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利用方式的苏打盐渍土剖面盐分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松嫩平原不同利用方式的苏打盐渍土剖面形态特征及可溶盐含量与组成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土壤剖面腐殖质层厚度、耕层和腐殖质层的有机质含量等有明显差异。在围栏草原、旱田、新水田及老水田4个剖面中,土壤可溶盐总量、pH与ESP均是在剖面中部最高,上部和下部较低;可溶盐组成均以K++Na+和HCO 3-、CO23-为主。表明草原围栏、旱田及水田利用均有抑制苏打盐分表聚的作用。放牧草原剖面的可溶盐含量自下向上逐渐增多,盐分表聚非常显著。开垦20余年的水田剖面中,表层土壤的可溶盐总量、pH和ESP值分别降至0.21%、7.56和9.1%,表明苏打盐碱地种稻较草原和旱田利用更有利于土壤脱盐脱碱。  相似文献   

2.
河套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碱化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河套平原盐碱地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农用地、牧草地、改良地、盐荒地)不同深度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可溶盐含量、盐分离子组成、总碱度、pH、碱化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土体结构、颜色、根系分布、石灰性反应及碱化层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土壤剖面的可溶性盐、阴阳离子分布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牧草地和林地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呈"橄榄"型、盐荒地和改良地呈"表聚"型、农用地呈"底聚"型;土壤pH、碱化度和总碱度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S"型;经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与盐荒地相比,农用地盐碱化指标下降的最为显著(P0.05),其中0—20 cm土壤全盐量降至0.88 g/kg,pH降至7.83,总碱度、ESP降至0.17 cmol/kg和12.54%,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土壤全盐量、Ca~(2+)、Mg~(2+)、SO_4~(2-)、总碱度、pH可作为控制区域盐碱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阐明河套平原盐碱地的盐碱化过程及盐碱化土壤利用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苏打碱化土壤盐分离子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典型苏打碱化土壤剖面,分析了0~200cm深度主要盐分离子(Ca2+、Mg2+、Na+、K+、CO32-、HCO3-、Cl-和SO42-)的垂直分布规律。对各离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测试土样离子以Na+和HCO3-离子为主,其剖面分布规律是表层含量较低,在80cm左右逐渐增至最大值,其后离子含量随深度而降低,至160cm以下则又随深度而增加,即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大致呈倒"S"曲线分布。CO32-、HCO3-、Cl-与Na+,CO32-、HCO3-与Cl-之间均是相关系数大于0.80的极显著相关;除K+离子外,其它7个离子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表明该苏打碱化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苏打碱化土壤碱化参数的干湿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王志春  武恒 《土壤》2010,42(4):639-643
选取吉林省西部典型苏打碱化土壤,分别于干季6月、湿季8月和干季10月进行取样分析,测定计算土壤剖面各碱化参数(pH、SAR、SSP、SDR、总碱度、RSC和ESP),分析在气候干湿季节变化过程中各碱化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干季-湿季-干季"的变化过程中,苏打碱化土壤各碱化参数也呈现较规律变化,其总体特征是各碱化参数在由干季向湿季(6月—8月)表现为升高趋势;而在湿季向干季(8月—10月)则表现为降低趋势。从变化幅度看,以表层土壤(0~20cm)变化更为显著。干季强烈蒸发作用导致地表积盐、湿季地下水位埋藏浅以及苏打碱化土壤通透性能差是造成湿季各碱化参数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菌糠改良苏打盐碱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种植黑木耳后的下脚料(即菌糠)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黑木耳菌糠施入苏打盐碱土后,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显著改善;随菌糠用量的增加,其物理性质主要表现为:土壤团聚能力增强;土壤田间持水能力增强;其化学性质表现为:土壤pH值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可溶盐组成中CO32-和HCO3-的含量随菌糠用量增加而减少,当菌糠用量达50.0 g/kg时,CO32-消失;Cl-,SO42-含量同全盐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随菌糠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其可溶盐中Ca2 ,Mg2 ,K 、Na 含量增加。