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裸地、棉秆隔层表层放置及棉秆隔层15、30、45、60 cm处放置6个处理的土壤入渗特征及入渗后土壤水盐分布。结果表明,棉秆隔层的设置降低了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有利于棉秆隔层以上盐分的淋洗;秸秆隔层的设置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隔层以下土壤水分的保持;各处理盐分均出现表聚,其中秸秆表层覆盖盐分表聚最小。研究结果可以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盐分含量(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的砂壤土进行了秸秆覆盖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控制盐分的表聚性,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化程度,从而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盐生植物和秸秆覆盖对滩涂极重度盐土土壤养分和降盐效果的影响,为沿海滩涂土壤降盐改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5月在江苏沿海滩涂极重度盐土(盐分10g/kg以上)中开展秸秆和植被覆盖的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裸地)、种植碱蓬(PS)、15t/ha秸秆覆盖(SM-A)和30t/ha秸秆覆盖(SM-2A)4种处理,测定各处理0~100cm(即0~10、10~20、20~40、40~60、60~80和80~100cm)土壤各层的盐分含量、pH、水分含量和表层养分含量.[结果]与CK相比,1年后SM-A和SM-2A处理的滩涂极重度盐土0~100cm土壤盐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且其0~60、60~80和80~100cm土壤盐分分别降低96.0%、84.9%和55.8%以上;PS处理可显著降低滩涂表层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土壤盐分51.0%以上,但对20~80cm土壤盐分无明显影响.与CK和PS处理相比,1年后SM-A和SM-2A处理的0~100cm土壤pH和0~60cm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提高;与CK相比,桔秆覆盖处理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但对土壤全氮、碳氮比和容重等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考虑降盐和培肥效果,秸秆覆盖处理结合适量有机肥施用可能是将来进行滩涂极重度盐土降盐和培肥改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点源入渗与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盆栽条件下 ,低水量滴灌入渗及蒸发过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入渗过程中 ,当灌水速度为 0 .5L·h-1,灌水量为 0 .5、1.0、1.5L时 ,土壤表面湿润半径分别为 13、15、16cm ,湿润深度分别为 15、17、2 0cm。在灌水中心附近 ,土壤水分分布较边缘集中 ;盐分随水向四周扩散 ,最后积聚在干、湿土体交界处。低灌水速度情况下 ,盐分最高积聚区离湿润锋 2cm左右。蒸发过程中 ,表土层 2cm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化较剧烈 ,土壤水分逐渐集中在湿润土体中心 ;盐分表聚性逐渐减弱 ,土体边缘盐分变化量较土体中心大 ;蒸发前后 ,蒸发水量 6 6 8g ,表层 2cm范围盐分增加 7.17g。  相似文献   

5.
试验在河套平原利用玉米秸秆深埋改良盐渍土,通过对秸秆不同深埋处理后的土壤盐碱变化监测,研究对盐碱调控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秸秆深埋处理能破坏土壤毛细管的连续性,减少深层土壤的水分蒸发,从而抑制盐分表聚,降低耕作层盐分含量;30cm处埋设秸秆能显著降低耕作层的含盐量,脱盐率达到61.2%,而50cm处埋设秸秆和70cm处埋设秸秆的脱盐率分别为47.1%和45.5%,同时考虑到30cm处埋设秸秆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
磁化水在盐渍化土壤中的入渗和淋洗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区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磁化水灌溉改良土壤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室内土柱模拟及田间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比研究不同磁处理水灌溉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淋盐作用的影响,旨在提出一种高效降低土壤盐分的新技术。【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和田间小区滴灌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土柱模拟试验磁感应强度设4个处理:分别为0、100、300和500 mT,采用由上向下入渗,入渗至整个土柱2/3处停水、取样,研究不同磁感应强度处理的水对土壤入渗、土壤剖面含水量及盐分运移的影响,小区试验分别为普通水滴灌(CK)、磁化水滴灌(T),磁感应强度为300 mT,试验在测坑内完成,测坑面积6.67 m2,研究滴灌条件下磁化水灌溉对土壤水分渗漏及盐分分布的规律。【结果】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可加快土壤水分入渗,与对照组相比,300 mT磁处理水可显著提高土壤湿润锋运移速度。在入渗时间为360 min时,0 mT和300 mT的湿润锋深度分别为17.0和18.5 cm;磁化水可加速土壤盐分向下运动,入渗结束后0 mT和300 mT处理在土层28 cm处的电导率值分别为10.9和12.7 mS•cm-1,Cl-含量分别是17.95和25.04 g•kg-1,Na+含量分别是4.61和5.55 g•kg-1,300 mT处理较对照(0 mT)分别增加了16.5%、39.5%和20.4 %。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灌溉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渗漏量,CK、300 mT处理(T)第一次承接的土壤渗漏液重量分别为18.8和21.9 kg,磁化水处理较对照处理增加16.5%。灌水结束后,0-100 cm土层的土壤脱盐率总体表现为磁化水处理大于对照处理,但各层脱盐率有所差别。对照和处理土壤表层0-20 cm脱盐率分别为13.8 %和23.2 %,深层土壤80-100 cm脱盐率为11.6%和29.8%。【结论】磁化水灌溉可加速土壤水分的向下运动,加快土壤盐分向下运移,表明磁化水灌溉有利于将更多的盐分淋洗出土体,300 mT磁处理效果最佳。