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世界上被列为A类疾病,对绵羊危害极大。该病首先在非洲发现,现已扩散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各国在动物的进出口检疫中,都十分重视对该病的检疫。我们在对甘肃兰州野生动物繁育中心从美国进口的羚羊和新疆从苏联进口的绵羊中,采用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病毒分离方法,先后分离到蓝舌病病毒。  相似文献   

2.
动物蓝舌病是由库蠓传播,由蓝舌病毒(Bluetonguediseasevirus,BTV)引起,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它反刍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本文综述了蓝舌病的历史与分布、病原特性、监测及诊断技术、流行特征及其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发于反刍动物的虫媒传染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多种动物共患病之一。牛和山羊对部分血清型的蓝舌病病毒也易感。2006年以来欧洲地区不断暴发蓝舌病疫情,给当地畜牧业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介绍近年来欧洲蓝舌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欧盟采取的防控措施,总结了有关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对我国蓝舌病防控的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蓝舌病的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由昆虫库蠓传播.该病能严重引起绵羊发病死亡,水牛、黄牛、山羊易感性低于绵羊.我国自1979年首次在云南省发现动物蓝舌病以来,先后已在29个省区检出蓝舌病抗体.楚雄州山羊饲养量位居云南省第一位,因此,了解蓝舌病在本州反刍动物中的感染流行情况,对今后制定该病的防制措施意义十分重大,为此目的,笔者对楚雄、双柏、姚安、元谋4县(市)的牛、羊蓝舌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进口蓝舌病病毒(BTV)抗体阳性动物的感染状态,分析其带毒风险,对从国外进口的9批19714头动物,无菌采集全血分离血清,采用竞争ELISA方法检测BTV抗体。对BTV抗体检测阳性的动物,采集抗凝血,采用OIE推荐的套式RT-PCR和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测,同时将样品送往蓝舌病参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以确定动物的蓝舌病感染状态。结果 9批动物中检出28头BTV抗体阳性动物,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均表明这些BTV抗体阳性动物并不携带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病毒粒子。结合9个批次的进口动物并无明显临床表现,且进口动物来源地也无蓝舌病(BT)的疫情发生,据此根据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条款,判定这些抗体阳性动物为带毒阴性。本研究通过对BTV抗体阳性动物的带毒分析,并结合OIE确定BTV感染的要求,对BTV口岸隔离检疫流程提出建议,以指导动物检疫工作,阻止病原经口岸传入。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以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变化为特征,主要侵害绵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蓝舌病在养殖牛、羊、鹿等动物的时候,是应当值得注意的。1病原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蓝舌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绵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从对蓝舌病血清学调查中发现不少地区都存在蓝舌病阳性山羊、绵羊、牛.有些地区山羊的检出率达45%.为了弄清蓝舌病与山羊流产的关系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传染病,是由不同品种的库蠓和其它双翅目昆虫、虱、蝇等传播造成流行,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但主要感染绵羊,而牛和山羊等其它反  相似文献   

9.
蓝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舌病(Bluetongue,BT)又称绵羊卡他热,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非接触性虫媒病毒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本病于1876年首次发现于南非,此后疫区日益扩大,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存在血清阳性动物。我国于1979年首次于云南师宗发现该病并分离到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us,BTV)。目前,全国已有云南、新疆、甘肃、陕西、四川等29个省(市)区已检出羊BTV抗体,许多省份的牛群中亦发现BTV抗体阳性动物[1,2]。1 病原学BTV系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亚群…  相似文献   

10.
蓝舌病及其防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蓝舌病是由库蠓传播,由蓝舌病毒(Bluetongue disease virus,BTV)引起,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它反刍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本文综述了蓝舌病的历史与分布、病原特性、监测及诊断技术、流行特征及其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