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以大豆凝集素(Lectin)和5-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CP4-EPSPS)为内源和目标基因,对28种大豆制品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检测结果表明,4种大豆制品的CP4-EPSPS扩增结果为阳性,含有转基因大豆成分.转基因成分的定量检测在贸易和可操作性方面要优于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2.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土壤、大豆植株、毛豆和黄豆中咪唑乙烟酸的残留分析方法。土壤中咪唑乙烟酸经pH=10的氯化铵-氨水缓冲溶液超声提取,调pH至酸性后再经二氯甲烷萃取,HPLC-MS/MS检测;大豆植株、毛豆及黄豆中咪唑乙烟酸经乙腈(含1%甲酸):水(含1%甲酸)=80:20(v/v)混合溶液超声提取,SPE-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HPLC-MS/MS检测。咪唑乙烟酸在所有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1.0%~104.2%,相对标准偏差为1.4%~10.4%。方法的最小检出质量分数(LOQ)为0.01~0.02mg/kg。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合于土壤、大豆植株、毛豆和黄豆中咪唑乙烟酸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3.
多重PCR检测转基因菜籽粕中的转基因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菜内源基因PEP、抗除草剂基因(BAR、PAT)、筛选基因NPTII、常见启动子(CaMV35S、FMV35S)和终止子NOS为检测对象,通过研究不同引物终浓度的配比以及退火温度对转基因菜籽粕多重PCR检测的影响,建立了菜籽粕转基因成分7重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体系能有效检测出菜籽粕以及其他作物(大豆、玉米、大米、棉花籽)中的转基因成分,检测过程简便、准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大豆受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侵染后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感病反应,本研究用cDNA-AFLP方法,对Fo浸根接种后大豆根组织进行了基因转录谱的银染法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的大约1 000个大豆cDNA扩增片段(TDFs)中,16个是差异性表达的,其中9个受Fo诱导上调表达,7个被抑制下调表达。对这些差异性表达的TDFs进行克隆、测序及其同源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中6个具有已知或推断的生物学功能,包括钙调素结合蛋白(CaMBP)、BURP结构域蛋白和羟基多花碱-羟基烷宁转移酶等,其余10个功能未知。这些可能参与大豆感病性的差异性表达新基因片段的发现,为开展大豆感病性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5.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的主要农业害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以昆虫性信息素为主要成分的性引诱剂诱集技术在大豆食心虫防控中的应用,是绿色化学生态防治技术的较佳选择。综述了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及鉴定结果、人工合成方法、田间应用技术、拟信息素及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质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运用性信息素防治大豆食心虫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普施特(又名普杀特)是美国氰胺公司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广谱、高效、低毒安全的豆田除草剂。可以在大豆播前混土、播后苗前、顶土期、幼苗期应用,对大豆田主要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效。自1982年以来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菲律宾、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田间试验,都取得了很好的除草效果。1988年底已获美国农药登记。我国于1986年开始试验,1988年底获农药临时登记。普施特的通用名为Imazethapyr,商品名为PURSUIT,试验代号为AC263,499,化学名称为(±)-5-乙基-2-[4-异丙基-4-甲基-5-氧-2-咪唑啉酮-2-基)烟酸,化学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7.
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八一林场地衣生态地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色反应(CT)、微量结晶 (MCT)和薄层色谱 (TLC)等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南山八一林场地衣的物种组成及生态地理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八一林场地衣资源较为丰富,共有7目、23科、51属、114种、9变型、9变种。含5种以上的大科共有7个,占总科数的30.43%,分别包括本地区50.98%的属和68.42%的种。地衣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类, 包括欧亚-北美成分(39.47%) 、北半球广布成分(13.16%) 、中国特有成分(12.28%)和世界广布成分(10.53%)。该地区地衣种类与北美、欧洲等地在地衣区系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有种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大豆中灭草松、三氟羧草醚、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唑醚菌酯、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喹禾灵酸的多残留分析方法,为监测大豆生产中的农药应用风险提供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样品经1%甲酸-乙腈振荡提取后,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流动相为甲酸铵-水溶液(含0.01% 甲酸)和甲酸铵-甲醇溶液(含0.01% 甲酸),采用苯基色谱柱进行分离,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农药及代谢物在0.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8.1%~11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20.5%,该方法在0.001~1 mg/kg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1 1),定量限(LOQ)可达0.001 mg/kg。基于此方法对内蒙古产区的大豆样品进行测定,发现大豆中灭草松、氯虫苯甲酰胺、吡唑醚菌酯有检出,残留量在<0.001~0.024 mg/kg之间,喹禾灵酸、三氟羧草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均<0.002 mg/kg。采集的大豆样品中6种目标农药残留量均符合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低碳竞争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评价当前中国农业低碳区域竞争力现状是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文中首先基于10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低碳竞争力展开分析。研究表明:西藏、青海、贵州综合竞争力居于全国前三位;福建、上海、湖南则位于后三位。进一步,构建农业低碳综合竞争力评价矩阵,对31个省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黑龙江、内蒙古等6地属于"低排放-高效益"地区;西藏、青海、贵州等9地属于"低排放-低效益"地区;浙江、河北、北京等9地属于"高排放-高效益"地区;四川、广西等7地属于"高排放-低效益"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干旱能否诱导燕麦对低温的交叉适应性,采用20%聚乙二醇6000(PEG)模拟干旱预处理定莜6号幼苗3 d,以未经PEG预处理的幼苗作对照,恢复2 d后进行低温(昼/夜温度8℃/5℃)处理,分别在低温处理的0、1、3、5、7天采取幼苗叶片,测定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游离氨基酸(AA)和脯氨酸(Pro)含量及相对含水量(RW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14项生理指标及处理7d后植株株高增量和生物量增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燕麦幼苗对干旱-低温的交叉适应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预处理显著提高了低温胁迫下燕麦幼苗株高增量和生物量增量,O_2~-和H_2O_2等14项生理指标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对14项生理指标值离差标准化后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依次为38.881%、18.219%、11.238%、9.616%和8.809%,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763%。第1主成分因子对SS、AA、Pro、O_2~-、H_2O_2、RWC、SOD和APX有较大载荷;第2主成分因子对POD、MDA和GSH有较大载荷;第3主成分因子主要包括CAT和GSH;第4主成分因子主要包括SP和Pro;第5主成分因子主要包括APX和ASA。隶属函数分析5个主成分因子得分值显示,除第1天外,干旱预处理在整个低温处理期间的综合评价值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表明干旱能够诱导燕麦对低温的交叉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34.5%二甲戊·咪乙烟乳油(豆绅)是丰乐农化公司开发的旱田除草剂,主要用于大豆苗前封闭除草。为探讨豆绅对大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大豆的安全性,确定经济、有效的用量,笔者于2004-2005年度用豆绅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供试作物春大豆,品种:大粒早1.2供试药剂34.5%二甲戊灵·咪唑乙烟酸乳油(豆绅)(有效成分为二甲戊灵,咪唑乙烟酸,丰乐农化公司提供);33%二甲戊灵乳油(美国氰胺公司,市售);5%咪唑乙烟酸水剂(美国氰胺公司,市售)。1.3防除对象马唐、稗草、狗尾草、马齿苋、铁苋菜、田皂角、反枝苋等杂草。1.4处理…  相似文献   