磁化水滴灌为改良盐渍化土壤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快速、低投入与高效的方法,为在新疆大面积盐渍化土壤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南疆滴灌棉田休闲期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南疆塔里木盆地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极端干旱内陆河流域,是中国主要优质棉生产基地,覆膜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缓解了棉花生育期水资源短缺矛盾,但冬春灌定额较高。探索膜下滴灌棉田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和冬灌定额对春季休闲期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为合理确定春灌定额和提高灌水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双环定水头土壤入渗仪进行土壤入渗试验,设计灌溉方式为冬灌定额200 mm和免冬灌两种;地表覆盖方式分为裸地(冬灌前拔掉棉秆、揭去残膜)、留秆(冬灌时棉秆不拔除,棉秆及残膜留在地里)和玉米秸秆覆盖(冬灌后在留秆棉田覆盖长度5-10 cm、厚度5 cm的玉米秸秆)3种,合计6个处理。比较各处理土壤入渗特性、模型模拟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土壤入渗影响因素。【结果】冬灌可降低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冬灌裸地、留秆和秸秆覆盖初始入渗率比免冬灌裸地、留秆和秸秆覆盖减少22.51%、21.49%和12.94%;稳定入渗率分别减少75.86%、27.27%和42.86%;累计入渗量分别减少61.98%、22.18%和29.31%,(免)冬灌秸秆覆盖初始入渗率比裸地和留秆分别减少14.74%、15.20%和4.20%、5.96%;(免)冬灌稳定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为裸地>秸秆覆盖>留杆处理,稳定入渗率(免)冬灌裸地分别是秸秆覆盖和留秆的2.96、4.39倍和1.25、1.46倍,累计入渗量免冬灌裸地最大,为免冬灌秸秆覆盖的2.13倍、免冬灌留秆的2.39倍、冬灌裸地2.63倍、冬灌秸秆覆盖3.01倍和冬灌留秆3.07倍。免冬灌裸地入渗速率衰减速度最慢,冬灌裸地入渗速率衰减速度最快。通过对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的分析,通用经验模型和 Kostiakov模型能较好模拟各处理土壤入渗过程,Horton模型次之,Philip模型拟合较差。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与土壤初始含水量和土壤干容重成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总孔隙度成正相关关系。土壤浅层初始含水量较深层初始含水量对土壤入渗参数影响明显。初始入渗率与0-10 cm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成显著相关关系,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与0-10 cm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成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南疆滴灌棉田冬季休闲期通过地表覆盖和灌水可降低春季土壤入渗性能,有利于减少春季灌水定额,提高灌水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冻融期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本文设置裸地(LD)、地膜覆盖(DM)和玉米秸秆覆盖(JG)3种覆盖处理,基于冻融期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3种地表覆盖处理下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减少冻融期土壤浅层水分蒸发,起到蓄水保墒、抑制盐分表聚的作用,不同冻融阶段不同地表覆盖处理的土壤水盐含量有所差异。与裸地相比,在冻结阶段,玉米秸秆覆盖(JG)和地膜覆盖(DM)显著减少土壤表层水分散失,增加了浅层10-50 cm土壤水分,且DM覆盖比JG覆盖保墒效果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变幅逐渐减小。至融化期,春季蒸发强烈,地表覆盖抑制了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整个冻融期,各处理浅层10-40 cm土壤电导率均比初始状态有所增加,LD表层电导率较JG覆盖和DM覆盖增加显著,且波动幅度较大。LD土壤电导率变化波动最大,JG覆盖次之,DM覆盖最稳定。从保墒抑盐角度考虑,冻融期进行地表覆盖对于春季棉田土壤保墒及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玲  魏文杰 《农学学报》2017,7(11):23-26
为探究秸秆覆盖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含盐量、水分、pH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秸秆覆盖试验(FG),并以不覆盖秸秆作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FG在0~20cm,20~40cm土层土壤盐度分别下降了16.09%和7.26%,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了69.21%和59.08%。由此可得,秸秆覆盖能有效改良滨海盐碱地土壤,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从而达到改良滨海盐碱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秸秆隔层对盐碱地食葵农田土壤温度、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为河套灌区筛选适宜盐碱地食葵生长的合理厚度秸秆隔层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典型盐碱农田设置了4个不同厚度的秸秆隔层,分别为CK(无秸秆隔层)、S3(厚度3 cm秸秆隔层)、S5(厚度5 cm秸秆隔层)和S7(厚度7 cm秸秆隔层),研究不同厚度秸秆隔层对食葵生育期土壤温度、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和食葵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隔层处理(S3、S5和S7)显著提高了食葵全生育期0—40 cm土层温度,其中2015—2017年在食葵苗期分别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0.7、0.6、0.5℃(P<0.05),但其增温幅度随秸秆埋设时长的增加逐渐减小,花期秸秆隔层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S5、S7处理3年平均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0.4、0.6℃(P<0.05);40—50 cm土层的秸秆隔层处理在食葵苗期、蕾期表现出增温趋势,在生长后期表现出降温趋势。