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主流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前提是,城市化的结果就是农民的“终结”,因而把城市化起点的农村给忽略或遮蔽了。学界在除蔽中取得“农村就地城市化”的研究成果。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一般村落,有着高度的发达经济,有着兼具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和谐文明。这里居民的收入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享受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享受相当于城市的现代化而又具有乡村特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剑宇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32-33,49
近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城市化总体水平偏低、地区不平衡、城市化存在制度性障碍以及受到多种要素的制约等。针对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本文在扩大就业原则、优化产业和节约资源原则以及经济利益导向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布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动态发展的阶段性与我国"三农"问题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Leo Vanden Berg的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和刘易斯等的经济发展理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市化阶段演进的必要条件。中国的二元社会制度不仅固化了农业的小农经济格局.阻碍着农业的现代化.而且使得我国的农民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不断向城市转移.并以“城市病”的形式存在.在农村长期积累,形成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实际上首先面临的是一个城市化战略的选择问题:究竟是继续在农村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接受“城市病”.即在迅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通过城市化将“三农”问题向城市转移,进而利用城市发展阶段的演进逐步消除“城市病”。  相似文献   

4.
韩国新村运动不仅是成功的乡村建设,也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典范。为了保证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分散城市工业、创造劳动密集型就业载体、进行“精神启蒙”、鼓励农户兼业等。韩国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三农”自身的问题,而必须置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考虑。只有注重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城市发展战略等协调搭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需要,才能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创造可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与我国乡村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与我国乡村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万振凡由于种种原因,1953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宏伟目标以后,在实践中推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即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仅仅依靠发展农村工业,使农民就地变为工人。这一...  相似文献   

6.
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乡村也不仅仅只是乡村,它代表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家庭组织及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文化积淀多源于此。乡村保存了国家民族之元气,为固守生命本真的关键节点,其远离枝节性的所谓发展与发达,成为数千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和人力资源种子库。乡村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繁荣贡献了税赋、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论文融入作者的切肤感触,着眼对于普通乡村历史作用的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7.
“智慧乡村”建设是推动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现实必要性,在浙江省先行示范的实践中作为具体实施路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的要求下,必然需要缩小城乡发展中的数字化差距,乡村的特殊性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说明不可能照搬“城市大脑”搞“乡村大脑”,而是将“智慧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大脑”,做到融合发展,全域一体,共同富裕。杭州市“城市大脑”的建设,尤其是其在场景应用上的案例运用,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的“智慧乡村”建设路径提供了先行示范。  相似文献   

8.
浅论城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三农”问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显露出来.尤其是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市与郊区的经济距离不断扩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郊区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城郊农业的边际效益递减,丧失了规模效益。再次,根据现代化经典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中心与边缘,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土地资源、能源缺乏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加剧,毁林、毁草现象泛滥。破坏了城市周边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对"农村城市化"的异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村城市化”作为一个似是而非的口号,不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容易引起人们片面理解农村发展规律,轻视农村工作,加重人才外流趋势,带来新的农村和城市问题,对农村发展道路的探讨,我们要以史为鉴,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与中国同属于金砖国家,历史背景与国情现状相似.印度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迟缓;转移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凝滞状态进行分析,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类型、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对中国新时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和城市的推拉力的作用下,中国农民工呈现"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农民工的这种"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是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特有的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这种"候鸟式"流动对中国农村经济带来一系列重要的、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作家通过感觉化叙事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 作为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生命存在的象征来书写,而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是其感觉化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不再持守乡土中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性或历时性的生存方式,而是困守在狭窄的都市化空间形式,作家们以此描写现代都市的瞬息万变、紊乱不堪的生活秩序,捕捉人物刹那的生存感受去发掘生命的存在性。这种创作取向与存在主义的“此时此地此我”的生存观相通,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正是存在焦虑和生存的荒谬——现代人普遍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共时态的生命感受中时间意识被虚化和消解。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体现出人感觉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标示出艺术存在与生命存在的同形同构,更传达出生命存在无所依持的不安定思绪。作家们所做的就是用“感觉”来把握那种不能为理性(现实主义反映论)所认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是农民工培训的主体,对农民工的培训应该就是为农民工着想,充分了解农民工的需求,从农民工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农民工最主要的需求及他们所渴望的培训方式,是进行农民工培训的关键。调查抽样选取较大数量的农民工,对农民工的文化技能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对城市农民工的培训现状和培训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探寻对农民工有效的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己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木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方略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2个方面。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空间载体和依托,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需要: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现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抓住联动的龙头企业,促进城镇的产业升级;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强化农民教育,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适合中国国情、凸显中国农情、彰显中国智慧的鲜明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厚根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道路将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的研究,结合英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问题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及其土地制度的缺陷,并借鉴田园城市关于土地制度论述的精髓,认真思考了中国土地制度、城乡矛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趋势,提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公平机制、科学制定规划、促进土地经营流转,从而促进城乡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统一的"以工补农"模式和政策在全国各个地区也不一定都适用。运用钱纳里和赛尔昆等设计的标准模型,分析了2005年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仍有皖、豫、湘、桂、琼、黔、滇、藏、甘九省区与全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总体判断不符;而京、津、沪、苏、浙五省市则明显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已基本进入大规模反哺期。需要针对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分类研究其工农关系和"以工补农"政策措施。因此,判断中国区域工业化进程发展阶段,研究"以工补农"政策的地区适用性和对策,将为中国"以工补农"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统筹,是城乡区域的统筹,亦是工农产业的协调,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对工业和农业的财政扶持及金融扶持力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文化体育事业及投资所有制结构,也包括农业的行业特性及农村的区域属性等因素。运用吉林省1978—2009年统计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对影响"三化"的因素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投资中的城乡比例和银行贷款中的工农比例对"三化"统筹发展有显著的负影响,据此提出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注重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生态环境规划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的弊端,已成为限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本文通过解构当前乡村环境规划过程中系统统筹所需兼顾的各环节要素,明确当前政策制度的发展导向及目标,深刻理解乡村环境规划的基本内涵,提出包括农业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乡村环境规划理论体系,针对绿色发展背景下乡村环境规划目标,分析发现当前实践中存在乡村环境规划衔接不够、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不足以及对新发展理念认识不充分等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管理途径,为更好地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