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进行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孢子萌发及侵染环节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弯孢菌孢子在清水中或可直接萌发,或不能直接萌发。花粉粒及玉米叶面物质对弯孢菌的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已萌发孢子干燥超过1min即丧失侵染能力。弯孢菌在15-35℃都可对玉米形成侵染,以25℃为最适侵染温度。孢子侵入适宜温度范围窄于附着胞形成温度,又窄于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叶面结水时间需超过7h才能形成侵染。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16~28℃较适宜菌丝的生长,菌丝生长量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其中28℃最适合菌丝的生长。4~28℃时,病菌孢子的萌发率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最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8℃。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的孢子活力有明显影响,4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孢子活力明显下降,60℃以上时孢子失去活力。说明温度对牡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孢子活力均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炭疽菌属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形态等受孢子龄、叶汁种类和孢子悬液浓度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5 d菌龄的孢子以水配成3.4×105个·mL-1左右的孢子悬液,在25℃光照下培养12 h,附着胞的形态特征稳定,较适宜孢子萌发与附着孢形态的观察.对附着胞形态观察发现,11种炭疽菌产生的附着胞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胶孢炭疽菌的12个菌株中,除寄生于雷公藤的炭疽菌外,其余11个菌株的附着孢形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鸢尾轮纹病(Alternaria iridicola(Ell.et Ev.)Elliott)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真菌引起。其病原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适温为15~30℃,25℃最适,低于15℃或高于35℃时生长速度下降,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H值为5.0~7.0,最适pH值为6.0。病原菌孢子在5~35℃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24h萌发率可达100%,10℃萌发率增长较慢,5℃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光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pH值3.0~11.0范围内孢子均可正常萌发,最适pH值为6.0,而在过酸条件下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5.
研究温度、光照、pH值、湿度及紫外线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株菌落直径、孢子萌发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菌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具有相似的效应,其中27 ℃是最适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则抑制生长;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 ℃、10 min;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而全黑暗有利于菌落扩展;最适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为6~7;最适孢子萌发湿度为70 %,萌发率为92.1 %;该菌对紫外线(25 W、40 cm)较为敏感,当照射时间为2 min,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84.4 %,而照射10 min,孢子萌发率为0.  相似文献   

6.
对葱紫斑病菌孢子萌发侵染、潜育显症、杀菌剂筛选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适温下的清水中3 h的萌发率可达到87%,附着胞开始形成,6 h后附着胞的形成达到高峰。分生孢子的侵入率和附着胞的形成率呈高度正相关;23~30℃适宜孢子萌发,25℃为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萌发后干燥6 d后孢子死亡。氮、磷、钾肥均可显著降低葱紫斑病的侵染,且氮、钾肥对大葱抗侵染的效果好于磷肥。葱紫斑病的潜育期为3 d,其累积显症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为“倒J”型;百菌清对葱紫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新万生、大生和杀毒矾的效果次之,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酮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对葱紫斑病菌孢子萌发侵染、潜育显症、杀菌剂筛选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适温下的清水中3h的萌发率可达到87%,附着胞开始形成,6h后附着胞的形成达到高峰。分生孢子的侵入率和附着胞的形成率呈高度正相关;23—30℃适宜孢子萌发,25℃为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萌发后干燥6d后孢子死亡。氮、磷、钾肥均可显著降低葱紫斑病的侵染,且氮、钾肥对大葱抗侵染的效果好于磷肥。葱紫斑病的潜育期为3d,其累积显症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为“倒J”型;百菌清对葱紫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新万生、大生和杀毒矾的效果次之,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酮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马唐致病菌株Mds0404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影响马唐生防菌弯孢霉Mds0404菌株营养生长、孢子萌发及孢子形成的因子。结果表明,该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PD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在10~4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在20~32℃均可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5~28℃;pH为5时生长最快,pH为8时产孢量最大;在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与产孢均较好;加膜25cm紫光灯12h间隔光照产孢最丰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0℃,最适为25~40℃,失活温度为55℃。黑暗有利于孢子的萌发。16min近距离紫外光照射萌发率仍保持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9.
研究环境因子对菜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6.2~7.0;24 h光照有利于产孢,而24 h黑暗有利于菌落生长;紫外线(40 W,45 cm)照射2 min,培养96 h该菌株孢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6%,照射8 min孢子发芽率仅为7%.  相似文献   