不同处理下向日葵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上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年内R2值的分布范围为0.628—0.735,秸秆隔层处理增强了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的敏感程度,且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的响应随秸秆埋设时长的增加而减弱。不同秸秆隔层处理与不同灌水时期间交互作用对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P<0.05),秸秆隔层处理能够降低灌溉前、收获后0—4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其中S7处理降幅最大,3年平均分别较CK处理降低了7.9%、5.4%(P<0.05);但在灌溉后S3、S5和S7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3年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2.3%、3.4%、3.6%(P<0.05)。秸秆隔层处理能够促进食葵生长,增加食葵产量,提高灌溉水生产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5、7 cm厚度秸秆隔层处理增幅最大,但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厚度秸秆隔层均能够提高食葵生育期0—40 cm土层温度,温度增幅随秸秆埋设时长的增加而减小,在花期各处理间差异较显著,并且秸秆隔层处理能够提高灌后0—4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为食葵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综合考虑3年土壤温度、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5 cm厚度秸秆隔层处理最适宜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土壤含盐量对土壤水分蒸发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盐渍土的治理中。对土壤表层的盐分控制非常重要,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理论,减少土壤盐分表聚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土壤水分蒸发,因此,目前许多土壤盐分的预测模型中,土壤水分蒸发是必选的因素。但准确预测土壤水分蒸发必须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分含量、地表覆盖情况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壤含盐量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为土壤水分蒸发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有机复合肥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一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试验设置6个土样处理组,分别为沼泽盐土(对照组)、竹炭混合沼泽盐土、地富原混合沼泽盐土、盐化潮土(对照组)、竹炭混合盐化潮土和地富原混合盐化潮土。在入渗历时120 min后,与沼泽盐土和盐化潮土对照组相比较,竹炭处理组、地富原处理组累积入渗量分别增加-18.78%、-3.93%和25.77%、6.53%,湿润锋位移分别增加-18.93%、1.64%和22.6%、12.5%,湿润锋位移与时间关系符合线性函数;有机复合肥对沼泽盐土和盐化潮土水分初始入渗率的影响较明显,入渗率与时间关系符合幂函数;有机复合肥施用下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表现为土壤表层(5 cm)内含水率变化较小,5~10 cm土层内为缓慢降低区,10 cm土层以下为剧烈下降区;相对于对照处理组,施加有机复合肥有利于提高盐化潮土含水率。有机复合肥能够降低沼泽盐土水分入渗能力,提高盐化潮土的水分入渗能力。竹炭相对于地富原,降低沼泽盐土的水分入渗能力和提高盐化潮土渗水性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方式,选用抗盐小麦德抗961和普通小麦鲁麦10,以探明秸秆还田和品种选择对盐渍土水盐运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水分散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减轻盐分在表层土壤的富集,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选用抗盐小麦品种不仅提高了小麦的抗盐能力,也降低了表层盐分的进一步富集.小麦产量的提高得益于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改善,其中每公顷穗数贡献较大.从减轻盐分表层富集和提高产量幅度来看,品种选择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因此,选用抗盐品种,并结合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盐渍土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柠檬酸老化棉花秸秆生物炭特性,分析老化棉秆炭对风沙土氨挥发的影响,为干旱区棉花秸秆生物炭利用及其对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秸秆生物炭为试材,设置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柠檬酸3种老化试验,分析老化前后棉秆炭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和孔径、pH值、电导率等理化性质;设置室内静态土壤培养试验,研究老化棉秆炭对土壤氨挥发速率以及氨挥发累积量的影响。【结果】(1)与新鲜棉秆炭相比,老化棉秆炭的pH值、电导率、全磷、全钾含量均降低,且柠檬酸老化棉秆炭比干湿交替、冻融循环老化棉秆炭下降程度大;柠檬酸老化棉秆炭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介孔体积显著增加1.88倍、1.37倍和1.36倍,平均孔径减小0.19倍(P>0.05),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老化棉秆炭比表面积显著减小,但平均孔径显著增大;(2)与新鲜棉秆炭处理相比,添加各老化棉秆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7.4%~34.7%。