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江淮地区不同稻型及生育期害虫-天敌群落的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分析、群落组成相似性分析和群落特征相似性分析3种方法,研究了安徽江淮地区早稻、中稻、晚稻3种稻型及分蘖、孕穗、乳熟3个生育期害虫-天敌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群落种组成相似性平均水平的排序为同一稻型相邻生育期>同一稻型不同生育期>不同稻型相同生育期.早稻乳熟期与中稻乳熟期的群落组成最相似,其次为早稻孕穗期与晚稻孕穗期及乳熟期.早稻乳熟期与中稻乳熟期的群落特征也最相似,其次为早稻分蘖期与晚稻孕穗期.还对群落相似性的研究方法及安徽江淮地区的稻作制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田间调查了不同生境条件茶园对茶蚜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茶园茶蚜分布在中层部位较多,数量大小依次为中层>上层>下层,但总个体数在3类茶园中相对较少;脱叶楹茶园茶蚜分布在上层部位较多,数量大小依次为上层>中层>下层,但总个体数在3类茶园中相对较多。3类茶园中茶蚜在不同季节间发生动态有显著差异;小乔木茶园和相思树茶园的茶蚜数量在春茶与夏茶期间发生较多,分别占56.05%、36.05%和31.46%、46.10%;托叶楹茶园的茶蚜数量在夏茶与秋茶期间发生较多,分别占41.17%和37.89%。由此可知生境条件改变对茶园茶蚜种群数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采摘期崂山绿茶主要品质化学因子构成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崂山茶区不同采摘期茶叶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分析不同采摘期茶叶品质构成因子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养分水平下,崂山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因不同的采摘期而存在极显著差异,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茶多酚含量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咖啡碱含量在三类茶园中差异均显著,夏茶含量略低于春秋两季;氨基酸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春茶含量明显高于夏秋茶,秋茶略高于夏茶;酚氨比变化极显著,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品质最好。为茶园土壤养分及生态环境调控与崂山绿茶分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间作模式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樟-茶、野花椒-茶、沉香-茶3种间作模式下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在春茶、秋茶2个生育期的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园中间作香樟、野花椒、沉香对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影响不一致。香樟间作茶园茶轮斑病和茶赤星病的发病率较对照茶园低,但有增加茶小绿叶蝉的趋势;野花椒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发病率、茶小绿叶蝉虫害均较对照茶园低;沉香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的数量较对照茶园减少,茶轮斑病和茶煤病发病率也较对照茶园降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4种不同类型茶园中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害虫种群和个体数以纯茶园居多,天敌种群和个体数以林窗式生态茶园居多;昆虫群落多样性为梨茶间作>林窗式茶园>杉茶间作>纯茶园.  相似文献   

6.
<正>合理采摘就是根据茶树的特有生长发育特性,正确解决好茶树采叶与留养的关系。通过合理采摘,提高茶园产量,改进茶叶品质,延长茶树经济年龄。一、适时开采为保证鲜叶嫩度,避免茶叶采摘高峰期过于集中,湖南省成龄茶园开采期一般在清明、谷雨期间,有10%左右的茶芽新梢萌发即可开采。茶树春季开采后,春茶每隔3~4天采摘1次,夏、秋茶每隔5~7天采摘1次。春茶及夏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勐海县茶叶种植区为研究基地,于2007~2009年分别对樟-茶间作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3种不同类型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勐海茶区共发现节肢动物有17目61科121种,包括有害节肢动物12目41科71种,天敌类群9目20科50种;樟-茶间作茶园与芒果-茶间作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高于纯茶园。这表明复合种植能显著提高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其结构更合理。  相似文献   

8.
2014年5~10月间,对陕西省延川县北村和庄头村4种不同管理水平下的枣园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并分析了枣园昆虫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种类型枣园中共有昆虫85种,分别隶属于10个目,54科;不同枣园的物种数量、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及丰富度的指数具有一定的差异,平地单作未除杂草的枣园和阳面坡地单作未除杂草的枣园昆虫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于阴面坡地。研究结果为枣树害虫综合治理及生态调控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叶面追肥对机采茶园夏秋季茶叶生长、机采效果和品质影响情况,为茶园夏秋季机采提供配套技术方法。【方法】对台茶12号茶园夏茶和秋茶进行机采前追肥处理,通过喷施3种新型叶面有机肥,调查分析各处理茶树新梢生长状态、机采产量、机采效果及品质变化情况。【结果】在春茶季后采取叶面追肥,可以使茶树新梢密度提高44.3%~76.4%,优化芽叶机械组成以利于机采操作,机采产量提高75.7%~54.0%,其中以高氮有机肥增产效果最好,高钾有机肥对改善茶青生化成分含量组成和制绿茶品质效果较好。秋茶采取叶面追肥,可以使机采产量提高14.4%~26.0%,但对茶青机采指标影响不明显。【结论】在有条件的茶园,可以在春茶手采结束后进行夏茶机采前叶面追肥,从而提升夏茶机采产量和效果,同时提升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0.
凤凰茶汤F~-·Cl~-·NO_2~-·NO_3~-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衷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10-1911
[目的]同时测定凤凰茶汤中F-、Cl-、NO2-、NO3-的含量。[方法]利用WIC!Ⅱ型离子色谱仪,测定凤凰白叶单丛(分春茶、暑茶、秋茶)及凤凰玉兰香(雪片)4种不同季节收获的凤凰茶汤中F-、Cl-、NO2-、NO3-的含量。[结果]各离子的色谱图、检出限和线性方程表明离子色谱法可以同时测定茶汤中F-、Cl-、NO2-、NO3-的含量。凤凰茶汤中F-含量较高,不同季节茶的F-含量是春茶<雪片<暑茶<秋茶,且浸泡时间越长,F-含量越高。茶汤中Cl-含量是适宜的。不同季节茶的NO2-含量是春茶<雪片<秋茶<暑茶,NO3-含量是暑茶、秋茶含量较低,春茶、雪片含量偏高。浸泡时间越长,茶汤中NO2-、NO3-的含量越高。[结论]不同季节的凤凰茶中各种阴离子的含量不同造成茶品质不同。  相似文献   

