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黄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12-5413,5420
介绍关岭县森林资源现状及1995~2005年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通过对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森林健康度、森林自然度、森林景观及生态功能等指标的客观分析,得出结论:①林地质量逐步提高:2005年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较1995年分别有所增加;②森林比较健康:乔木林中森林健康度为Ⅰ的占99.95%;③森林群落结构简单、林相单一、生态功能等级差:乔木林中自然度为Ⅱ的占0.06%,森林景观等级为Ⅱ的占1.31%,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Ⅰ的占0.06%。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塔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耕地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评价。结果表明,塔城市耕地土壤质量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9.95%,Ⅱ级耕地面积占比27.99%,Ⅲ级耕地面积占比37.04%,Ⅳ级耕地面积占比25.02%,Ⅰ级耕地可作为高标准耕地建设的选择对象,Ⅳ级耕地不适宜开发,需进行土壤修复;塔城市耕地景观格局分为4个等级,Ⅰ级耕地面积占比34.6%,Ⅱ级耕地面积占比40.1%,Ⅲ级耕地面积占比21.6%,Ⅳ级耕地面积占比3.7%;结合土壤质量与景观格局情况将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6类,优质保护区(218 km2)、土壤质量改良区(279 km2)、土壤质量修复区(196 km2)、景观格局改良区(192 km2)、景观格局修复区(58 km2)、耕地退耕区(70 km2)。总体来看,塔城市耕地生态修复重点方向为土壤质量改良与修复。  相似文献   

3.
张东凯  金祺  杨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3):103-107
森林景观格局是指森林景观组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分析森林景观格局是研究森林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以贵安新区林业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和Fragstat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选取合理的景观指数来探讨分析贵安新区林业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景观总面积达14 654.50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02%;不同类型林地景观斑块面积差异较大,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在林地景观类型中占明显优势;林地景观斑块类型以5 hm~2以下的小型斑块为主,中型斑块较少,而大型和超大斑块则极少;林地斑块较为零碎,完整性和连通性较差,存在一定的破碎化现象;林地景观多样性较高,但林地景观分布不均匀且景观丰富度较小;林地景观的聚集度均在80%以上,整体聚集度较高;除乔木林地外,其他各林地景观类型间连续程度不高,未能形成系统的结构且相互联系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二类调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权属状况、有林地资源、无林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有林地占主要优势,有林地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国有土地占比高,林地权属和林木权属清晰;有林地地类面积占比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辅林地>疏林地,森林覆盖率高;乔木林优势树种明显,一般有1~2个优势树种组成,且正处于生长期,林木资源发展空间很大;无林地主要地类类型为裸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通过分析,提出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DCA排序与UPGMA聚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广东省已进行过深入调查的20个自然保护区为样本,以稀有濒危物种分布、维管植物数量、稀有濒危动植物的种数、保护区面积、年平均降雨量等属性数据作为变量,建立数据库,进行DCA排序和UPGMA聚类研究.DCA排序结果显示,各自然保护区在排序空间中基本上聚集在一起,表明它们的β多样性即样本间的梯度很低,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各个保护区的聚类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省内生境的地带性分异.60种稀有濒危植物的聚类结果则反映出它们在各个保护区分布情况的相似程度,这就间接地表明了它们的分布与相关自然保护区生境条件的密切关系.本项研究的结果提示,在做好行政及管理协调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的角度着眼,可把地理相近、梯度相差较少的保护区合并,组成更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本项研究还表明,采用排序结合聚类的方法对于所选样本的分类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聚类的泰宁各乡镇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泰宁县11个乡镇旅游资源进行模糊聚类.当λ=0.031时,分类效果特别显著.结果表明:新桥乡、下渠乡、开善乡及龙安乡聚为Ⅰ区;上青乡、龙湖镇、大田乡和大布乡聚为Ⅱ区;朱口乡为Ⅲ区;杉城镇为Ⅳ区;梅口乡为Ⅴ区.基于模糊聚类结果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1)Ⅳ-Ⅴ区的总体评价结果具有明显优势,旅游资源质量高,区位、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心理条件比其它乡镇更成熟,但清洁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得分低于Ⅰ-Ⅲ区;(2)Ⅱ、Ⅴ区的资源影响力、保护工程和保健性指标优于Ⅰ、Ⅲ-Ⅳ区;(3)Ⅲ、Ⅴ区的和谐性和生态环境指标优于Ⅰ-Ⅱ、Ⅳ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47个土壤样品的10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6个主成分,并求得土壤样品6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为聚类指标,采用等间距法将147个样品分为四个肥力质量等级。其中,第Ⅰ等级为养分丰富型土壤,其各项养分指标最高,综合得分在0.90~2.18之间,所占比例14.96%;第Ⅱ等级为养分较丰富型土壤,其综合得分在0.16~0.70之间,所占比例17.01%;第Ⅲ等级土壤肥力一般,其综合得分在-0.24~0.10之间,所占比例23.81%;第Ⅳ等级土壤各养分因子均缺乏,为养分缺乏型绿地土壤,其综合得分在-1.04~-0.27之间,所占比例44.22%。