【结论】冻融循环、干湿交替、柠檬酸3种老化方式改变棉秆炭特性,抑制风沙土中氨的挥发,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固定,柠檬酸老化棉秆炭对土壤氨挥发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淮北平原潮土区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于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T)和翻耕秸秆还田(T+S)4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6.25%、-3.68%),提高了表层水稳定性大团聚体WR0.25含量(+14.65%、+10.96%),且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较翻耕秸秆还田处理更好地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8.98%)、全氮(+4.63%)含量,翻耕秸秆还田处理更有利于表层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和土壤速效钾的增加;但在剖面深层,免耕、翻耕秸秆还田处理效应出现差异:在20~60 cm土层,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促进pH增加,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降低土壤pH,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而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则更有利于速效养分的增加;免耕和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15.58%和+2.71%)。可见,在淮北平原潮土区,免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剖面土壤肥力质量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在咸灌条件下,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覆盖对0~10 cm地温、地上干物质积累、穗分化进程、作物产量、土壤盐分和水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0~5 cm土壤地温影响较大,对5~10 cm土壤温度影响相对较小,穗分化期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对照)地温低;覆盖处理较不覆盖的穗分化期叶面积和地上干物质积累少,穗分化进程慢;在作物蒸发量低的情况下,覆盖处理对土壤盐分的积累较裸地处理低而土壤水分含量高;从产量和土壤盐分角度考虑,在小麦生长季适当地进行秸秆覆盖较裸地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深松30cm,秋深松30cm垄作及常规表层旋耕15cm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30cm垄作有利于降低15~3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降低0~1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深松垄作比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蓄积降水和降雨,秋深松30cm处理蓄水效果好于春深松30cm处理,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垄作处理分别比表层旋耕15cm处理增产11.15%和7.2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冻融期不同秸秆覆盖厚度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性,确定保水性最佳的秸秆覆盖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将试验区分为四种处理,分别为裸地、5、10和15 cm厚度整秸秆覆盖.通过中子仪测定不同剖面深度的土壤总含水率,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以改变表层土壤及深层土壤20~60 cm剖面深度含水率的波动幅度,有效提高冻融期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棉花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处理对棉秆腐解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干旱区典型农业土壤-灰漠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添加秸秆与氮肥(CK)为对照,设置无氮(0 kg/hm2)、低氮(N1: 112.5 kg/hm2、N2: 225 kg/hm2)、中氮(N3: 450 kg/hm2)、高氮(N4: 750 kg/hm2)5种氮处理水平。于2019年10月中旬将棉花秸秆打断为3~5 cm,以中等还田量施入18个小区。在1年的棉秸秆腐解期间,定期测定还田棉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pH、电导率。分析随着还田腐解时间的延长,棉秸秆主要成分含量与相应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添氮处理在腐解前期(第256 d)显著降低了还田棉秆木质素含量,而纤维素、半纤维素则在后期显著降低,木质素在腐解前期对氮肥添加更为敏感;棉秆在腐解前期,所有添氮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腐解后期降低,低氮处理(N1、N2)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各处理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氮添加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与盐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棉秆的木质素、半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加速棉秸秆腐解,而低氮处理(N1、N2)在加速秸秆降解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在不同土壤层次设置盐分传感器来定位监测土壤盐分,获取连续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垂向剖面方向从表层依次向下表现高—低—低—高的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表聚型积盐;剖面A(0~20cm)盐分和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表现极显著负相关;剖面B(20~40cm)、剖面C(40~60cm)盐分和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表现显著负相关;剖面D(60~80cm)盐分和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表现不显著负相关。蒸降差和土壤剖面盐分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都不显著,相关性剖面A剖面B剖面C剖面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