而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Ca2 ,Mg2 含量增加,交换性Na 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其碱化度降低。且交换性Ca2 ,Mg2 含量与菌糠用量成正相关关系;交换性Na 含量、碱化度与菌糠用量成负相关关系。即黑木耳菌糠施入苏打盐碱土后,改善其理化性状,创造了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施用菌糠提高了土壤肥力,在施入菌糠的苏打盐碱土上种植牧草,提高其地上部生物量。菌糠作为有机改良剂改良苏打盐碱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河套平原弃耕地土壤盐碱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经典统计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套平原弃耕地盐渍化土壤全盐量、pH、阴阳离子组成、碱化度(ESP)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为中度至重度盐渍化,土壤全盐、pH、碱化度(ESP)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呈表聚和底聚两个过程。全盐量介于2.80~6.69g kg-1之间,pH介于9.20~9.69之间,碱化度介于10.97%~33.33%之间。0~60 cm土层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60~120 cm土层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剖面中阳离子以Na++K+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除pH外,土壤各盐碱指标呈强烈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土层SO42-与Ca2+、Mg2+、全盐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Cl-与K++Na+相关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pH、碱化度与CO32-达极显著水平。土壤全盐量、SO42-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盐化状况特征因子;CO32-、HCO3-、pH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碱化状况特征因子。由此可见,在改良利用过程中要以降低土壤盐度和碱度来调控离子组成,进而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地处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区的红寺堡扬黄灌区,选取不同利用年限的灌溉玉米地,以临近的未利用地为对照,对其夏季含盐量及盐离子组分变化规律、剖面分布类型、时空相关性及其碱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退化草地转化成灌溉农田的过程中,土壤夏季含盐量剖面分布变化依次为表聚型、均匀型(震荡型)和底聚型。未利用地0-60 cm土层总含盐量6.0‰,耕种8年后只有2.25‰,表层(0-20cm)的总盐含量降幅高达80.2%。未利用地盐分表聚特征主要由氯离子、镁离子、钙离子和钾离子决定,其浓度随利用年限的变化表现较为平稳,剖面分布以均匀型为主,而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底聚特征明显。相对未利用地,重碳酸根离子是唯一全剖面出现明显增加的离子类型。离子间显著相关关系多集中于0-40 cm土层发生,相关格局随利用年限发生明显变化,8年玉米地重碳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正相关、钙离子与钠离子以及重碳酸根离子间负相关关系凸显。土壤碱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生(2年玉米地)和下迁富集发生(40-80 cm)特征,8年玉米地含盐量和碱化度同步显著下降,土壤盐渍化整体逆转。灌溉玉米地土壤含盐量与碱化度显著正相关,未利用地含盐量与碱化度则呈现两极化分布趋势。灌溉玉米地土壤夏季盐渍化特征受土壤-植物的相互作用控制,蒸发积盐、蒸腾积盐与灌溉脱盐作用并存,盐离子分化明显,土壤盐化和碱化时空同步变化,但是总碱度居高不下依然是威胁土壤环境健康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不同利用方式河套平原盐碱土盐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影响,以河套平原5种利用方式(盐碱荒、改良地、牧草地、农用地、林地)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剖面全盐量、盐分剖面类型以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离子以SO■,HCO~-_3,Ca~(2+),K~++Na~+为主;剖面盐分离子分布不均匀,具有中、强变异性;总体表现为:SO■HCO~-_3Ca~(2+)Na~++K~+Mg~(2+)Cl~-CO■;土壤盐分变化与Ca~(2+),Mg~(2+),SO■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盐含量及其离子组成的影响显著,盐荒地和改良地剖面土壤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农用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牧草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土壤全盐量剖面垂直变化幅度不大,且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全盐含量依次为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林地农用地;人类活动使得土壤盐分含量下降了41.92%~79.33%,盐分类型由苏打氯化物型转化为苏打硫酸盐型,降低了盐碱的危害,且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全盐量与SO■,CO■,HCO~-_3,Ca~(2+),Mg~(2+),K~++Na~+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Cl~-成反比。