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技术与市场》2003,(12):32-32
猪苓属多孔菌科真菌药物,具有利水、渗湿作用,广泛用于医药和高级化妆品,市场缺口很大,过去传统的采挖野生小猪苓栽培4~5年出成品,每平方米可产猪苓4~5kg,本人采用分离培育的“猪苓菌种”栽培猪苓,每平方米当年可产4~6kg,两年可产20kg左右,现将我多年总结的利用“猪苓菌种”快速栽培成品猪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猪苓功用及采收猪苓是一种真菌。猪苓一年生,肉质易烂,具有多个小菌盖,淡褐色,菌管单层,菌肉白色,从地下菌核生出。菌丝为单体菌丝型,具有锁状联合。猪苓菌核块状,凹凸成瘤,似煤渣块,表面黑色或黑褐色,象野猪粪便,亦称“野猪粪”。猪苓里面白色,干燥后变硬,...  相似文献   

3.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亦称“野猪粪”。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在中医学上以其菌核入药,性平,味甘,功能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淋沥热痛、水肿等症。野生猪苓生长在地下,约85%以上的无苗(子实体),因此给人们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野生猪苓甚至白白地腐烂掉了。现将野生猪苓的生长特性和采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猪苓生物学特性及菌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猪苓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观察了猪苓在自然界的生长发育进程,认为猪苓和蜜环菌之间是寄生关系,蜜环菌分解木材和树根的养分以提供猪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中国蜜环菌种类多达14种,但许多并非猪苓栽培的适宜伴生菌;选育出适宜猪苓人工栽培技术使用的专用猪苓菌种CGMCC No.3109及其配套使用的蜜环菌CGMCC No.3108;研究出可用于在培养室内大量扩繁生产的猪苓培养配方。  相似文献   

5.
根据猪苓生长习性,结合中条山林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采用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和猪苓菌材伴栽蜜环菌2种栽培方法,对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条山野生猪苓菌核中分离纯化选育的Z101和Z102这2个菌株,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和猪苓菌材伴栽蜜环菌2种栽培方法,均比传统的菌核下种栽培法"窝"产量高约50%,表明采用纯菌种栽培猪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猪苓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畅销国内外,近年来产量不断下降。用野生菌核作种的仿野生栽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生产上要求迫切开展猪苓纯菌种培养技术研究。通过开展猪苓的C、N营养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和蔗糖、葡萄糖是猪苓较好的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是猪苓较好的氮源。猪苓菌种培养适宜温度为20~26℃,适宜含水量为60%~65%;采用人工分离的猪苓菌种在林地栽培可以定植成活,形成白苓。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猪苓的药理作用以及人工栽培猪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和相关产业对野生药用植物需求量猛增。通过猪苓人工栽培对摩天岭保护区的影响调查,更加有效的保护大熊猫栖息地野生猪苓药材资源。一、调查条件、时间、过程及方法2008年11月15日-11月22日,走访了留坝县中药办公室、相关乡(镇),通过访谈和查阅资料具体了解人工栽植猪苓情况。同时到留坝县药材加工企业了解了猪苓目前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猪苓室内箱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exFr)菌核属多孔菌种,菌核体成不规则的块状,表面凸凹不平,表皮呈棕红色和黑色、断面黄白色。别名:野猪粪、野猪屎。它的生长形式同姜类块茎相似,多生长于次生柞林、榆杨、柳树根部。它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靠蜜环菌提供的分泌物。猪苓在医学上使用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主治痰症,解毒蛊、利水道。现代医学证明:猪等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如“猪苓多糖”。猪等还含有麦角因醉、生物素,水溶性多聚糖等。有解伤寒、瘟疫火热等功能。对肾炎、浮肿、脚气、淋病、便秘、糖尿病有一定疗效。猪苓与蜜环菌形成共生…  相似文献   

10.
宁陕县旬阳坝镇大寺沟村,把真菌类药材"猪苓"作为主导产业,通过不懈努力,使昔日出了名的穷村走上了富裕之路,并成为远近闻名的"猪苓"村.  相似文献   

11.
猪苓是多年生大型稀有常用真菌类中药材,它以地下菌核入药,由于其利水渗湿的确切疗效,近年来由猪苓配方的部分名优中成药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形势较好,尤其在治疗老年人水肿、小便不利、尿路感染、带下和癌症等方面的用量日益增多,除用于中药配方外,还用于制药工业。它也是出口俏销品种,出口额有增无减。猪苓的商品来源于野生资源,多生长  相似文献   

