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中心城区为例,借助GIS平台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城市发展边界、基本农田连片度和耕地国家利用等三方面修正,且根据空间矛盾协调原则作出决策且优化协调城镇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的布局,并对城市开发边界进行划定。结果表明,建设开发适宜性值由高到低呈现为主城区及道路的分布空间,综合质量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将综合建设用地重心移动分析等研究方法引入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标,不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优先保障耕地。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耕地保护范围,优先保障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耕地保护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升华,是耕地空间分区管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辽宁省盘锦市为研究区,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特征进行现状评价及空间保护分析,可为耕地资源三位一体的保护分区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盘锦市耕地数量特征值相对较高,集中分布特征显著。耕地质量及生态指数的高值与低值区域均呈现分散和不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集中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域。耕地数量空间集聚性相对较高,耕地密度大的地区集聚特征显著,属于HH型高值分布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相对较差,HH型与LL型区域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耕地生态的空间集聚性不显著。根据耕地资源空间相关性特征的分析结果,可将研究区耕地划分为优势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整治改良区和农业结构调整区等4个一级保护分区和10个二级保护分区,建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分区。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生态冲突是指耕地、建设用地对生态用地的占用,包括耕地冲突、建设用地冲突和综合土地利用生态冲突3类。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对其2015年的土地利用生态冲突进行强度测度、进行分区并提出分区调控对策,以期为研究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结果表明:(1)冲突强度分为重度冲突、高度冲突、中度冲突和轻度冲突4级,耕地冲突强度大致以长江干流为中心,冲突强度呈现出由河流向周边递减的趋势;建设用地冲突强度以重庆市市中心为圆点,冲突强度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圈层式递减分布模式;整体上来看,三峡库区(重庆段)大部分区域属于轻度与中度冲突,重度与高度冲突所占面积较小;(2)采用主导标志法、二阶聚类分析法等把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分为2级:得到4个一级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区和9个二级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与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完善耕地保护新格局,基于加权平均法、集中度指数、分形维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试点县——南昌县为研究区,引入国家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空间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探讨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南昌县耕地质量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耕地质量等指数Moran's I值表现为自然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利用等指数。不同空间尺度下,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自然等指数受空间尺度的影响最大,经济等指数其次,利用等指数最小。正相关HH型和LL型耕地以组团形式聚集分布,负相关HL型和LH型耕地则多以零星状分布。综合考虑南昌县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类型,将耕地划分为常规监测区、综合监测区和重点监测区3个监测分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质量监测、主导限制型谱序、耕地保护与管理分区和空间优化布局等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耕地综合质量及聚类关系的耕地保护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制定耕地保护分区的基础。【方法】本文以井冈山市为研究案例区,通过构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耕地综合质量为空间变量,从乡镇尺度上综合分析了井冈山市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聚集性规律,据此进行耕地保护分区划分。【结果】井冈山市耕地质量水平属于中上等,耕地综合质量分值处于42~80之间,井冈山市耕地质量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井冈山市耕地综合质量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9,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强的集聚规律:正相关H-H型和L-L型耕地聚集分布,与高分值耕地区域空间分布一致;负相关HL型和LH型耕地则多零星分布,无显著集中区域。综合考虑耕地的自然质量、立地环境、生态环境以及耕地质量的空间聚类关系。【结论】以此提出井冈山市耕地保护分区方案,并依据不同类型的耕地保护分区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保护和提升耕地综合质量,识别耕地质量关键要素,选取长浏平丘陵区为研究区,运用地理网格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60 km为特征尺度划定三级研究尺度,综合评价并揭示不同尺度下耕地质量各构成要素空间相关程度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耕地质量构成要素均显示出空间正相关性。其中,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耕层质地3要素不论基于何种尺度,均为影响耕地质量的关键要素。此外,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与破碎度在二、三级尺度上显示为耕地质量的关键要素;耕地本底质量对耕地整体质量贡献最大,空间质量及生态质量次之;随观测尺度增大,耕地的空间质量与本底质量各要素的Moran’s Ⅰ随即增大,而生态质量要素的Moran’s Ⅰ则随尺度变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21,(1):69-75
为确保新时期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对耕地资源的统筹管理,基于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宏观尺度上将山西省划分为13个耕地质量类型区,并以微观视角从地形、土壤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各类型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探究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耕地自然质量类型区来看,受土层厚度和土壤侵蚀强度等因素影响,晋南盆地区、忻定太盆地区和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整体质量要好于其他区,且将生态指标融入评价体系,可以增强结果的科学性;从空间格局来看,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基本符合正态分布,1~6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7.07%,主要分布在盆地区,是重要的生产粮基地,其中,5~6等地分布面积最广,占耕地总面积的41.92%;7~10等地主要分布于多山地区,耕地自然质量差,是重要的提升潜力区。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异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今后应因地制宜,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以确保粮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为甘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以及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耕地利用分区,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呈波动性发展,其中生产稳定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社会接受性指数总体提高,但生态合理性指数总体降低。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区、陇东区、陇南区、甘南区、陇西区5个耕地利用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依次降低。【结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都说明甘肃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受生态合理性限制,为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耕地自身质量等级,改善耕地外部环境,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由能值密集型向能值安全高效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化率指数、均衡度指数模型、空间聚类、功能识别等多种方法,对湖南省耕地多种功能值、综合强度以及均衡度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辨识归纳多功能典型融合模式及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996~2017年洞庭湖区与湘中南地区耕地经济贡献功能明显增加,长株潭地区受城镇化、工业化的影响,经济贡献功能下降;58%的县域单元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增加,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的演变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研究末期下降区县超过89%。耕地多功能综合强度变化较平稳,但区域差异较显著,高值区主要在湘中南和洞庭湖区,低值区分布于湘西和湘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均衡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在不断上升,在空间上经历了由分散向局部集中演变的过程。各县市功能融合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共有8种融合模式,但大部分的地域单元在转向功能融合模式,除了生态优先发展模式,其它单一功能主导型的地域单元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总体上从东到西呈现出从富裕到严重超载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耕地生态超载区与主城区分布具有较好的吻合性;(2)就县(区)数量而言,重庆市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盈余区和耕地生态平衡区;就人口数量而言,同样是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和耕地生态盈余区;就土地面积而言,耕地生态盈余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耕地生态赤字区面积最小.重庆市约3/5的人口分布在约4/5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土地面积上,而约2/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约1/5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土地面积上.可为重庆市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