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解河北省小麦产量变化的规律,明确今后育种工作的目标和前景,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依据1976-2005年河北省审定的玉米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建立预测模型为:X((k1)+1)=324818.583945 e^0.018524-318652.083945。并在生产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据此模型对河北省小麦生产进行规划性预测,为生产的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信息。明确小麦育种要重视资源高效利用,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从产量、抗性、适应性等综合性来看,品种间差异不是很大。沧198是由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院棉花育种室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2006年11月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棉花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九五”以来,河北省育成棉花品种29个,在产量潜力、纤维品质、抗病虫性、早熟性上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的应用成功,使抗棉铃虫育种有很大突破,率先育成了国内第1个通过审定的抗虫棉杂交种杂66F_1。随着国外优质原棉和高技术品种的竞争加剧以及河北省主产棉区病害日趋严重和水资源日益紧张,今后棉花育种目标应加强棉纤维品质育种,选育耐旱节水、兼抗多种病虫害、产量潜力大的品种和杂交种。提出了育种目标和棉花遗传改良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棉花育种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50年来河北省先后开展抗枯萎病、抗黄萎病、优质中长绒棉、低酚、杂交种、适合短季栽培和转基因抗棉铃虫等类型的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了冀棉1号、冀棉7号、冀棉8号、冀棉10号、冀棉11号、冀棉18号、冀棉19号、冀棉22号、冀棉25号、石远321、冀668和SGK321等有影响的棉花品种,在远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及转基因后代选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品种更新,为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今后应在保持适纺中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优势的同时,加强适纺高支纱和中低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品种必须抗(耐)枯、黄萎病,抗棉铃虫,霜前花率高,增强稳产性和适应性,并重视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评价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审定的棉花品种。[方法]分析棉花新品种的产量水平、纤维品质和抗性水平,结合安徽省的中长期棉花生产发展规划和国家棉花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找出安徽省棉花育种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提高安徽省棉花育种水平的对策。[结果]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共审定棉花品种54个,常规品种6个,杂交品种48个,安徽省自育审定的品种39个,外省在安徽省参试并审定的品种有15个。其中,由安徽省企业育成的品种占80%以上,种子企业成为棉花育种的主体。安徽省育成的棉花品种产量水平较高,优质棉育种取得进展,但在抗性上和铃重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该壮大充实棉花育种队伍;整合棉花科技资源,提升安徽省棉花科技水平;加大棉花科技投入力度;调整育种目标,提高育种水平,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强棉花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结论]该研究可以为今后安徽省棉花育种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针对棉花生产中棉铃虫连年暴发为害,以及枯萎病和黄萎病常年大发生的严重问题,河北省各育种单位选用具有海岛棉、陆地棉和野生棉丰富遗传基础的抗病、高产棉花品种冀棉25为母本,以转基因抗虫棉为父本杂交,进行抗虫性的转育与品种改良,通过连续多年定向选择培育出抗虫棉新品种16个,其中纤维品质Ⅰ型品种1个、Ⅱ型品种3个。对这些育成品种的产量性状、抗病性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分类汇总,分析了冀棉25的育种利用效果,并得到一些启示:亲本遗传基础丰富,选育优良品种多;逐步改良实现性状突破,结合同步选择实现主要性状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近期棉花育种进展状况、多年来育种体会,并对未来棉花新品种选育提出了发展思路。确定现阶段棉花育种方向以抗逆适应性为基础,以综合性状优良为根本,逐步提高产量,重点突破和提高纤维品质性状,选择多类型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辽宁棉花育种60多年的发展历程.该省现已培育了一大批特早熟棉花亲本材料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先后选育近60个短季棉品种,推广到特早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棉花育种和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针对辽宁省棉花育种实际情况及地域特点,探讨了辽宁棉花育种主攻目标是:在加强优异资源收集鉴定筛选及核心亲本创新研究基础上,改善纤维品质,增加纤维类型,加大杂交棉选育力度,扩大品种适应区域.根据南北疆、黄河流域棉区生态条件及对棉花品种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育种目标.进行异地选择、生态鉴定和生产试验,以加速辽宁棉花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进程.  相似文献   

9.
