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南湘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无论是茶叶产业资源,还是茶文化发展的成熟度,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在构建茶旅发展路径过程中,其不仅要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旅游资源,更要对其中所具备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全面认知。本文拟从当前湘西地区茶旅发展的优势及资源分析入手,结合湘西地区茶旅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融入当前人们对茶旅模式构建的具体要求分析,从而探究湖南湘西地区茶旅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17,(6)
<正>6月16日-6月19日,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将于北京展览馆举行,神韵大湘西,生态潇湘茶,"潇湘"茶公共品牌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湖南大湘西地区重点产茶县古丈县、保靖县、沅陵县、石门县等地龙头企业共计12家成员企业参展。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推进湖南省千亿茶产业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大湘西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17日,由湘茶集团·湖南潇湘茶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大湘西"潇湘"茶精深加工、展示展销中心建设项目开工动员会在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标志着将惠及三湘茶农的宁乡县首个有机茶加工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是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重点项目,主要对大湘西地区茶叶进行精深加工。项目位于宁乡经开区,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00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4-17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湖南省大湘西茶业发展促进会、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省茶业协会承办,以"科技创新·三产融合"为主题的2017中国茶业科技年会在长沙举行,来自湖南、北京、上海、重庆等全国20多个省(区、市)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百余家茶叶主管部门负责人、涉茶高校、科研院所和茶界代表等1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陈建光、湖南省湘西办主任周震虹分别以"新时代中国茶产业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升级"、"品牌助力精准扶贫"等主题作了演讲报告。针对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16,(4)
正湖南省3月27日,湖南省发改委、常德市发改委等一行人考察和调研大湘西茶叶公共品牌建设情况。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大湘西茶叶公共品牌"潇湘"品牌建设。四川省23月18-30日,以"茶香峨眉山,广交天下客"为主题首届峨眉山春茶交易会在峨眉山市大西南茶叶市场举行,国内茶叶专家、茶商齐聚峨眉,共商茶产业、共谋茶事业。  相似文献   

6.
正石门县地处湘西北边陲,全县68万人,国土面积3973平方公里,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俗称,是典型的湘西北山区贫困县。茶叶产业是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茶叶是山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该县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禅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产茶100强县"等荣誉称号。全县茶园总面积15.6万亩,11个乡镇(区)、2个国有农林场主产茶叶;2015年干茶总产量17710吨,茶叶农业总产值4.15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近8亿元;全县19.5万茶农,茶农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大湘西地区39份绿茶样本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绘制风味轮,并以主要滋味成分含量为基础建立滋味类型贝叶斯(Bayes)判别模型,旨在了解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情况,并为提升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优良,汤色以浅绿色居多;香气类型包括嫩香、嫩栗香、栗香和清香;滋味特征类型有鲜、爽、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湘西地区鲜爽型、醇浓型和其它型绿茶的判别函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用于对大湘西地区绿茶滋味类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李渊博 《福建茶叶》2022,(1):101-1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茶文化旅游是推动广大产茶地区"三产融合"的有效途径.文章总结了漳州市茶产业的发展基础与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茶文化旅游所存在的问题瓶颈,最后提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漳州市三茶统筹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霉”到“莓”:莓茶产业的生态价值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界罗塔坪乡的土家族将显齿蛇葡萄制成茶饮已有悠久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偶然“发现”使得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霉茶”的植物以“莓茶”之名走入公众视野,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缓慢发展。在产业扶贫的推动下,湘西北地区大量推广莓茶种植,在莓茶产业迅速扩张的同时,这种本土性知识发掘出的药材逐渐转为一般性知识指导下的商品。随着莓茶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潜在的生态风险也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0.