根据济南市城市绿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提出了加强济南市城市绿地土壤科学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9年望云山森林公园林地更新数据,利用ArcGIS 10.2以地类为分类单元,将小班数据进行融合,选取适宜分析粒度利用Fragstats 4.2对研究区林地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并利用Programita的O-ring统计方法对主要林地景观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5 m分析粒度下,纯林地景观面积占绝对的优势,与特规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景观构成了森林公园主要的林地景观类型;森林公园林地景观类型丰富但受少数优势景观支配,SHDI值为1.050 6,SHEI值为0.456 3。3种主要林地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随尺度变化的趋势相似,均先呈聚集分布,经过轻微的随机分布后呈现均匀分布,之后趋于随机分布,但是各林地景观对尺度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各林地景观类型均在中小尺度上呈正(负)关联性,在大尺度上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良渚古城遗址景观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潜在遗址景观分布概率,研究通过Geodatabase平台对已发现的135个遗址点构建景观空间数据库,利用SAGA-GIS、主成分分析(PCA)采集筛选17个相关变量,通过K-means聚类法识别划分遗址群,最后运用MaxEnt模型对各遗址群建立预测模型,进行刀切法检验变量,并绘制出各遗址景观群潜在的分布概率图。结果表明:1)良渚古城遗址景观可依据14大筛选变量划分为4类,并根据聚类结果与模型变量响应曲线,提取出傍山依水、远山近水、居山取水和低丘止水4种分布模式;2)其中影响度最大的4个主导变量分别是坡度(61.8%)、风暴露指数(34.8%)、地形开阔度(21.7%)和地形湿度指数(41.1%);3)良渚古城遗址景观潜在的分布区域为大遮山南部平原及大雄山西北部湿地,4类遗址景观高概率分布的区域面积分别为11.56、33.76、61.34和76.87 km2。  相似文献   

10.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景观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国家相关规范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规模结构和质量结构等方面对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宝天曼50个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于景段的有4个,属于景元的有46个;其中气候生物类景元占32.5%,地文景观类景元占26.1%、水文景观类景元占19.6%,历史遗产类景元占10.9%,说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以生物、地文、水文景观资源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市江津区2007、2010、2015、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江津区不同土地分区景观干扰度时空变化,旨在为江津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2007-2018年江津区景观干扰度先增加后减小,2015年是干扰度变化的转折点;2007-2015年中、高景观干扰度范围持续扩张,景观干扰度呈增加趋势;2015-2018年中、高景观干扰度范围缩减,景观干扰度呈下降趋势。2) 研究期内江津区景观干扰度北部城镇高度发展区(Ⅰ区)>中部传统农业发展区(Ⅱ区)>南部农林生态涵养区(Ⅲ区),Ⅰ区主要以低、中干扰度为主,面积总比例达67.65%,干扰度变化最大,Ⅱ区低干扰度占优势,面积占比达56.75%,Ⅲ区是极低干扰度占比最大的区域,总比例接近30%。3)景观干扰度空间分布受坡度影响,低干扰度在各坡度范围内面积占比均较大,中干扰度主要在Ⅰ区和Ⅱ区S≤15°的范围内,面积占比均接近30%,高干扰度在Ⅰ区2°<S≤25°的区域分布广泛,总比例近30%,在Ⅱ区和Ⅲ区所占比重较小,均在10%以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Ⅰ区和Ⅱ区应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Ⅲ区应重点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聊城市乡村发展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聊城各乡村及类似发展类型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聊城市21个乡村486户农户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类型划分,并提出各类型乡村的发展建议。结果表明:资金、劳动力、资源、技术和市场是影响乡村发展的主成分;21个乡村聚为5类,分属4个类型:发展友好型(Ⅰ类)、资源欠缺型(Ⅱ类)、传统型(Ⅲ类和Ⅳ类)和封闭型(Ⅴ类);Ⅰ类乡村需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链,扩大规模效益;Ⅱ类、Ⅲ类和Ⅳ类乡村需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和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Ⅴ类乡村的建设应适度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各乡村需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进行规划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为协调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农村居民点有效整治分区,本研究以新疆新和县为例,以生态视角为切入点,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引力模型及复杂网络等方法,将景观安全格局与社会网络相结合,基于空间分析结果将新和县农村居民点进行类型划分,并分别提出整治分区策略。结果表明:新和县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异明显,重点保护区、次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非重点保护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6.91%、31.38%、20.47%和11.24%,呈现中部、西部及南部以重点保护区为主,西北部、东南部以非重点保护区为主的空间格局;节点联系度空间分布不均,自城镇中心向外围越来越弱,节点强度高值集中在新和镇附近,节点强度低值分布于各乡镇边缘,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节点分别为21、36、51个和18个;将新和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发展型、潜力优化型、控制规模型和搬迁撤并型4种整治类型,面积分别为16.11、17.55、13.83 km2和6.32 km2,并根据存在问题分别制定整治分区方案。研究表明,将生态因素纳入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范畴,可为新和县分类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生态安全保障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各景观类型的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以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的形状复杂程度最高,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的斑块分布较为紧凑,其余地类相反。