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烂秧严重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星 《植物医生》2001,14(3):30-31
水稻烂秧是水稻育秧期间的常见病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般死苗率在15 %左右。2001年由于水稻育秧期间长期低温阴雨 ,秧苗素质差 ,死苗现象严重。县农业局于4月26~30日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了多点调查统计 ,全县旱育秧苗、水秧苗及两段秧寄插秧苗普遍长势较差 ,部分秧田(土)烂秧严重。全县烂秧面积达334hm2,占秧田面积的25 % ,旱育秧地死苗率平均为25.3 % ,个别旱育秧地死苗率竟高达82 % ,水育秧田死苗率平均为32.4 % ,个别水育秧田死苗率高达76.8 % ,寄插秧田死苗率平均为19.7 % ,个别秧田死苗…  相似文献   

2.
枣庄市峄城区 2 0 0 0年种植夏玉米 1 34 0 0hm2 ,死苗地块面积达 80 0 0~ 1 0 0 0 0hm2 ,占播种面积的 60 %~70 %。其中死苗率 1 0 %~ 2 0 %的地块 4 0 0 0~ 5330hm2 ,占 30 %~ 4 0 % ;死苗率 30 %~ 50 %的 1 30 0~ 2 0 0 0hm2 ,占 1 0 %~ 1 5% ;死苗率大于 60 %的近 1 330hm2 ,死苗率 80 %以上的地块不得不毁种后重种或改种其他作物。死苗之严重是近十多年来所没有的 ,给农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0~ 60万元。调查发现 ,死苗地块均有以下特点 :一是播种第二天开始连遇近 1周的阴雨天气 ;二是出苗整齐 ,但 1周后开始出…  相似文献   

3.
陆远强 《植物医生》2002,15(1):20-20
水稻旱育秧技术是目前在水稻生产中推广面积较大的一种先进育秧技术 ,凤冈县从1997年引进示范 ,并逐渐推广应用 ,到2001年全县推广应用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但是 ,水稻旱育秧苗床期死苗现象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有效地解决和防治旱育秧苗床期死苗现象的发生和危害 ,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从1998年至2001年所调查的205例苗床死苗现象中进行分析总结 ,使之在生产实际中能对症处方 ,指导生产。1死苗原因调查分类从苗床死苗原因调查看出 ,苗床死苗原因主要为病害 ,占50.7% ,其次为虫害 ,占2…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在调查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研究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麦苗死亡率。在陕西武功,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有20种,其中以金针虫和蛴螬为优势种,分别占地下害虫发生总量的58.66%和21.91%。地下害虫为害引起的死苗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前秋苗期,供试5块田的死苗率达4.4%~9.1%;春季返青拔节期的死苗率较低,仅为1.0%~2.3%。相关分析表明,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死苗率与其虫口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植物激活蛋白能显著提高白术对病害的抗性,700~1300倍液喷施白术叶面,隔30d一次,对白术根腐病和斑枯病的诱抗效果分别达53.9%~81.2%和39.7%~63.3%。植物激活蛋白能显著提高白术商品性和产量,白术的单术重量增加35%以上,白术产量提高46%以上。6月初使用700倍激活蛋白,间隔30d,整个生长期使用5次对白术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对斑枯病诱抗效果达63.3%,增产129.93%。  相似文献   

6.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系毛茛科多年生药材,能清热、凉血、活血、消瘀。1972年南川、涪陵两地育苗三千多斤,受立枯病危害的死苗重达66.1%,是牡丹苗期的重要病害。 立枯病寄主范围广,除农作物外,药材上有牡丹、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Hand-Mazz]、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荆芥(Scbizone-  相似文献   

7.
万年是江西主要产棉县之一,多年来棉花苗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苗。笔者对棉花死苗的原因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并提出防止或减少死苗的对策和措施,现报告如下。1棉花死苗的诱因经多年多点调查发现,棉花死苗的诱因有棉种质量、温度、水、肥、病虫鼠害等。1.l棉种质量差,发芽率低,抗逆力下降,易引起死苗。1.2苗床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渍害,是引起死苗的重要因子。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0℃或发芽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2℃,会造成烂种死苗。苗床雨后积水,土壤缺氧,还原性有害物质增多,会引起拦根和死苗。据调查,死苗与4月中旬~5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6种杀菌剂对白术根腐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是贵州白术上最主要的病害。选用6种药剂对白术根腐病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前药液浸泡处理白术种根,结合大田生长期药液灌根,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的病株防效可达84.21%,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为76.32%,30%噁霉灵水剂800倍液防效为75.00%。筛选出以上3种杀菌剂对白术根腐病防效较好,推荐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抑菌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拮抗细菌B-05对白术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白术的增产效应。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菌B-05对白术立枯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和根腐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a mSckl.)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分别为84.5%、62.7%。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菌B-05活菌液和灭菌液对白术的保苗效果显著,在药后10d保苗效果分别为62.5%、70.8%。且活菌液较为稳定,在药后30d的保苗效果仍达到35.6%,明显高于灭菌液。对白术施用拮抗细菌B-05生防菌液能增加白术须根和块茎的鲜重。  相似文献   