12.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也叫黑药、地乌桃等,为林下野生菌类植物,靠吸收蜜环菌的营养而生长发育。其地下黑色块状菌核可人药,具有解毒、利尿、抗癌、免疫等功效;地上子实体呈树丛状,称为猪苓花、千层蘑菇,质柔软而味鲜美。在伏牛山区,猪苓还属野生中药材,广泛分布在海拔700-1800m的森林中。少数人曾在林中模拟生境试种,只种不管望天收,经济效益也很差。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县太坪镇乡政府组织林农利用猪苓、蜜环菌喜凉爽、湿润的森林环境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13.
宁陕是林业大县,林地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业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林改以后,宁陕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把生态旅游、食用菌、板栗、核桃、蚕桑、花椒、猪苓和天麻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快了产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4.
简讯     
宁强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陕西省宁强县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模式。一是采取林菌、林药模式,在林下、林中空地及疏林地,种植金银花、丹参、细辛、黄连、猪苓  相似文献   

15.
新平县共有林地235300 hm^2,其中.核桃种植面积为33400hm^2,林下资源种植和林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在核桃林下进行菌猪苓([Po/yporg umbellat(Pers.)Fries)推广性种植对新平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对新平县助推山区群众脱贫,增加贫困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西峡县位于伏牛山南坡,丹江水库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林区,森林植被属于以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植物群落.多年来林区群众利用丰富的栎木资源种植香菇、天麻、猪苓等食用菌.由于山区空气、土壤、水源、木材无污染,生产的菌类属低糖、低脂肪、高蛋白、抗癌的绿色食品,畅销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香港及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经济效益很高,林区乡级财政和群众家庭收入的70%依赖于这一产业.  相似文献   

17.
伏牛山猪苓人工栽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栽培 ,挖穴长宽 80cm、深 4 0cm ,种 2层。用灰苓作种 ,0 5kg/穴 ,个重 10~ 13g ,黎蜜环菌材 (栎类材10根 ,长 70cm ,直径 8~ 10cm)拌栽。适宜海拔 80 0~ 12 0 0m的森林中 ,林分郁闭度 0 4~ 0 7,土层厚 5 0cm以上 ,腐殖质土或砂壤土 ,低海拔种阴坡 ,高海拔种阳坡。 4~ 5a采收 ,平均穴产量 7~ 8kg ,平均增重 14~ 16倍 ,比野生增产 70 %。  相似文献   

18.
<正>蜜环菌又名榛蘑、栎蘑、草蘑、根索蕈,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密环菌属。种系多、分布广,是一种在夏、秋季节发生,能兼性寄生于多种木本、草本植物的食用菌。是名贵药用植物天麻、猪苓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共生菌,其子实体、菌丝和菌索都可以入药。近些年来,其药用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一、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一)蜜环菌形态特征菌丝体,由菌丝分枝交错形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1个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杂交半同胞子代家系在辽东地区的生长和保存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家系的树高、地径和保存率在家系间及区组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树高生长最好的家系为“203”“201”“325”“204”“310”“206”“316”和“315”,地径生长最好的家系为“325”“316”“203”“302”“313”“308”和“310”,保存率最好的家系“316”“319”“204”“310”“325”“206”“201”“203”“313”“315”“205”和“307”。3个性状均为最优的家系为“203”“325”“310”和“316”。家系树高和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73和0.77,这说明白桦杂交子代的生长受遗传因素的控制较高,便于未来开展家系间的生长性状评定。  相似文献   

20.
对2014年春营建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无性系(梅州)区域试验测定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普通香樟实生苗作为参照,对其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材用香樟优良无性系的选育工作,结果表明:香樟测定林各无性系间的生长差异极为显著。无性系“1311”“1218”“1217”的树高生长最佳;无性系“1310”“1217”“1311”“1218”的胸径生长最好;无性系“1217”“1311”“1310”“1218”的单株材积均值最大。通过聚类分析表明:无性系“1217”“1311”“1218”“1310”为此次筛选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