景观多样性指数适中,均匀度指数较高,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RS和GIS为技术支撑,以Quick Bird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资料为基本信息,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林地、耕地、灌木林地、草地、水域、居民用地、公交用地和未利用土地8种景观类型,并从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廊道密度及分维数等角度对研究区景观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斑块面积较小,斑块结构较为复杂;各景观组分中林地、草地面积最大,保持相对完整;耕地和公交用地面积较小,呈零散状分布;景观整体多样性较低,各景观组分的分维数均较低,远离2,而趋于1,表明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较低,景观整体的边界形状较为简单。并对保护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合降香黄檀轻基质容器苗分级的方法和标准,为制定降香黄檀苗木培育技术规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轻基质培育降香黄檀实生苗,于苗龄9个月时测定苗高(H)、地径(D)、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计算每株苗木的总生物量、高径比及茎根比;应用相关分析法确定降香黄檀苗木的质量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快速聚类和平均值±标准差划分降香黄檀苗木的分级标准;根据分级标准确定苗木的级别并开展造林试验,比较分析各级别苗木的造林效果,对成活苗木进行重新分级.[结果]应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分级的降香黄檀合格苗(Ⅰ和Ⅱ级苗)所占比例及造林9个月后各级别苗木的存活情况优于逐步聚类和快速聚类法;将造林9个月后成活的苗木进行重新分级发现,应用平均值±标准差法确定的合格苗有10.5%转变为Ⅲ级苗,有1.8%和37.9%的Ⅲ级苗(不合格苗)分别转变为Ⅰ和Ⅱ级苗,采用逐步聚类和快速聚类两种方法分级的合格苗转变为Ⅲ级苗的比率分别为23.2%和53.0%,Ⅲ级苗转变为合格苗的比率分别为53.0%和80.2%.[结论]降香黄檀轻基质容器苗适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分级,其分级标准为:Ⅰ级苗H≥55.3 cm,D≥7.9 mm;Ⅱ级苗24.4 cm≤H<55.3 cm,4.7 mm≤D<7.9 mm;Ⅲ级苗H<24.4 cm,D<4.7 mm.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和GIS的森林生产力空间格局与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通过克里格插值获得的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图层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和林木产量栅格图层。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方法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及林木产量分布图。通过对各生产力空间格局和分异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类型以高、中生产力面积占绝对优势,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的状态。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林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对湿地实施严格保护。安徽省湿地面积大,湿地面临的压力大,亟待采取有效保护途径。在分析安徽省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出各评价单元内综合指数,确定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区范围。最终,安徽省湿地划为Ⅰ类红线、Ⅱ类红线和Ⅲ类红线。结果显示:Ⅰ类红线面积约为50.53万hm2,主要分布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及其水系,Ⅱ类红线面积约为22.02万hm2,包括南漪湖,Ⅲ类红线约为31.61万hm2,分布零散。3类红线湿地各占研究区域湿地面积的48.50%、21.14%和30.36%。基于湿地生态红线,对省内所有湿地应采取严格的分类分级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调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该保护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包含33科88属178种,优势科内属种分化程度较高,6个大型科内属数、种数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6.59%和53.93%,但属的组成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属内分化程度不高。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呈明显热带性质,热带性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100%、88.46%、74.42%,在科、属水平上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为主;在种水平上,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分布型优势性明显。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16种中国特有分布型种,种级水平特有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石类矿坑花园景观评价体系是采石类矿坑花园设计优化的基础,也是揭示采石类矿坑花园内部各元素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依据。首先采用文献分析、观察调查、问卷调查、归纳比较等方法,对采石类矿坑花园景观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其次依据矿坑花园的景观构成要素和功能价值选取合理指标,构建采石类矿坑的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地、问卷调查的数据,借助软件分析,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确定各个指标及评价总目标的取值,构建评价模型;根据科学性、实践性原则,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采石类矿坑花园,根据评价模型分析数据,对其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得出评价对象中质量等级为Ⅰ级的有1个、Ⅱ级1个,Ⅲ级有1个,进而从场地与设施舒适性、功能性、观赏性等方面,对所评价的采石类矿坑花园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