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提高盐渍化土地的利用潜力即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数值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根据松嫩平原地区土壤普查和科研工作所积累的大量分析数据,应用《综合数值分析法》,对苏打盐渍土积盐类型、盐化和碱化分级,进行了数值分类.分别提出了积盐类型分类、苏打盐化分级和苏打碱化分级的主要性质指标.经过生物验证表明是可行的,为苏打盐渍土基层分类的数据化和指标化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苏北滩涂土壤春季盐渍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运用常规统计学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苏北滩涂土壤全盐量(TS)、盐分离子组成、碱化度(ESP)、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为轻度至中度盐化,不同层次土壤中,Na+与Cl-、K+与Mg2+始终保持较好的关联性。TS的空间分布,在0~120 cm全剖面上主要受控于Cl-、SO24-、Na+因子,分层与全剖面的情况有所不同,但Na+均为主要因子之一;ESP在全剖面上主要受CO32-和HCO3-因子制约,其中在0~10 cm和20~40 cm土层主要受CO32-因子制约,10~20 cm土层内主要受HCO3-因子制约,40~100 cm土层则主要受Na+因子制约;pH受盐分离子的影响较小,在全剖面上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1.
Diagnostics, methods of evaluation, and geography of saline-alkali (soda) soils are discussed. The saline-alkali soils include soils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with the following chemical properties: the pH of the water suspensions equal to or higher than 8.5; the total alkalinity exceeding 1.4 meq/100 g of soil and the sum of water-soluble calcium and magnesium; and the presence of soluble “alkaline” salts in the soil profiles, the hydrolysis of which results in the alkaline reaction of the soils.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line-alkali soils are largely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soda (Na2CO3, NaHCO3) in the soils. According to their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saline-alkali soil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lkaline soils with an undiferentiated profile and without a morphologically pronounced solonetzic (natric) horizon, and alkaline soils with a pronounced natric horizon (solonetzes). Solonetzes, in turn, are divided into (a) alkaline solonetzes (with soda or with soda and neutral salts), (b) solonetzes salinized with neutral salts (saline soils) with increased alkalinity in the solonetzic and lower lying horizons, (c) saline solonetzes throughout the profile, and (d) leached solonetzes containing no soluble salts in the profile and almost no exchangeable sodium in the soil exchange complex (SEC) (“dead” solonetzes). The latter two groups of solonetzes cannot be ranked among the alkaline soils. The alkalinity of the saline-alkali soils under study is due to carbonate and bicarbonate ions (carbonate alkalinity), organic acid anions (organic alkalinity), and borate ions (borate alkalinity). The carbonate alkalinity is due to both soda (Na2CO3, NaHCO3) and CaCO3.  相似文献   

12.
