7、3.4和1.4倍,差异达显著水平。推测3种解毒酶活性显著升高是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甲氰菊酯抗性品系GSTs的活性为敏感品系的2.8倍,差异显著,表明该抗性品系的形成与GSTs活性增强有关。羧酸酯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朱砂叶螨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体内存在变构的羧酸酯酶。  相似文献   

12.
A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strain was collected from Chongqing, China. After 42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with abamectin and 20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with fenpropathrin in the laboratory, this T. cinnabarinus strain developed 8.7- and 28.7-fold resistance, respectively. Resistance to abamectin in AbR (abamectin resistant strain) and to fenpropathrin in FeR (fenpropathrin resistant strain) was partially suppressed by piperonyl butoxide (PBO), diethyl maleate (DEM) and triphenyl phosphate (TPP), inhibitors of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 and hydrolases,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se three enzyme families are important in conferring abamectin and fenpropathrin resistance in T. cinnabarinus. The major resistant mechanism to abamectin was the increasing activities of carboxylesterases (CarE),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 and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and the activity in resistant strain developed 2.7-, 3.4- and 1.4-fold contrasted to that in susceptible strain, respectively. The activity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 in the FeR strain developed 2.8-fol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susceptible strain, which meant the resistance to fenpropathrin was related with the activity increase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 in T. cinnabarinus. The result of the kinetic mensuration of carboxylesterases (CarE)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CarE in the AbR has been changed.  相似文献   

13.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有很高的毒力,LC50分别为0.022、0.12和0.28 mg/L;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较差,LC50分别为67.56和165.73 mg/L。阿维菌素不影响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小菜蛾幼虫随虫龄增大,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下降。田间试验表明,阿维菌素4 mg/L和8 mg/L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在95%以上,持效期10~15 d。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1∶6)、与杀虫单(1∶299)复配对小菜蛾防治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和良好的田间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杀螨剂的抗性选育及解毒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抗药性及其生化机理,在室内对敏感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分别用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逐代处理,选育出抗性种群。结果表明,选育至15代,土耳其斯坦叶螨对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分别达到268.63、37.98和112.68倍。分别测定敏感品系(SS)、抗螺螨酯(RS)、抗甲氰菊酯(RF)、抗阿维菌素(RA)品系的解毒酶活性显示,3种不同抗性品系相对SS品系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F品系的MFO比活力上升最快,是SS品系的12.7倍;RA品系的MFO比活力次之,是SS品系的5.76倍;RS品系的3种解毒酶比活力均增长较慢,其中CarE比活力上升最慢,是SS品系的1.31倍。由此表明,CarE、GSTs、MFO的活性增大可促进土耳其斯坦叶螨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形成;螺螨酯的抗性增强可能与CarE关系甚微;MFO活性的增加可能与甲氰菊酯抗性升高密切相关;GSTs、MFO的活性升高可能是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12种杀虫剂对南瓜实蝇蛹的毒力和二元混剂的共毒系数。供试杀虫剂对南瓜实蝇蛹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毒死蜱>喹硫磷>氯唑磷>甲基异硫磷>辛硫磷>敌敌畏。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敌百虫、丁硫克百威、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对南瓜实蝇蛹的药效较差。敌百虫和辛硫磷(1:9)对南瓜实蝇蛹的LC50为96.2879mg/L,辛硫磷和毒死蜱(9:1)的共毒系数为590.77。  相似文献   

16.
室内测定了圆果大赤螨对萝卜蚜的捕食作用及对5种常用杀螨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赤螨成螨对萝卜蚜若蚜的捕食量随温度升高而显着增加,20、25和30℃等3种温度下的日捕食量分别为5.30±0.57、7.97±0.26和10.53±0.74头;大赤螨对萝卜蚜成蚜的捕食量均较小,且3种温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由药后5 d总死亡率结果可见,5种药剂对大赤螨的毒性从低到高依次为:1%阿维·鱼藤新型EC 1500倍液<1%阿维·鱼藤新型EC 1000倍液和24%螺虫乙酯SC 3000倍液<73%克螨特EC 2000倍液和1%阿维·鱼藤新型EC 750倍液<1.8%阿维菌素EC4000倍液<18%阿维·甲氰EC 4000倍液.供试5种药剂中,18%阿维·甲氰EC4000对大赤螨的致死速度最快,24h死亡率高达98.77%±1.23%.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螺螨酯混合品系(R)和敏感品系(S)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情况,比较种群的生物适合度。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S)相比,抗性品系各螨态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抗性品系的净生殖率(R0=12.765 9)远低于敏感品系(R0=42.420 3),相对适合度为敏感品系的0.300 9倍,存在适合度缺陷;其他生命表参数无种群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朱砂叶螨对两种杀螨剂的抗性遗传力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室内抗性培育的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两种杀螨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两种药剂在不同杀死率下,朱砂叶螨抗性发展的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用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分别连续汰选16、18代后,朱砂叶螨对两者的抗性分别为28.61和4.36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685和0.1385。在室内选择条件下,杀死率为50%~90%时,要获得10倍抗性,甲氰菊酯需要约13~6代,阿维菌素需要约28~13代。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的抗性风险明显低于菊酯类药剂甲氰菊酯。试验结果为朱砂叶螨抗性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甲氰菊酯和螺螨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成螨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氰菊酯亚致死剂量LC10处理成螨后,二斑叶螨的卵期、幼螨期、若螨期、成螨期及寿命均显著缩短,处理卵后各发育历期均显著低于对照;亚致死剂量LC20处理成螨后二斑叶螨的卵期、若螨期、成螨期及寿命均显著缩短,处理卵后各发育历期均低于对照,处理后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由0.191 9增至0.193 4~0.205 9,对种群有刺激增殖作用。螺螨酯亚致死剂量LC10处理成螨后,卵期、若螨期显著延期长,处理卵后卵期、若螨期、产卵前期均长于对照;亚致死剂量LC20处理成螨后卵期、幼螨期显著延长,处理卵后卵期、若螨期、产卵前期均长于对照,螺螨酯两亚致死剂量处理成螨和卵后成螨期和寿命均缩短,处理后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由0.191 9降低至0.149 9~0.150 8,对种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金花忍冬植物上采集的二点叶螨为敏感种群,在室内盆栽菜豆苗上饲养繁殖后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及螨嗪菊酯(甲氰菊酯 四螨嗪)混剂喷雾处理20代,获得二点叶螨抗氧乐果种群(抗性指数RF=35.84倍)、抗甲氰菊酯种群(RF=479.79倍)、抗四螨嗪种群(RF=67.26倍)以及抗混剂螨嗪菊酯种群(RF=26.75倍)。用生化法测定离体酶活性的结果表明,上述四个抗性种群的形成与体内羧酸酯酶、磷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力增加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有关。4个抗性种群对常用15种供试药剂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氧乐果、甲氰菊酯与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水胺硫磷、久效磷、氰久合剂有交互抗性,甲氰菊酯还与螨蚧克有交互抗性;四螨嗪与三氯杀螨醇(RF=14.15倍)、齐螨素(RF=10.26倍)有交互抗性;螨嗪菊酯与双甲脒、氧乐菊酯有负交互抗性,RF值分别为0.85、0.7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