快育66是以含有海岛棉、陆地棉、野生瑟伯氏血缘以及转Bt抗棉铃虫基因的高抗棉铃虫品种GK12为母本,以丰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的冀棉8号01-698为父本,二者在温室内杂交,利用温室加代与大田选择相结合的1 a 3代棉花快速育种技术、以选育"优异株型"为突破口的选择方法,通过温室加代、自交纯合及田间鉴定选择,选育出的集高产、稳产、高效、广适于一体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在2007~2009年河北省冀中南转基因常规棉品种区域试验中,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518.0 kg/hm2和1 405.5 kg/hm2,其中霜前皮棉较对照增产幅度达极显著水平;在2010年河北省冀中南转基因常规棉品种生产试验中,8点次全部增产,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 401.0 kg/hm2和1 314.0 kg/h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分别较对照冀棉958增产7.7%和10.5%。该品种抗病性强(高抗枯萎,抗黄萎病),纤维品质综合配套(主体长度29.0 mm,整齐度84.9%,比强度28.3 cN/tex,马克隆值5.3),管理省工,综合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棉选育与产业化是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属应用技术研究。该项目采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与生物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理,以杂种优势的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交、回交、聚合杂交等育种技术,在不同生态区穿梭育种进行棉花新品种的选育。主要对所选育的棉花品种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进行检测和比较试验,筛选最佳杂交组合进行抗虫杂交棉基因安全评价的棉花新品种选育研究和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棉1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曦结  叶泗洪  添长久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19-17220
[目的]介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皖杂棉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方法]皖杂棉1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皖棉133为母本、TM-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在2007~2008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皖杂棉11号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33.0、1476.2、1312.7 kg/hm2,分别较对照皖杂40F1增产11.0%、9.4%、6.2%,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虫、抗倒伏、纤维品质优良。[结论]皖杂棉11号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性强,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抗虫棉新品种石早98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早98是以SGK321为母本、58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早熟棉花新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等特点,适宜在冀东早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种植。介绍了石早9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和分析了河北省低酚棉种质资源研究、育种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低酚棉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棉花远缘杂交技术,用海岛棉(G.barbadense)、野生瑟伯氏棉(G.thurberi)、陆地棉(G.hirsutum)进行杂交,对杂交铃喷(滴)GA3(50ppm)、NAA(40ppm)、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染色体加倍,对获得的种间杂种进行回交较育,南繁北育,异地鉴定选育而成棉花新品种“石远321”。1993~1994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亩产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均居八个参试品种第一位,其中霜前皮棉产量885 kg/hm2,比对照增产19.7%,是1982~2000年19年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5.
石杂101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育成的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棉新品种,2009年5月通过河北省审定,同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在黄河流域区试中,籽棉产量位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为了充分挖掘该品种的最大增产潜力,结合"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海河试验站"项目,2009年在冀中南棉区南宫市进行了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以其对该品种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冀东盐碱地不同熟性棉花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地膜覆盖方式下的棉花品种的生长发育及产量进行研究,明确不同熟期棉花品种在冀东盐碱地的适应性。[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A)为棉花品种,设3个处理,A1为早熟品种中棉所58,A2为中早熟品种中棉所69,A3为中熟品种冀2000;副处理(B)为地膜覆盖,设3个处理,B1为露地直播,B2为4叶期揭膜,B3为现蕾期揭膜。[结果]在地膜覆盖条件下,中早熟品种中棉所69生育期和霜前花率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霜前皮棉产量和皮棉总产量最高,适宜在冀东盐碱地种植;早熟品种中棉所58霜前花率最高,但霜前皮棉产量和皮棉总产量不及中棉所69,可作晚播种植选用;中熟品种冀2000在冀东棉区的生育期过长,霜前花率过低,因此认为该品种不适宜在冀东盐碱地种植。覆膜处理之间相比,4叶期揭膜霜前皮棉产量和皮棉总产量提高不明显,现蕾期揭膜提高显著,说明地膜覆盖能够促进棉花早熟,揭膜越晚棉花越早熟。[结论]在冀东盐碱地棉区适宜种植早熟品种和中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不宜种植。  相似文献   

17.
适宜麦套的晚春播棉花品种冀178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17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选自夏播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6的508系为母本、以综合性状优良的169系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适宜棉麦套作的晚春播棉花新品种,2015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5010号)。该品种具有早熟、稳产、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好、适宜棉麦套作等特点,在棉麦套作模式下棉花霜前花率可达87.2%且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对促进棉田增效和加快河北省棉花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