湘西是比较集中的土家族聚居地。这里山峦迭嶂 ,环境宜茶 ,是茶树原产地向东扩散的关键性过渡地带。茶叶作为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长期的演化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湘西茶叶自古有名。《桐君录》载 :“酉阳产茶。”说明在东汉时湘西就有产茶的记载。《荆州土地记》载 :“武陵七县通出茶 ,最好。”《永顺县志》载 :“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贡 ,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 (杜佑 )记载 :“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说明在南北朝时期湘西就产好茶 ,唐朝时期即有名茶入贡。《古丈坪厅志》载 :“湖南以茶富。……茶之利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黑茶对FXR及LXR核受体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照材料,研究黑茶对FXR核受体及LXR核受体的活性。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FXR核受体活性,同时,普洱茶还具有很好的LXR核受体活性;而沱茶乙酸乙酯洗脱组分具有增加FXR受体敏感性的作用。因此,黑茶具有调节胆固醇及糖代谢,有较好的抗代谢综合症活性。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与茶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光 《茶叶通讯》2010,37(4):34-36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历史最悠久、茶文化最深厚、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本文从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出发,阐明了茶文化与茶品牌的关系和茶文化在茶品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柯冬英  王建荣 《茶叶》2005,31(2):119-122
本从宋代斗茶的兴起与鼎盛、斗茶之茶、斗茶之器具、斗茶之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斗茶的消亡、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龙凤团茶的试制及斗茶茶艺的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斗茶。认为斗茶出现于晚唐而盛于宋代,北苑之名始于南唐北苑使,而非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论述了北苑茶的加工方法、层出不穷的茶品,介绍了斗茶的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分析了斗茶器具的特点、斗茶消亡的原因,总结了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通过龙风团茶的试制及系列试验,分析了影响斗茶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简析了中国茶叶生产消费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概述了我国在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茶树全基因组与代谢调控机制、茶树土壤与营养调控分子机理、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茶园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茶叶制造化学与品质化学机理、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与健康等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5.
“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铉周  梁月荣  邵淑宏  陆建良 《茶叶》2009,35(3):182-186
本文分析了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产业基础,认为杭州是我国茶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发祥地、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现代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中心、现代茶叶科学研究和茶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城市,同时在国际绿茶贸易中处于龙头地位。通过名茶、名泉、名具和名景的完善,茶文化历史遗存的进一步挖掘以及茶文化的社会和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建设“杭为茶都”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叶昌松 《茶叶》2013,39(2):67-69
惠明茶产业是景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传统的惠明茶为卷曲形细嫩绿茶。随着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多元化变化,在绿茶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红茶、乌龙茶、香茶等品种。通过对景宁惠明茶产品的研究,分析优势,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为茶类结构调整,提高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调研宁德福安、寿宁、福鼎、蕉城等县(市、区)2012年春茶生产情况,分析当前企业存在用工用地难、资金短缺、生产成本增加、农残监管难等问题,提出"狠抓茶叶质量,确保茶叶安全"、"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确保茶叶增产增收"、"推进茶叶集中加工区建设,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切实加大对茶企的帮扶力度"、"普及茶文化,打造茶叶品牌"等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东农村居民茶叶消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毓雄  汤跃跃 《茶叶科学》2010,30(6):482-488
通过对广东农村消费者偏爱的饮料、人均每天茶叶消费量、喜欢的茶类型、挑选茶叶注重的因素、茶叶的价格、饮茶原因、茶馆品茶动机、茶礼仪评价、茶艺表演印象、茶品性、品茶偏爱的因素、品茶环境、茶包装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广东农村民间茶消费有着根深蒂固的民间茶文化支撑。由此建议:企业在茶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时应密切关注民间茶文化现状及其变化,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调查、整理、挖掘民间茶文化如茶民风、民俗等,从而促进茶叶经济、民间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黑茶对PPARs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比材料,研究黑茶对PPARδ及PPARγ两种核受体模型的激活能力。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激活PPARγ及PPARδ核受体作用,且黑茶中的PPAR核受体激活作用组分用热水即可浸出。因此,黑茶在降脂减肥、调节糖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