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种,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回顾了滇牡丹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综述了滇牡丹在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滇牡丹的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及基因序列测定等研究成果,认为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等结果支持将滇牡丹复合群归并为滇牡丹一个种的分类处理,基因序列分析只涉及滇牡丹的2个居群,认为二者亲缘关系很近。表1参42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其形态、数目和结构是物种的遗传特性的重要表现。通过对家畜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分析,对于探讨家畜的遗传、变异、进化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自从Basrur等1964年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短期培养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牛的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标本以来,对于牛的染色体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导。我国陈宜峰等也于1978年首次报导了云南野牛的染色体核型。近年来,由于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组中名号染色体,鉴别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变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对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把细胞遗传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国内,对家畜染色体的研究已有一些报导。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野生种与栽培种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遗传亲缘关系及进化程度,以野生种和栽培种金银花的茎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两者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金银花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18条,相对长度组成为2n=18=6L+6M2+4M1+2S,核型公式为K(2n...  相似文献   

4.
牡丹矮化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 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4个牡丹野生种和26个矮化及高大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 共获得1 133条可统计的条带, 其中 948 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4%, 揭示了牡丹组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聚类结果表明: 在受试的4个牡丹野生种中,与栽培牡丹亲缘关系从近到远依次为: 杨山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 矮牡丹和卵叶牡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牡丹品种间的聚类结果表明, 部分矮化品种、高大品种分别相聚,而一些矮化与高大品种也相聚.不同相似系数的遗传聚类划分与株高间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关系, 但在其他性状相差不大时, 株高相近的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相似文献   

5.
谷子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谷子形态水平、染色体水平、生化水平及DNA水平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表明,谷子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栽培,适应性结果导致了形态学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较大变异;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分析显示不同谷子品种在核型组成、核型分类方面存在分化;生化水平上,谷子的品质含量表现了丰富的多样性,蛋白质标记的指纹图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子水平上,谷子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是研究谷子遗传差异最有效方法。本文也对谷子育种如何有效利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信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部分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牡丹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牡丹种质资源、培育观赏价值高的牡丹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30份牡丹栽培品种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共获得1 123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965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6%。揭示了牡丹栽培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组引物在30个品种中检测到数目不等的品种特异带型,这些品种的特异带型对供试牡丹品种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结论】8对引物能将30个牡丹品种完全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地相同的牡丹种质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了杨山牡丹的核型及银染间期细胞核仁数目.结果表明,银染核仁数最多为6个;核型简式为2n=2x=10=6m(3SAT) 2sm(lSAT) 2st(2SAT),其中第1和第4对染色体短臂上具1个随体,第2和第5对染色体短臂上具1对随体.此外,对国产芍药属二倍体种的随体数目及其杂合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染色体核型信息是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基础。亚组间远缘杂交育种是现代牡丹育种的重要方向。牡丹组植物染色体形态相似度高,远缘杂种的核型分析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预处理是影响染色体制片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法,提高染色体制片质量和效率,对获得牡丹远缘杂种准确的核型数据、研究牡丹远缘杂交育种的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以‘正午’牡丹幼嫩花蕾中的雌蕊为材料,量化分析了4 ℃条件下不同预处理液和预处理时间对染色体收缩程度和分散程度的影响,统计了不同预处理效果下核型数据的差异。   结果   用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或对二氯苯-α-溴萘混合液进行预处理,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4 ℃下用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预处理36 ~ 72 h,或对二氯苯-α-溴萘混合液预处理24 ~ 48 h,可稳定获得大量收缩适度、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制片。利用大量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获得了‘正午’牡丹更多的核型信息:其核型公式为2n = 2x = 10 = 8m(2SAT) + 2st(2SAT),随体位于第4、8、9、10号染色体短臂上,其中9、10号染色体上的随体比4、8号染色体上的随体更容易观察到。   结论   通过改进预处理效果能有效提高‘正午’牡丹染色体制片质量和效率,获得更加丰富、准确的核型信息。本研究采用的量化方法能从染色体收缩程度和分散程度两个方面有效评价染色体制片质量,筛选出的预处理方法稳定、高效,为远缘杂种牡丹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进一步遗传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牡丹传统品种的系统进化及花型与染色体变异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制片法对7类花型的21个中原牡丹传统品种材料进行了核型分析,并通过核型似近系数对供试材料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除‘首案红’的染色体为三倍体(2n=15)之外,其他20个品种的染色体均为二倍体(2n=10);‘茄蓝丹砂’的核型类型为2B,其余均为较对称的2A类型;花型间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差异不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皇冠型、楼子台阁型、菊花型、千层台阁型、蔷薇型、荷花型,从而证明‘赤龙焕彩’较原始,而‘首案红’和‘茄蓝丹砂’较进化.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皇冠型的‘豆绿’与‘姚黄’及‘蓝田玉’与‘赵粉’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背景相似;而同属皇冠型‘白玉’与‘魏紫’似近系数最小(0.8808),进化距离最大(0.159 5),亲缘关系最远.核型分类结果部分支持目前牡丹依据花型进行分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澳洲鳗鲡的核型及银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1980)的方法(银染),以肾细胞作为材料,对澳洲鳗鲡 (Anguilla australis)的核型及银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澳洲鳗鲡2n=38,核型公式为2n=16m 4sm 18t,NF =58,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表明,澳洲鳗鲡的sm2其中一条染色体短臂末端出现银染位点。  相似文献   