12.
紫茎泽兰挥发性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器及水蒸气蒸馏两种方法对采于不同时间、不同产地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得油率、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因提取方法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如贵州紫茎泽兰叶中的α-红没药醇用索式提取器提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9%和7.55%;不同采集时间、不同产地及不同植物器官的化学组份及相对含量也具有明显差异,如姜黄烯(gurcumene)在不同紫茎泽兰叶或种子中的相对含量在0.41%~5.23%之间。初步的抑菌试验表明:紫茎泽兰挥发油提取液在浓度为3 000 mg/kg时对4种供试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60%,其中对番茄灰霉菌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580.5 mg/kg。  相似文献   

13.
嘧菌酯在大豆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大豆中嘧菌酯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其在植株和大豆籽粒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玻璃层析柱净化,通过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 ECD)测定。结果表明,在0.025、0.25、2.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嘧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3.4%~10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7.5%;最小检出量为1×10-12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25 mg/kg。施药剂量为推荐剂量的1.5倍(有效成分337.5 g/hm2)时,嘧菌酯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为0.8~3.6 d。在225、337.5 g/hm2剂量下施药3~4次,测得收获期大豆中嘧菌酯的残留量均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 0.5 mg/kg。按照推荐剂量225 g/hm2处理,建议我国嘧菌酯在大豆上的MRL值可暂定为0.5 mg/kg,安全间隔期为14 d,施药次数不超过3次。  相似文献   

14.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转基因大豆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分解法和表面4-羧基苯硼酸修饰,制备了用于转基因大豆提取基因组DNA的纳米粒子。制备的纳米粒子分散性好,磁响应性高。对比磁性纳米粒子和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转基因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磁性纳米粒子提取转基因大豆基因组DNA的浓度明显高于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检测转基因大豆的Ct值低于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  相似文献   