10.
从曼陀罗黑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Alternaria daturicola],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凹玻片法,通过不同温度和光照处理条件对曼陀罗黑斑病的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温度为25℃~30℃;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控制陕西关中地区枣树生产中危害不断加重的枣缩果病.通过田间定点、定株调查,对陕西大荔县6处枣园枣缩果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水孔、气孔及果洼侵入枣果而发病.枣树皮、枣头、枣吊、枣枝条、枣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枣吊位置、挂果量、气候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品种及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缩果病发病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择园址、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淡水螯虾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的人工养殖热潮正在我国部分地区兴起,由于养殖者缺乏饲养克氏原螯虾的经验和技术,随着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性发生正在威胁着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由致病性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危害严重.本文对克氏原螯虾传染性疾病和防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养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梨锈病田间发病规律及发病影响因素,为梨锈病抗病性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翠冠×金星杂交梨苗为试材,采用田间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梨锈病发病规律及抗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梨杂交实生苗对梨锈病的抗性表现出广泛的分离,不同年份梨杂交实生苗锈病病情指数概率分布差别较大;田间发病条件下,病害分布呈多峰型,人工接种呈单峰型;同一年份不同时期杂交实生苗对梨锈病的抗病性不一致;梨锈病病情指数与桧柏和梨树间的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性逐年增强.[结论]梨树杂交苗单株对梨锈病抗性年份间有差异,同一年内不同时期也不一致;对锈病人工接种鉴定,应进行多次接种,才能筛选出综合抗性较强的单株;进行田间抗性鉴定时应考虑梨树与桧柏距离对病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生产中马铃薯植株出现黄化矮化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产量.为了摸清马铃薯黄矮病发生及危害情况,于2006~2007年对新疆天山以北乌鲁木齐、沙湾、奇台、玛纳斯、克拉玛依、奎屯、阿勒泰、伊犁和塔城等主要马铃薯种植区的马铃薯黄矮病进行了调查,典型症状为:植株极端矮化偶伴有顶端丛生,由新叶向老叶黄化,病薯块茎小而轻,出现龟裂,表面凹凸不平.其发病率为22;~80;,病情指数为0.19~27.56.对上述调查结果从种植地区海拔高度、马铃薯品种、栽培管理、栽培土壤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马铃薯黄矮病的发病情况和近3年马铃薯产量分析,初步了解马铃薯黄矮病的危害程度并做出病害损失估计.  相似文献   

15.
玉米病原微生物来源广泛,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卵菌纲等,常在叶片、雌雄穗和根茎等部位引起病症, 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玉米属异花授粉作物,地域分布广泛,遗传资源丰富,基因组多样性明显,蕴含着 大量质量和数量性状抗病位点。近年来,针对玉米主要病害开展了大量的抗病基因定位和发掘工作。到目 前为止,至少克隆了4个主效抗病基因,定位了大量的抗病基因/QTL位点,获得了一批抗病获选基因。在理论 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分子标记辅助的抗病基因/QTL的回交导入和聚合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改良效果。从 玉米真菌病害、病毒病、卵菌纲和细菌病害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玉米抗病遗传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地理植物病理学(Geophytopathology)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和分析,论述了地理植物病理学(Geophytopathology)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基础学科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本学科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对病害宏观发生趋势预测的迫切需求为地理植物病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动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地理植物病理学会成为一门既有一套理论体系又有实践价值的新学科。  相似文献   

17.
报导了安阳县某鸡场突然暴发传染病。短短4天内死亡700余只,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用法氏囊弱毒疫苗加适量奶粉进行饮水免疫,并对部分鸡注射高免卵黄抗体,连用3天,70%病鸡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2005~2009年对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下属3个品种试验圃的桑树杂交组合进行连续5年的花叶病田间发病规律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桑树杂交组合对花叶病的抗性有差异,其中以A2×9512、桂桑优62-B、C2×K1、A51×G3、A2×G30、A2×93133、A2×伦109、A2×94168、A2×9102等杂交组合的抗性较好;而同一杂交组合群体不同年份花叶病发病情况也有差异,随着树龄的增加,桑树杂交组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桑树杂交组合对花叶病的抗性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选育抗花叶病品种(或组合)、合理的人为干预能够有效地防治桑树花叶病。  相似文献   

19.
广东花生生产上于1965年首先发生锈病,之后迅速扩展蔓延,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在调查品种与发病关系中,发现花生抗锈力在类型间和品种间有显著差异。选育种植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1972年广东省花生育种协作会议把抗锈病育种定为花生育种目标。利用国内外花生品种资源鉴定筛选出抗原材料并通过各种育种途径,选育出高产抗锈病的花生品种投入生产,减轻锈病危害,提高花生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20.
外源水果储运期病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9-2005年来自广州口岸的2000多批次入境水果进行了检验和病害鉴定,共鉴定出37种病害,其中3种系检疫性有害生物所致,分别为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afructicola Poll)、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Griff. & Maubl.)和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同时列出了各类水果储运期常见的病害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