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SY基因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个大豆品种的体细胞胚为受体,以PSY为目的基因,应用基因枪法对大豆进行了遗传转化,经大豆体细胞胚的继代筛选培养、萌发培养、芽诱导培养、生根培养和潮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和PCR-Routhern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PSY基因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大豆体细胞胚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全长基因P1导入大豆基因组中.获得了抗性植株。经GUS染色、PCR及PCR-southern杂交等分子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为利用大豆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口蹄疫新型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豆体细胞可以诱导发生在形态和结构上类似胚结构的胚状体。利用大豆体细胞胚发生系统进行大豆遗传转化,具有转化频率高、同步性好、转基因植株嵌合体少等诸多优点。对经根癌农杆菌侵染后,在含卡那霉素筛选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豆未成熟子叶胚性细胞的发生、分化及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体细胞胚以非芽体方式发生。胚性细胞可以从外植体表层或表层下1-2层细胞开始发生。随着胚性细胞的分裂,周围细胞开始退化解体,并形成具有类似胚柄结构的胚状体。之后,呈球形的胚状体突出于表皮之外,并依次发育成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以期为利用大豆未成熟子叶诱导体细胞胚发生系统高效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栽培大豆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组织学进行研究,了解在农杆菌和卡那霉素存在的条件下,大豆未成熟子叶胚性细胞的发生、分化、发育过程和胚胎发生规律,为大豆未成熟子叶诱导体细胞胚发生高效转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球形期的大豆体细胞胚为转基因受体,以抗性体细胞胚筛选率为转化率指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对转化的最佳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体细胞胚预培养2 d,菌液浓度OD600=0.5~0.7,S浓度为50~100 μmol/L,侵染时间10 min,共培养时间2~3 d有利于提高转化率;对不同筛选代数观察结果表明,转化率在3个月以前较低,而在3个月以后则基本稳定在8%.  相似文献   

6.
大豆体细胞胚的成熟处理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体细胞胚高频发生的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 (东农 7819)的未成熟子叶 ,在含高浓度的生长素 MSB培养基上诱导体细胞胚的产生。体细胞胚分别置于 M3、M10、MC三种成熟培养基上或单纯置于灭菌过的培养皿进行干化处理。成熟处理为大豆体细胞胚萌发所必需。单纯干化处理不利于体细胞胚存活 ,而在高渗成熟培养基 MC或 M10成熟处理过的体细胞胚在 MSG(1/2 MSB+ GA)萌发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明显高于 M3。成熟处理后 ,形态正常体细胞胚的萌发率达90 % ,明显高于形态不正常胚 4 %的萌发率。对成熟处理过的体细胞胚的组织学研究表明 ,形态学上苗端未分化是形态不正常胚不能形成完整植株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的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体细胞胚发生早期5个阶段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为植物胚胎发育相关蛋白基因分离和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相关机制等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建立的龙眼体细胞胚发生再生系统,经同步化培养获得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5个阶段胚性培养物,并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的蛋白质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5个阶段的蛋白质2D表达谱可检测到1 203-1 798个蛋白点,其在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各阶段大部分具有阶段差异表达特性,有小部分是阶段特异表达,根据其蛋白数目、表达丰度、分子量和等电点等变化,确定了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的ECII到CpECGE阶段是体细胞胚发生早期的关键性阶段。成功鉴定45个差异蛋白,成功率为37%,其中以能量、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和氧化胁迫反应相关蛋白占多数,分别为22%和27%;通过其功能分析可以推断出,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能量和糖代谢是体细胞胚发生的基础,而氧化胁迫反应是体细胞胚发生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参与细胞骨架的稳定、氮代谢、信号转导、基因调控、蛋白质的翻译加工修饰和定位等功能的蛋白,构成一个庞大的龙眼体细胞胚发生蛋白质调控网络系统,保证体细胞胚的正常发育。【结论】对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过程的蛋白质表达变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蛋白质表达数量呈先减低后升高再减低的趋势,龙眼体细胞胚发生早期能量和糖代谢旺盛,氧化胁迫反应相关蛋白对体细胞胚早期的发生和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铁皮石斛离体根尖经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铁皮石斛离体根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离体根尖经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胚及直接产生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的细胞学过程,认为铁皮石斛类原球茎是单细胞起源的真正体细胞胚.  相似文献   

