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猬草属及其近缘属(新麦草属、赖草属)物种11种1变种共13份材料进行了RAPD和ISSR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新麦草属物种和赖草属物种各自聚类在一起;②猬草属模式种Hystrixpatula与其他猬草属物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③Hystrix coreana、H.duthiei ssp.duthiei和H.duthiei ssp.longearistata与含Ns基因组的新麦草属物种及具NsXm基因组的赖草属物种聚在一起。以上结果与细胞学结果类似,表明H.patula与其他猬草属物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而H.coreana、H.duthiei ssp.duthiei和H.duthiei ssp.longearistata与新麦草属及赖草属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两种标记得到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聚类图基本一致,但ISSR引物扩增的多态性高于RAPD标记,且PCR扩增反应优于RAPD反应。RAPD和ISSR标记可作为评价小麦族物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子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2.
仲彬草属物种的RAPD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 ,对仲彬草属Kengyilia 14个种、1个变种 ,共 32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 .4 6个引物产生的 341条DNA扩增片段中 ,32 7条 (95 9% )具有多态性 .每个引物可扩增出 1~ 13条多态性带 ,平均 7 1条 .利用 341个RAPD标记 ,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 ,建立UPGMA聚类图 .结果表明 :①K .melanthera (Y2 70 8)与K .melanthera (Y2 70 9a)的GS值最大 (0 82 9) ,遗传关系最近 ;K .hirsuta(Y2 86 0 )与K .tahelaca na (Y0 5 99)间GS值最小 (0 16 4 ) ,遗传关系最远 ;②物种内不同居群都聚在一起 ,遗传相似系数较大 ,亲缘关系较近 ;③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聚类在一起 ;④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 ,且种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种内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 ;⑤RAPD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据此 ,RAPD分析方法可为仲彬草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丰富资料 .  相似文献   

3.
应用酸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A-PAGE)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19个物种进行醇溶蛋白电泳分析,19份材料电泳分离出75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均为多态性带。结果表明:①19个物种具有很显著的醇溶蛋白遗传差异;②聚类分析显示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各自聚为一类;猬草属的模式种Hystrix 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duthiei和H.longearistata单独聚为一类;③本研究结果与形态学、细胞学、RAPD和RAM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仲彬草属分别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猬草属的系统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小麦族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19个物种的幼叶酯酶同工酶比较分析,电泳分离出迁移率不同的24条酶带。结果表明:①4个属19个物种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性较高,遗传差异较大,其属间变异大于种间变异;②形态相似,染色体组相同的物种聚类在一起;猬草属模式种Hystrix patula和披碱草属的4个物种聚在一起,而H.duthiei和H.longearistata聚在一起;③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与前人的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仲彬草属、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猬草属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9个青藏高原植被区的仲彬草属(StYP基因组组成)植物及2个拟鹅观草属(St基因组)物种和2个冰草属(P基因组)植物共13个类群的叶绿体rbcL序列进行遗传和基因谱系分析,探讨青藏高原仲彬草属植物的系统关系及其物种形成的母本供体来源。结果表明:①Kengyilia stenachyra、Kengyilia kokonorica、Kengyilia hirsuta、Kengyilia rigidula和Kengyilia grandiglumis的种间关系较近;②Kengyilia stenachyra和Kengyilia geminata在rbcL序列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③拟鹅观草属和冰草属植物均可能作为母本供体参与青藏高原植被区不同仲彬草属植物的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6.
小麦族猬草属和近缘属物种醇溶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拟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Lophopyrum共6属19份材料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19份材料共出现19种不同的醇溶蛋白图谱,共分离出56条带纹,多态性高达100%,说明属间和种间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态性;②Hystrix duthieissp.duthiei与H.duthieissp.longearistata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H.patula的亲缘关系较远;Psathyrostachys juncea和Psa.huashanica亲缘关系较远;Lophopyrum elongatum和Lo.bessarabicum的亲缘关系较远;③含相似染色体组的物种能各自聚类在一起,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④醇溶蛋白揭示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细胞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醇溶蛋白能够用于小麦族多年生物种系统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核桃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山核桃属6个种及近缘属化香的种间亲缘关系,从6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10bp多态性好的随机引物,通过扩增共得到317个DNA片段,片段大小为200~2800bp,其中多态性谱带为271条,占85.5%,表现出丰富的RAPD多态性;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品种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表明RAPD分析的亲缘聚类基本上与经典分类相一致;从分子角度进一步证明大别山山核桃分种成立,与湖南山核桃、山核桃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11种杜鹃花RAPD分类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应用改良的2×CTAB法提取到了高质量的11种杜鹃属植物总基因组DNA,可用于杜鹃属植物RAPD分析;用上海生工71个10碱基引物(从S10到S80)筛选到18个具有扩增多态性的引物;应用NEI-LI公式、Prob iosys1.0软件和UPGMA法(配对除权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相似性系数聚类图与传统形态分类一致,为基于DNA分子水平深入探讨杜鹃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麦族赖草属植物与近缘二倍体物种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族赖草属、冰草属、偃麦草属、澳冰草属、拟鹅观草属、新麦草属和大麦属7个属24个物种的酯酶同工酶和超氧化歧化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个属24个物种共出现24种不同的同工酶酶谱,电泳分离出迁移率不同的45条酶带;②Leymus chinensis与Leymus其他13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Hordeum bogdanii的亲缘关系较近,Psathyrostachys juncea与Leymus的亲缘关系很近;③相似染色体组的物种聚类在一起;④2种同工酶的分析结果与细胞学、形态学及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卫矛属(Celastraceae L.)植物为常绿灌木或稀小乔木,以其对寒、盐、有害气体等逆境的强抗性而为人们所关注。但是,林木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的鉴定已经成为困扰苗木质量管理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笔者用RAPD分子标记对4种卫矛属植物进行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性的20个随机引物,每个引物产生1~10条RAPD片段,多态性条带占67.61%。利用UPGMA聚类法对4种卫矛属植物的176条谱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海道黄杨和扶芳藤聚类成一组,大叶黄杨和金心黄杨聚类成另一组。可见,RAPD技术对卫矛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评价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鹅观草属(Roegneria)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其物种都是含St与Y染色体组的异源多倍体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只有一个种分布于南欧,另一个种从亚洲一直分布到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由于St染色体组的显性遗传特性使含St染色体组的属,例如:Pseudoroegeria(St),Elymus(StH),Roegneria(StY)和Campeiostachys(HStY),在形态上表现出非常相似。更由于1984年Lve发表他划时代的以染色体组组成来界定的小麦族属的自然系统时还不知道Y染色体组的存在,因此他把鹅观草属合并到披碱草属(Elymus)中,从而导致一些人至今仍然信奉他的系统而不承认鹅观草属。虽然现今对Y染色体组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步,所属物种也已十分清楚。其中当然也有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对显性遗传造成的趋同熟视无睹带来的错误,以及一些大形态分类学家的错误分类的影响。现在发表的这个修订了的鹅观草属是基于形态观察、多变量形态统计分析、细胞遗传与分子遗传的研究成果综合判定的。这些成果来自不同的学者也包括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2.
乌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我们收集了来自于云南和四川的23份种质资源,采用2%CTAB法提取乌头总基因组DNA,用15个RAPD随机引物进行分析。15个引物共扩增出242个DNA片段,多态性片段202个,占总扩增片段比率为83.5%,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3.47个多态性DNA片段。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155~0.940之间,表明乌头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相似系数0.582处将23份供试材料划分为9个类群,其中15份聚为一个大类,其余8份各自聚为一类。RAPD分析可作为构建乌头DNA指纹图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标记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和RAPD 2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来自不同地区的28份烟草赤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后选用10个ISSR引物和10个RAPD引物,ISSR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12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6.82%,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0.53~0.97;RAPD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1.39%,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0.57~0.94;用SPSS17.0软件对2种标记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种分子标记结果呈显著正相关,表明2种分子标记方法都适合于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ISSR是一种多态性优于RAPD的标记技术。根据2种标记的结果,利用NTSYS软件按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差异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L.,2n=4x=28)与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Keng,2n=4x=28)及鹅观草(R.kamojiOhwi,2n=6x=42)与Wawawai披碱草(E.wawawaiensisJ.R.Carlson&Barkworth,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分析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显示:E.sibiricus×R.grandis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7.90Ⅰ+4.90Ⅱ+0.10Ⅲ;R.kamoji×E.wawawaiensis的构型为11.02Ⅰ+11.96Ⅱ+0.02Ⅲ。结果表明:老芒麦与大鹅观草存在一个染色体组的部分同源关系(St),鹅观草与Wawawai披碱草具有2对同源的染色体组(St和H)。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细胞学报道一致,支持大鹅观草具有StY染色体组。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组成,应为两个独立的属。  相似文献   