15.
以SDE法提取健康茶梢、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茶梢挥发物,用GC-MS配合标准样品从二者中鉴定了17种共有成分,包括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酮和橙花叔醇等常见茶叶香气成分。从前者另外检出顺-3-己烯基丁酸酯等9种成分,还从后者另外测出了己醛等7种成分。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茶梢挥发物各组分总含量、健康茶梢挥发物各组分总含量相对于内标含量的比例分别是1783.8%和360.3%。从蝉害茶梢测出了丰富的反-2-己烯醛、苯甲醛、α-法呢烯和水杨酸甲酯,4种成分占蝉害茶梢、健康茶梢挥发物总量分别为11.8%和8.3%;室内以蝉害茶梢19种主要挥发物的10-2 g/m L剂量为味源,液体石蜡为CK,以Y管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这4种成分皆显著引诱微小裂骨缨小蜂(P0.05)。认为蝉害改变了茶梢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尤其是产生的反-2-己烯醛、苯甲醛、α-法呢烯和水杨酸甲酯等互利素显著地引诱该叶蝉的卵寄生蜂微小裂骨缨小蜂。  相似文献   

16.
2016年于湖南、山东等六地进行了马拉硫磷在莴笋中的规范性残留试验,建立了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测定马拉硫磷在莴笋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我国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丙酮置换净化、GC-FPD检测,结果表明:当马拉硫磷在莴笋全株、茎和叶中的添加浓度为0.02~8.0mg/kg时,其回收率在83%~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6%之间;马拉硫磷的最小检出量(LOD)为1.0×10~(-11)g,定量限(LOQ)均为0.02mg/kg。湖南和山东莴笋全株中马拉硫磷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马拉硫磷的半衰期为1.75~2.27d,属于易降解农药;六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最后一次施用马拉硫磷5、7、10d后,莴笋茎中的最终残留量≤0.509mg/kg,莴笋叶中的最终残留量≤5.670mg/kg。莴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对马拉硫磷在莴笋茎和莴笋叶中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分别为0.115~0.445μg/(kg·d)和1.042~5.583μg/(kg·d),风险商值(RQ)分别为0.000 4~0.001 5和0.003 5~0.018 6,证明马拉硫磷在莴笋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推荐我国马拉硫磷在莴笋茎和莴笋叶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分别为1 mg/kg和10mg/kg。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鲜烟叶和干烟叶中噻虫嗪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Cleanert NH2-SPE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5 mg/kg添加水平下,鲜烟叶中噻虫嗪的平均回收率为92%~9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5%~9.2%,定量限(LOQ)为0.01 mg/kg;在0.05~5 mg/kg添加水平下,干烟叶中噻虫嗪的平均回收率为91%~94%,RSD为5.9%~6.8%,LOQ为0.05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山东、湖南2年2地烟叶样品中噻虫嗪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在烟叶中的半衰期为1.3~8.1 d;按照噻虫嗪有效成分用量18.9和28.4 g/hm2,于烟草现蕾初期-成熟期对水喷雾施药2~3次,距末次施药7 d后,山东、湖南2年2地烟叶样品中噻虫嗪残留量为0.05~0.80 mg/kg,均低于国际烟草合作研究中心(CORESTA)指导性残留限量标准规定的MRL值(5.0 mg/kg)。  相似文献   

18.
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具有不伤害天敌、不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等优点。其主要活性成分为:(Z)-7-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Z)-9-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Z)-9-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Z)-11-十六碳烯-1-醇乙酸酯、(E)-7-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和(9Z, 12E)-9,12-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本文研究了一种高效、简捷的合成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新方法,其关键步骤包括:醛与官能团化鏻盐的Wittig偶联、炔的烷基化以及丙二酸与丙醛的Knoevenagel缩合等反应。其中醛与羟基鏻盐的Wittig反应及Knoevenagel缩合反应首次用于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丙炔氟草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山东德州、黑龙江哈尔滨和辽宁海城2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HPLC-MS/MS) 法,研究了丙炔氟草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 在0.000 3、0.01和0.1 mg/kg添加水平下,丙炔氟草胺在大豆植株、青大豆、大豆籽粒和土壤中的日内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9%~112%,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 (n = 5) 为1.3%~5.3%;日间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110%,日间RSD (n = 15) 为0.40%~4.8%。丙炔氟草胺在大豆植株、青大豆、大豆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0.000 3 mg/kg,能够满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要求。丙炔氟草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5.8~11.8 d和 15.8~24.8 d。采用480 g/L丙炔氟草胺悬浮剂按推荐高剂量 (有效成分60 g/hm2) 及其1.5倍推存剂量 (有效成分90 g/hm2) 于播后苗前施药1次,收获期采样时,丙炔氟草胺在大豆植株、青大豆、大豆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丙炔氟草胺在大豆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0.02 mg/kg)。  相似文献   

20.
美国农业部(USDA)全国农业统计调查局最新数据显示,草甘膦在美国大豆除草防治市场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调查显示,与2005年的93%相比,2006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97%使用含有草甘膦成分的除草剂。排在第二位的是2,4-滴及其盐类,与2005年的6%相比,2006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10%使用该除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