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麦收时小麦不同的留茬高度对下季玉米产量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有较大影响。试验设拔麦区 ;低留茬 5cm灭茬区 ;高留茬 2 0cm不灭茬区 ;高留茬 2 0cm灭茬区 ;低留茬灭茬并亩压麦糠 2 0 0kg区 5个处理。结果低留茬灭茬压糠区均较其它处理增产 ,且土壤含水量最高 ,杂草数最少 ,有益生物蚯蚓多 ;其次是高留茬灭茬区 ;再次是低留茬灭茬区。它们分别较拔麦区增产 1 2 85.5kg/hm2 、762kg/hm2 、537kg/hm2 。而高留茬不灭茬区产量低落 ,较拔麦区减产 4 1 1kg/hm2 。  相似文献   

2.
对比研究了玉米常规垄作、留茬平作、灭茬平作栽培模式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出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分别比常规垄作的晚1~2d。5~2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常规垄作的较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略高。0~50cm深处,播前土壤水分,常规垄作的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0.2~0.3个百分点;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土壤水分,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于常规垄作的0.9个百分点左右。玉米产量,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分别比常规垄作的低7.5%和3.3%。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常规垄作(传统)、留茬平作(留高茬30cm)、灭茬平作3种耕作处理方式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个耕层中可以看出,在玉米生长发育时期内留茬平作的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常规垄作和灭茬平作。播种、苗期到拔节时期常规垄作不同土层的温度均高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垄作的产量明显高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常规垄作的20m2穗重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高13.2%和5.6%。垄作产量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高16.1%和7.3%。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土壤保护耕作措施对怀来县玉米地沙化的阻滞效果。结果表明,玉米整秆留茬越冬,地表风速降低24%~71%,春播前保墒相当于增雨7·6mm;高度15~30cm的普通留茬玉米地,地表风速减小9%~16%,而耙擦灭茬的地块风阻仅2%。玉米整秆留茬越冬,地表土<0·1mm的土壤颗粒由585·9g/kg提高到691·3g/kg,降尘效果明显;普通留茬处理的地表土>0·1mm的颗粒比例增加了31%。玉米苗期土壤的保墒蓄水效果以整秆留茬粉碎还田覆盖结合深松方法最好;深松处理增产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水量对免耕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保护性耕作玉米田的出苗率、产量和经济效益,文章研究了免耕条件下播前不同灌溉量对玉米出苗率、土壤含水量、玉米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的植物学性状、产量以及总收益和纯收益均高于留茬不灌溉,且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出苗率比留茬不灌溉高5.48%和6.38%,不同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呈M型变化趋势,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产量比留茬不灌溉高13.6%和14.7%,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纯收益比留茬不灌溉高11.7%和9.9%。结论:播前灌溉可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6.
麦茬高度对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留茬种植体系内,麦茬高度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夏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区,探求适宜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高产高效的冬小麦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栽培措施和农业机械化的高效、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2-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麦茬高度(15 cm、25 cm、35 cm),其余部分随机收粉碎覆盖还田,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通过测定夏玉米出苗率、苗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田间耗水量、产量及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小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夏玉米播种出苗质量、苗期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35 cm麦茬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播种到拔节期农田耗水量和全生育期农田耗水量,显著增加夏玉米出苗率并提高田间株高整齐度。(2)35 cm麦茬能够促进4叶展期株高和叶片的增长,但茎粗变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35 cm 麦茬处理下玉米拔节期的茎秆变粗,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均处于最高水平,其中干物重差异显著。(4)与15 cm和25 cm麦茬高度相比,35 cm麦茬处理下玉米的3年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10.59%和5.31%,产量增加主要是由单位面积粒数的增加引起;3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1.55%和12.64%(P<0.05),年际间水分利用效率也具有较大差异,降雨较多的年型,水分利用效率低。【结论】在3个麦茬高度下,35 cm麦茬处理蓄水保墒效果较好,有利于夏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在增加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效果显著,符合免耕留茬区域农业机械化播种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已处衰退期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法(RDA)研究0、10、15、20 cm留茬高度及未留茬处理(CK)的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沙棘补偿生长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沙棘在不同留茬高度上均发生超补偿生长现象,其中15 cm留茬高度的株高补偿指数(1.48)、生物量补偿指数(1.25)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表明15 cm的留茬高度可较好地促进沙棘植株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不同留茬高度的沙棘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上表现为土壤全氮0.75 g·kg-1、全磷0.39 g·kg-1、全钾21.86 g·kg-1、速效磷8.55 mg·kg-1,养分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5 cm留茬高度。综合而言,留茬处理可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使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增强,其中15 cm留茬高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留茬高度与刈割时期对墨西哥玉米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期对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再生性能(包括再生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刈割时期的确定以植株高度为准,运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评价饲用品质并引入再生系数(RGC)的概念判定其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株高95 cm时刈割,留茬30 cm的再生草产量和总能量最高,分别为11.60 kg·m-2(鲜草重)和278 kJ·m-2,显著高于留茬20 cm(CK)与10 cm处理;留茬30 cm再生草的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留茬20 cm,不同时期刈割,株高130 cm与95 cm(CK)的再生产量、总能量差异不显著,但明显高于株高60 cm处理;但再生草饲用品质以株高60 cm时刈割最佳。比较发现,RGC接近2.5时墨西哥玉米再生性能最好,对应的刈割方式(留茬30 cm,株高95 cm)可实现其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0.
高留茬免耕栽培技术对夏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栽培技术不仅省工省时,它的保墒作用非常明显,在0~40cm耕层的土壤内,可以提高土壤水分11.2%~20.9%;亩产可以提高11.4‰~19.8%.以高留茬加麦草覆盖免耕栽培的保墒和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欧洲榛子平茬促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榛子平地平茬与距地面 10 cm处平茬相比 ,>30 cm萌条数前者占总萌条数的 5 2 .1% ,后者仅占 34.2 %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超级稻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品种中浙优1号为研究材料,研究头季稻收割成熟度、收割后留桩时间和定桩高度3个因子对再生稻苗情、有效穗、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等的影响。[结果]头季稻在80%、85%成熟度时收割再生稻产量最高;头季稻收割后,留桩时间越短产量越高;定桩高度为10 cm时产量最高,其次是15、20、5 cm。[结论]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时要掌握好头季稻收割成熟度、留桩时间和定桩高度,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几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风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  张立峰  刘景辉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20-4720,4728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风蚀量的影响。[方法]以位于内蒙古阴山北部武川县典型农牧交错带的耕地为试验地点,比较用不同保护性耕作对不同作物留茬的土壤含水量、风蚀量的影响。[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马铃薯免耕、油菜留茬和燕麦留茬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极大地减少土壤风蚀。[结论]留茬耕作和免耕是当地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一条可持续的耕作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模拟放牧方法对1986年播种的苇状羊茅+红三叶草地,根据不同始牧高度和留槎高度进行了放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始牧高度为30cm,留槎度9cm,草地生产力最高,15亩可养一头杂种牛。  相似文献   