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春季土壤盐碱化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盐碱化状况是干旱区灌区水盐合理调控及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为掌握内蒙古河套灌区下游乌拉特灌域春季耕地土壤盐碱化状况的空间分布,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的全盐量(Total Salt,TS)、pH值、CO32-、HCO3-、Cl-、SO42-、Ca2+、Mg2+、K++Na+含量、交换性Na+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碱化度(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等反映土壤盐碱化特征的指标进行了测定和计算,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壤盐碱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中的TS含量更大一些,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以HCO3-、SO42-、Cl-、Na+为主。HCO3-、CEC、交换性Na+和ESP的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其中交换性Na+和ESP的变异系数接近100%;TS、Cl-、SO42-和Na+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属于强变异。2)土壤pH、TS和ESP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东西方向上,各指标西部低,东部高;在南北方向上,中间低,南、北两侧高。土壤pH值基本在7.5~8.5之间,从TS空间分布来看,灌域内有32%的土壤存在盐渍化问题,且以轻度盐渍化土为主,约占26%;从ESP分布来看,有97%的土壤存在碱化问题,其中轻度碱化土约占40%,中度碱化土和碱土均约占23%。因此灌域内土壤碱化问题比盐化问题更为突出。3)通过因子分析得出TS、Cl-、Na+、交换性Na+、ESP和CEC是乌拉特灌域土壤盐碱化程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公因子综合得分值在-0.78~3.38之间,公因子综合得分能排除指标间个体差异,比较客观地评价土壤盐碱化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剖面)苏打碱土的特征以及植被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沿洼地向高平地土壤表现为盐化草甸土-浅位柱状苏打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苏打碱土的分布格局.植被为圆叶碱毛茛/蔚蓄蓼群落、鹅绒委陵菜群落、羊草/寸草苔群落、裸地以及羊草/星星草/虎尾草群落,其中委陵菜/篇蓄蓼群落、羊草/苔草群落沿洼地呈环状分布,裸地以及碱茅/虎尾草/羊草群落呈斑状分布.洼地边缘的植被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覆盖度,生物量也最高;高平地的植被矮小,生物量较少.裸地的盐分含量较高(可达3.38%),土体紧实,限制了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苏打盐渍土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截面)的土壤结构以及冻融期土壤表层积盐的机理。结果表明:高平地的地层剖面为粉砂质亚粘土-粘土-粉砂-砂砾质地结构;洼地以粉砂质为主,缺少粘土层。盐化草甸土表层的水分以毛管水为主,粗毛管孔隙占总孔隙度的70%以上;苏打碱土的水分主要为束缚水,含水率低且变化微弱。苏打碱土和盐化草甸土镶嵌的微域格局对土壤水分和盐分的迁移规律有明显的影响。冻融季节,盐化草甸土成为水分迁移的汇集区,其表层含水率达50%以上(达到过饱和状态);苏打碱土冻层的水分变化十分微弱,但是盐分含量显著增加并在消融期表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5.
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制约着盐碱地生态绿化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客土造林后滨海盐碱地土壤盐碱化状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该研究开展实地调查采样,结合地统计学、经典统计学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徐圩新区滨海盐碱地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5个土层土壤电导率均为中等强度变异,pH值是弱变异。大多数土层土壤电导率和pH表现为弱空间相关性,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性较弱,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性较强。水平方向上看,研究区从西向东盐碱程度逐步加深,垂直方向上,土壤电导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变大;2)研究区客土0~10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均值为2.91dS/m,属于轻度盐渍化土;原土0~10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均值为31.00dS/m,属于极重度盐渍化土,原土上只有极少数耐盐作物能自然正常生长。客土土壤电导率明显低于原土,但pH值与原土差异不大,客土土壤盐分表聚和底聚现象明显,存在返盐返碱的问题,长期来看,客土造林并不是该地区绿化最好的方式。3)影响研究区土壤...  相似文献   

16.