9.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大豆(GlycinesojasiebetZucc)三个品系、半野生大豆(Glycinegracilisskv)1个品系、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il)4个品系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探讨了大豆体细胞组织再生植株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器官分化和体细胞胚两种不同方式再生完整大豆植株。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作物及其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应用,Bt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Bt基因的分类、基因的克隆及应用,以及转Bt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Bt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进入非转基因作物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中,造成基因污染,害虫在多代食用转Bt基因植物后可以产生抗性,而且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也有一定的影响,转Bt基因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向土壤中释放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另外已经发现大豆(EPSPS)中的转基因有向人类肠道微生物转移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对Bt基因的利用进展及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希望能为正确认识和研究利用转Bt基因作物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用从德国引进的抗线虫基因Hs1pro-1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豆,以获得抗线虫转基因植株.提取克隆载体p1832,用Nco 酶切、Klenow补平和Sac 酶切,回收基因片段;提取表达载体pBI121,用Sma 和Sac 酶切,回收大片段;目的片段用T4DNA连接酶连接并转化E.coli,鉴定重组质粒;用基因枪轰击转化大豆品种早熟1号,获得18株再生苗,其中3株经PCR检测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Hs1pro-1基因已整合到其中2株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抗性的抗虫基因Cry1C转入大豆中,获得对田间鳞翅目害虫具有抗性的大豆材料.[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基因CrylC转入大豆品种Williams82中,并通过Bar试纸条及PCR方法对所获得的转化苗进行鉴定.[结果]获得28株阳性大豆转化植株.[结论]初步认定CryIC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fad2-1基因导入大豆子叶节,研究了农杆菌菌液浓度、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恢复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和pH值对大豆子叶节形成丛生芽的影响,建立了有效的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大豆再生植株。PCR、PCR-South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反义fad2-1基因成功转入并整合于大豆基因组。GC检测结果表明,转反义fad2-1基因大豆种子油酸含量比非转基因大豆种子的油酸含量提高了14.44%,而亚油酸含量降低了20.27%。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为培育大豆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以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0构建的受疫霉菌诱导后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的基础上,选取文库中一条与其它植物的DR1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且上调表达的EST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绥农10中克隆该基因,并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上,以感病品种东农50的子叶节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大豆遗传转化。【结果】该基因全长805 bp,开放读码框为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在此命名为SDR1。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PCR鉴定阳性植株5株,Real-time PCR检测T1转基因植株较非转基因植株SDR1表达量提高20倍以上的有3株,经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出现杂交信号的有3株。经离体叶片接种大豆疫霉菌,转基因大豆的抗性较非转基因大豆明显提高。【结论】成功克隆了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SDR1,并通过对过量表达的大豆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初步确定了SDR1的抗病功能。  相似文献   

15.
转pti5-vp16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携带pti5 vp16基因的pJZ170质粒附着微弹用基因枪轰入辽春 10号、铁春 1号和丰强 3号小麦幼胚 ,2d后检测瞬时表达 ,GUS染色 ,幼胚表面有明显的蓝点 ,单个幼胚蓝点数多达 85个 ;对经ppt2次筛选后的转基因小麦植株进行PCR检测 ,检出 6株阳性植株 ;对部分PCR检测呈阳性的植株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转基因植株均产生杂交信号。对PCR呈阳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接种小麦白粉病菌 ,接种 7d后 ,病害表型多数为抗病 ;接种 14d后 ,病害表型为抗病、中抗及中感 ,病害严重度明显轻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Anliucheng (Citrus sinensis Osbeck), a very seedy and widely spread acidless sweet orange cultivar in south of China, was transformed by the strai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 carrying pTA29-barnase gene, which will induce pollen sterility in transgenic plants. The embryogenic calli of Anliucheng were co-cultivated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or 3 days, and then transferred to selective medium containing 50 mg L-1 basta (a kind of herbicide) for 5 weeks. The resistant calli were recovered and regenerated 118 embryoids. A total of 13 entire plants were obtained after micro-grafted on trifoliate orange. These regenerated plants were verifi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confirmed by PCR-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刘爱荣  陈双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47-7048
以黄瓜品种"中农15"子叶外植体为试料,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为报告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构建的激活表达标签pDsBar导入黄瓜,获得转基因黄瓜群体,对转化群体进行GFP基因活性及分子检测。结果表明,GFP已经整合到黄瓜基因组中;以Bar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阳性率为72.3%;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26.0%为1个插入位点,51.0%为2个插入位点,T-DNA在基因组中的平均拷贝数为2.2个。  相似文献   

18.
利用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以携带Npt II筛选标记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LBA4404/pRok2(农杆菌/质粒)对山农995604小麦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三株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基因小麦。通过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了外源基因已整合到了三株转基因小麦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9.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大豆生产上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损失。大豆抗性品种选育是其防治措施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文章拟利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通过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CAMBIA3301/Rhg1,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方法转化大豆东农50。PCR检测草丁膦抗性植株,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了大豆基因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丰度。在胞囊线虫的侵蚀下,转基因植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而丙二醛含量低于野生型植株。研究证实了Rhg1为大豆胞囊线虫的主抗基因,同时为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子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