15.
几个桃优质新品种的RAPD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桃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25个随机引物共获得213条DNA谱带,其中65条(30.5%)为多态性带。通过单引物和引物组合可以将6个品种区分开来。RAPD分析结果表明:"秋红晚蜜"和"秋红早蜜"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秋红蜜"聚在一起,三者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983~0.984,为共同起源的地方性品种;"燕红"和"西妃"先聚在一起,然后又与"乐林早红"聚在一起,三者相似系数范围为0.913~0.980,其中"燕红"和"西妃"的相似系数为0.980。推测"西妃"是"燕红"的芽变或者亲本来源相同。  相似文献   

16.
基于RAPD的风信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分子标记法,对20个风信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2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3条指纹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7条,占扩增条带总数的72.0%;使用NTSYS-pc2.10对扩增出的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20个风信子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及亲缘关系树状图,以遗传相似系数0.83为分界线将20个风信子品种分为2个大类,发现各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相同色系的品种在聚类中基本聚为一类。风信子在引进栽培过程中,在环境的驯化作用下产生了一些芽变品种,这些品种提高了风信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本研究通过RAPD技术对风信子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为风信子进一步创新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荸荠品种资源研究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从100条RAPD引物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理想的引物15条,共扩增出83条清晰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1条,多态性比例为73.5%.24个荸荠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976~0.6757,平均为0 3048;UPGMA聚类分析可将24份荸荠品种分为5组,其中第4组又可分为两个亚组,野生荸荠单独归为一亚组.[结论]24份荸荠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亲缘关系较近,但部分不同地区栽培品种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紫萼藓科植物DNA提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两种紫萼藓科植物的6个居群的6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11个随机引物扩增出清晰谱带52条。聚类结果表明:紫萼藓科两种植物的6个自然居群显然聚为两大支,一支为东亚砂藓,另一支为毛尖紫萼藓。介绍了紫萼藓科植物6个自然居群及东亚砂藓与毛尖紫萼藓的遗传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