11.
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牡丹、芍药中存在大量台阁品种的现象,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演化的规律,确定了各花型在演化过程中的地位,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的新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应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基于分子标记的牡丹(Paeonia Sect.Moutan)、芍药(Paeonia Sect.Paeonia)种质亲缘关系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以便为阐明牡丹、芍药种质的分类、起源及进化,牡丹、芍药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牡丹、芍药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牡丹、芍药的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 ,概括了从传统繁殖方式到现代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以及在引种和杂交育种方面的研究情况 .针对我国牡丹、芍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原牡丹品种园的基础上,采取集中保存方式,重新规划圃地,划出28.67 hm^2土地营建基因库,其中8.67 hm^2为品种区(主要为中原牡丹),包括品种展览区、品种繁殖区和新品种种植区;3.33 hm^2为野生牡丹区(含紫斑牡丹);16.67 hm^2作为实生苗繁殖区,将每年采收的种子播种,从中选育新品种、作为砧木或药用等。重新鉴定原有品种,并拍照,登记造册,将收集的牡丹品种按色系进行分类定植,每个品种定植10--15株,对收集交流及繁育的新品种也按每个品种5--15株定植,以便于管理、观察、记载、对比及鉴定。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果树上常用的DNA分子标记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果树的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研究中的种质资源的保存、品种鉴定、亲缘关系的演化及分类、遗传多样性分析、系谱分析、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的定位、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关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芍药科牡丹的引种栽培、遗传育种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提供全面的资料。[方法]光镜下观察分属于芍药科3个种的7个牡丹品种的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异型花粉与各品种结实率的关系。[结果]7个品种普遍存在二型性花粉的现象,在花粉群体中有一小部分花粉普遍表现为体积小,细胞质稀薄,发育迟缓,且大部分将停滞发育,但仍有极少数在体内沿着孢子体途径发育到3核水平。小孢子四分体的排列方式除正常的正四面体形,所有品种中均存在少数排列为左右对称的四分体和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不同步的现象。异常花粉的发生率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及品种间分化,而各品种能育花粉的数量与种子结实率并不完全成正比。[结论]减数分裂不同步及异常是导致异常花粉形成的主要原因,异型花粉是导致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RFLP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FLP作为一种主要的分子标记手段,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较传统的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有明显的优点,现已广泛运用于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外源染色体鉴定、遗传多态性分析、进化和分类研究、细胞质遗传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与肉质花盘亚组间的远缘杂交是现代牡丹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亚组间杂种普遍高度不育,很难继续用于杂交育种。‘正午’牡丹是一个观赏性好、适应性强的亚组间杂交品种,虽然其通常高度不育,但仍被用作亲本培育出一些优异的杂交后代,表现出一定的育性。研究其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可为揭示其极低育性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信息。方法本研究以‘正午’幼嫩花蕾中的雌蕊为材料,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以花药为材料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结果‘正午’牡丹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 = 2x = 10 = 7m + 1sm + 2st(1SAT)。其花粉母细胞可通过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及小孢子,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约有70%的花粉母细胞发生染色体行为异常,包括单价体及多价体、染色体桥、断片、落后染色体、不等分裂等,其中染色体桥出现频率最高;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异常率同样高达70%,常见的异常类型包括纺锤体定位异常、不同步分裂、染色体桥、断片、落后染色体等,最后形成二分体、三分体、微核或特小的额外小孢子。结论‘正午’减数分裂存在大量异常可能与其高度杂合的核型有关。普遍存在的单价体及多价体引起的不等分裂和染色体桥及断片造成的染色体片段缺失等染色体行为异常可能是导致‘正午’牡丹高度不育的重要原因。同时,仍有一小部分花粉母细胞能够顺利完成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其中一部分通过二分体或三分体形成未减数小孢子,表明其具有用于培育多倍体牡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C─分带方法,测定了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No.13和No.16染色体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以图揭示家猪染色体C─带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在No.16染色体上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此可以作为区分两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