10.
12种生物源杀菌剂对白术根腐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毒力测定法测定了白术角担菌对12种生物源杀菌剂的敏感性,同时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源杀菌剂对白术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5%小檗碱水剂、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80%大蒜素乳油和0.5%苦参碱水剂对角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相对较高,其EC50均小于100 mg/L。在离体白术根茎上,0.5%小檗碱水剂、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和1%蛇床子素水乳剂对白术根腐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较好,均在80%左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末次施药10 d和20 d后,0.5%小檗碱水剂、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和1%蛇床子素水乳剂对白术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各生物药剂处理对白术生长无显著影响,无明显药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中国荔枝新害虫—荔枝叶瘿蚊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等平  曾美玲 《昆虫天敌》1992,14(1):42-46,29
本文首次报道荔枝叶片上发生的瘤状虫瘿,经初步鉴定,属双翅目、瘿蚊科、叶瘿蚊属Dasineura sp.。研究了此虫在广东荔枝主产区的发生为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并据此提出防治建议,进行了初步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5.
用赤眼蜂蛹饲养捕食性瓢虫初步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赤眼蜂蛹作替代饲料包头捕食性瓢虫初步试验的结果。以赤眼蜂蛹饲养四斑月瓢虫、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结果表明赤眼蜂蛹能基本满足三种瓢虫生长发育的需要;发育历期分别为11.9天(27℃)、9.7天(27.5℃)和17.5(25℃);成虫获得率分别为82.05%、78.4%和70.6%。以赤眼蜂蛹连续饲养四斑月瓢虫12代,龟纹瓢虫3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基于地理系统学说的思想,为系统地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长远国土开发策略,提出一门新的地理学边缘学科—“环境古地理学(Environ—Paleogeography)”。文中讨论了它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山东省番茄病毒病发生严重。黄瓜花叶病毒(CMV)是主要的病原病毒之一,分布广、为害重,引起的症状变化大。  相似文献   

18.
立枯丝核菌侵染玉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获自水稻及玉米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 AG-11A接种玉米发生典型纹枯症状,其致病力显著强于AG-4。玉米拔节期,上位叶鞘抗性较强,抽雄及抽丝期抗性减弱,下位叶鞘无论在拔节期或抽雄、抽丝期,均较上位叶鞘感病。接种玉米后8小时,形成侵染垫及附着胞,从这些结构上形成侵入钉侵入,AG-4侵染上位叶鞘时,常以菌丝直接穿透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在去掉菌体的叶鞘表面,发现有周边光滑或稍破损的侵入孔。接种后12小时,在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它们在穿过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时,明显变细。接种后16小时,新生出的菌丝从气孔成丛出现。  相似文献   

19.
20.
Summary. Phytotoxic effects of eight herbicides on young coconuts were assessed by recording visual symptoms of injury and growth following treatment. The growth-regulators 2,4-D, 2,4,5-T and MCPB were lethal at the normal doses used for annual weed control. Dalapon at 5–9 lb/ac applied in 100 gal/ac of water caused yellowing and necrosis of the foliage, reduced growth, and sometimes killed the whole plant, while doses down to 2.2 lb/ac caused some fusion of the pinnae. Monuron at 3.2 and 6.4 lb/ac resulted in serious frond damage and reduced growth, and some frond injury occurred at 1–6 lb/ac. Diquat at 0.25–1.0 lb/ac and paraquat at 1.0–l.5 lb/ac caused extensive necrosis of existing fronds but there was no appreciable reduction in new growth. Amitrole produced considerable chlorosis both at 3.1 and G.3 lb/ac, but only the higher dose caused a reduction in growth.
Essai d'herbicides sur jeunes cocoti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