11.
对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和常规管理茶园中的病虫害开展了普查和系统调查,并对3种茶园中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综合防治。结果表明,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和常规管理茶园中病虫害组成和分布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和常规管理茶园中,昆虫分布趋势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昆虫数量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天敌所占数量百分比为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常规管理茶园。在云南茶区可用黄色粘虫纸诱杀假眼小绿叶蝉、茶蚜和其他叶蝉;针对不同茶园主要病虫害,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了爱禾0.3%印楝素、云菊、绿颖、武夷菌素和硫悬浮剂等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2.
利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有害生物控制是生态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比较生态控制茶园和常规化学防治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论述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其在害虫控制中的作用。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均优于常规茶园,有利于害虫控制。多样性的茶园环境、能量和物质流动及物种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是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基础。探讨节肢动物群落形成机制及多样性影响害虫的生态学机理,有助于深入理解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形成的生态过程,为创造多样性的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对茶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从而了解茶园实行机采后茶青原料和品质的变化,为在贵州茶园推广机械化采摘奠定基础。[方法]在福鼎茶园设置3种施肥水平,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采摘方式,分析测定各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下茶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优质芽叶的百分比上升,3倍施肥比对照的优质芽叶数量百分比提高了55.45%;在同一施肥水平下,机采比手采后优质芽叶的百分比提高。[结论]在贵州福鼎茶园,夏秋季使用机械采摘,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而且充分利用了茶青原料,能提高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14.
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南地区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茶树内生真菌种类丰富,有7科15属18种,这些真菌由子囊菌与半知菌构成,未发现担子菌与接合菌种类。在这些真菌中,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 sp.1,Phomopsis sp.,Macrophoma sp.1等4种真菌分布普遍,且分离率高,为茶树优势内生真菌。研究还表明,不同茶园茶树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不同,这与茶园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茶树器官,其内生真菌的种类也不同,叶片内生真菌种类最多,未发现种子有内生真菌存在;茶树同一器官不同组织的内生真菌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对云南省景洪市茶园茶叶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Pb、Cr、Hg和Cd的含量进行研究,并结合茶园茶叶和土壤的卫生质量标准,采用污染指数法对茶叶和土壤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景洪市茶园茶叶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较低,其中茶叶重金属含量低于无公害茶叶重金属最低限值,土壤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2级标准。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6,茶叶质量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土壤中除As的综合污染指数为1.11,其余4种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0。土壤处于安全等级或警戒线等级,为清洁水平或尚清洁水平。建议今后在进行无公害茶园的布局和建设时,应对基地适当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地带,由于环境复杂,茶园翻耕作业一直是茶园生产机械化中的重难点问题。结合丘陵山区茶园机械化生产情况,分析茶园中耕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年来丘陵山区茶园中耕机械化的研究新动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间作麦冬对春季茶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茶园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间的互作机制,为茶园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地梯田茶园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分析茶树单作、茶树—麦冬间作及茶园空地土壤(CK)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丰富度差异。【结果】相对于单作,间作麦冬能显著提高茶园土壤含水量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P<0.05,下同),以及脲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pH无明显变化。相对于单作和CK,间作麦冬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明显影响,但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与土壤速效营养、有机质和土壤相关酶呈显著正相关;芽单胞菌门与速效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湾菌门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LEfSe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中的根瘤菌目(Rhizobiales)、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罗丹诺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褚氏杆菌属(Chujaibacter)、伯克氏菌科未分类菌属(unidentified_Burkholderiaceae),以及放线菌门中的放线菌门未分类菌纲(unidentified_ Actinobacteria)为间作茶园土壤样本的标志性微生物,且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和单作处理。【结论】茶园间作麦冬可诱导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能富集更多参与土壤营养循环和拮抗病原菌的有益细菌,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和茶树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荒地植茶后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及科学评价其生态效益,以四川省名山县生态茶园为例,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并以相邻人工林地为对照,研究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获取土壤动物11 720只,隶属于5门15纲32目36类;蜱螨目、线虫纲和弹尾目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共有的优势类群;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密度-类群指数和群落复杂性指数均小于人工林,而群落个体数和优势度大于人工林;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波动大于人工林;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及均匀性在土层中分布均呈现一定的表聚性;茶园土壤动物群落仅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差异,而人工林群落的类群数、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茶园土壤有机质、自然含水量、速效氮和全氮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和速效磷与群落特征无显著偏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地下火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浅层地下火为主.浅层地下火蔓延速度较快,而且可燃物较薄,很容易复燃引起地表火甚至是树冠火.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5种地类条件(有坡山地、农用地、无坡山地、水湿地、塔头湿地)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