15.
大刍草在连续刈割的条件下,会出现部分的死株现象,严重影响鲜草产量的提高和稳定.经过1987、1988两年试验证明:要获取每亩累计鲜草7500kg 以上产量指标,必须控制第一次刈割时的起点留茬高度不应低于13.2cm;延续刈割时,留茬高度必须递增。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传统联合整地机不能完成超深松的问题,在研究分析传统联合整地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新型整地机具1ZMS-350深松型联合整地机。该机具在灭茬刀轴后增加了一组超深松装置(最大深松土深度可达35 cm),从而可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透气、透水性能,提高土壤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该机具一次作业能够完成垄上灭茬、深松、起垄、镇压等多项作业。经田间试验证明:1ZM-350深松型联合整地机的保墒效果明显好于没有深松装置的联合整地机。  相似文献   

17.
以宁夏荒漠草原的人工柠条林带为对象,研究不同月份平茬和留茬高度为0、5、10和15cm对柠条营养成分及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生育期内,柠条蛋白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质量分数呈现波动变化,其中粗蛋白质量分数变幅为11.19%~15.38%,6月最高。留茬高度对柠条当年再生速度、分枝数、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留茬0cm植株地径的日增量和冠幅最高,留茬15cm最低;返青率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5、6月平茬柠条的再生速度、冠幅增量、地径增量和萌枝长增量显著好于其他月份平茬,返青率以5-7月平茬柠条较高。研究认为,从饲用营养成分和柠条再生考虑,宁夏荒漠草原柠条最佳平茬时期为6月,高度为齐地平茬。  相似文献   

18.
根据花式纱线生产的加工工艺,探索出使用FB762型(毛型)花式捻线机研制辫子线,断丝线以及粗节和竹节线等三种花式纱线的工艺要点,并列举了工艺实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少耕轮作和小麦秸秆覆盖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耕轮作和留茬覆盖小麦间作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一个轮作周期内,间作轮作中小麦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43.98%~55.55%,玉米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61.03%~69.98%,增产效果显著;间作轮作的耗水量及WUE较相应单作轮作分别增加42.07%~43.94%与11.54%~15.51%。与传统间作相比,少耕轮作留茬覆盖可显著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间作的耗水量,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较其他间作处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4%~10.97%与4.13%~15.69%,耗水量降低1.54%~4.09%。所以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为本试区减少水分无效损耗、提高WUE的可行模式,是试区内较适宜采取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佩民  孙义和  高爽  尚尔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37-3837,3842
通过覆盖地膜与未覆盖地膜栽培方法,进行墨西哥饲用玉米、皇竹草、高丹草等禾本科牧草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地膜组比未覆盖地膜组试验生长季节内多刈割牧草1~2茬次,增加了牧草产量,墨西哥饲用玉米增产53.36%;皇竹草增产35.36%;高丹草增产23.68%,其中墨西哥饲用玉米产鲜草量高达180 945 kg/hm2.为沈阳地区选择禾本科牧草栽培模式,增加牧草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