苏打盐碱地围堤养鱼改良土壤的生物性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盐碱地围堤养鱼对盐碱地改良效果,2016年对盐碱裸地土、围堤养鱼3,5,8 a的鱼塘淤泥及围堤养鱼5 a后种稻土壤进行分析,测定了各处理土壤样品生物性状及土壤呼吸作用。结果表明,围堤养鱼5a后种稻对微生物的改良效果最明显,与盐碱裸地土相比,细菌、纤维素分解菌、亚硝酸细菌、磷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了2.60×10~6,0.66×10~4,7.84×10~5,0.55×10~5 cfu/g。除多酚氧化酶在盐碱裸地中的活性最大之外,其他酶活性在围堤养鱼5 a的土壤中改良效果最明显,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0.008 mg/(g·24 h),0.153 mg/(g·24 h),2.035 mg/(g·20 min),0.399 mg/(g·72 h)。CO_2释放量在围堤养鱼8 a土壤里最大,比原碱土增加了7.41 mg/g。只有细菌与土壤呼吸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生物性状与土壤呼吸作用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和灌溉定额对碱化盐土及紫穗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甘肃白银碱化盐土表层土壤盐分高、植物生长困难的生产问题,在统一施用脱硫石膏18t/hm^2的基础上,通过2 a田间试验,在起垄沟植和未起垄种植2种种植方式下设置3个灌溉定额:8 250、9 750和11 250 m^3/hm^2,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及灌溉定额对土壤pH值、碱化度、含盐量及紫穗槐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碱化度和含盐量;起垄沟植方式下垄沟内可汇集灌溉水和降水,提高土壤含水率;在0~40 cm土层起垄处理的土壤盐分比未起垄处理低15.7%,起垄沟植处理可以形成"高水低盐"的水盐环境,从而使紫穗槐的成活率、株高、冠幅均高于未起垄处理;2)2种种植方式下,随灌水量增加脱盐效果越显著,紫穗槐的成活率、株高、冠幅指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溉定额为9 750和11 250 m^3/hm^2时,紫穗槐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考虑到研究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有限,灌水量过多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增加发生次生盐渍化的风险,因此,施用脱硫石膏并起垄沟植适宜于甘肃白银碱化盐土紫穗槐种植,且适宜灌溉定额为9 750 m^3/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饲料作物种植对苏打盐碱土改良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旗苏打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等级(中、良、优)和5个饲料作物种类(高丹草、稗草、青贮玉米、湖南稷子、甜高粱),共计15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等级下,饲料作物对土壤盐化碱化、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根据模糊物元-熵权模型进行土壤改良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饲料作物收获后土壤平均p H较播种前降低1.64%,种植前后土壤p H差异不显著;土壤EC、总可溶性盐、碱化度显著降低(P<0.05)。不同饲料作物种植降低土壤Ca2+、Mg2+、HCO3+CO32–含量,提高土壤K++Na+、Cl含量,对土壤SO42–含量影响存在差异,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播种前分别降低15.15%、24.06%。基于模糊物元-熵权模型得出,青贮玉米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土壤改良效果更佳,而甜高粱与高丹...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土壤剖面无机碳分布及其与盐碱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无机碳作为干旱区土壤碳库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数量分布影响着区域内土壤剖面碳聚积和存储的格局。以往由于缺乏深层土壤剖面数据,无法准确量化土壤剖面碳分布与碳存储特征,使得土壤无机碳的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三工河流域典型的农田和相邻荒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共6个剖面190个采样点,挖掘取样深度至潜层地下水位,分析了剖面土壤无机碳(SIC)和可溶性盐离子的分布特征,并且通过冗余分析探究无机碳与土壤盐碱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农田的SIC含量显著大于荒地的SIC含量(p0.05),相比于荒地,农田的SIC含量增加了27.9%,变化范围增大了3.66倍;荒地和农田的SIC含量在剖面上分别表现为"S"形和"M"形分布。(2)在整个剖面上,同层次的农田土壤中的可溶性离子含量显著小于荒地中的含量(p0.05),并且在剖面上分布荒地表现为增加—减少趋势,而农田为逐渐减小趋势,表明农业活动显著改变了可溶性离子的数量和分布特征。(3)所有剖面土壤无机碳储量为0—100cm土层100—300cm土层300cm以下土层(p0.05),虽然层次间其数值差异较大,但在相同层次,农田和荒地的土壤无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却基本相同,为10%,35%,55%(p0.05)。(4)通过冗余分析得到土壤盐碱性因素对SIC的贡献作用排序,正相关性,pHESPSARCO_3~(2-)HCO_3~-;负相关性,K~+Ca~(2+)Mg~(2+)Cl~-盐分SO_4~(2-)Cl~-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