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城市是山东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庞大的外出农民工流动就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地推动和快速提升农民收入的作用。但是农民的这种流动就业更多的是短期行为,不会从根本上使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快速消失。因此,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看,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外流要进行长期定位,争取尽快实现“变劳动力外输为内部消化,变劳务为人力资本,变被动输出为主动应用,走得出回得来,形成区域内外的互动。”目前,聊城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进入高峰期,下一步应把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务工与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进行统筹。  相似文献   

2.
西部农村工业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就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从而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西部地区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关键是要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其中,乡镇企业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小城镇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战场。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口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积极推进。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敏  康博  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69-20070
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3种模式:就地务农就业模式、小城镇非农异地就业模式和长距离非农异地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已达26261万人,同比增长3.9%。这些人主要集中涌向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务工,农民工群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一、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出的主要影响和原因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多为农村的青壮年,加上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尚不完善,留守的劳动力无论是知识能力还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给城市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在托达罗给出的人口流动模型基础上,对于农民工务工情况进行分类,而后根据分类的结果来分析不同类型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帮助农民工进行更加理性的外出决策,促使民工流动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抽样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城乡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导致输入地政府对外来民工从地域和行业上设置障碍;2.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3.劳动力流动成本高,手续繁杂;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5.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盲目性;6.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导致了农业生产本身劳动力的弱质化。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加强领导,把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加快劳动用工信息网的建设,搭建劳动供需信息平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依法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西部开发为契机,通过发展当地农村经济来消化剩余劳动力;加大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流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4月27日,记者从云南省农民工工作暨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做好农民工服务、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未来5年,将对全省15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实现新增转移就业500万人以上。目前,我省有农民工总量700多万,间接影响着2000万农村人口,是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全省累计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和城市的推拉力的作用下,中国农民工呈现"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农民工的这种"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是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特有的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这种"候鸟式"流动对中国农村经济带来一系列重要的、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日益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市民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本文从自由流动、人力资本提升和市民化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实践。研究认为,取得成就的根本在于党和政府立足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将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返乡农民工进退两难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挑战,本文建议坚持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的胜任力是实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顺利转变,由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转变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特质、动机、自我形象.研究和构建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胜任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理论体系,为农民工的培训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借鉴,使农民工流动就业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随着各种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措施陆续出台,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过度的趋势。就此提出了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对策,即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增加农业经营的吸引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用工荒"并非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用工荒"预示发达地区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用工荒"预示沿海、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要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转移,要进行制度创新,要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要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促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解决生计的过程中,非正规就业构成了农民工们的主要就业渠道。相当时期内,持续增长的就业人口、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非正规就业来解决。政府应引导和推进农民工在城市非正规就业、在人力资源的城乡转化上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历史演变及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演变过程,其特征是:低声望职业、低技术劳动、非正规和流动就业;其局限性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影响。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局限性问题,必须从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改革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浅析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大规模地实现了跨地区流动就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公布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有关情况和对策措施》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农民工的数目已经超过1.3亿,而今年需要就业的有2500万之多。在当前农民工就业最艰难的一年,本文从农民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出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难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的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化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标志。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并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转移和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定西来说.该市有农村劳动力13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53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6.1万人,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达到39.2万人.外出务工90%以上为苦力型,技能型人员较少,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更少,严重制约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效转移,难以实现在城镇的稳定就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低下和劳动技能的缺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使农民工很难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农民工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择业本领及综合索质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对合肥市、安庆市、蚌埠市、六安市4个城市及安徽省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进行对比,并对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皖西地区实际情况,客观现实地提出解决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的微观层面的措施,希望能为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凯 《乡村科技》2020,(9):48-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其中一部分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形成规模巨大的“民工潮”。而今,经济就业环境复杂、智能无人流水线等成为替代劳动力的外部因素,城市地区存在大量农民工显性失业,农民工回乡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随之而生。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双向流动在当下逐渐成为常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农民工就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之际,要保障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基于此,本文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技服务》2017,(20):3-4
河南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省,如何有效破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对近10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淮滨县新华服装学校始建于1996年,建校10余年来,学校按照“订单——培训——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实用人才,为农民转岗就业和淮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6~2007年,该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434人.共向浙江、上海、厂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2191人。自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该校共开展“阳光工程”培训981人,转移就业883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