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历史名人是体现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遗产,也是地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人们旅游需求向文化旅游转变及各地对文化产业日益重视,名人故里的旅游资源得以重视和蓬勃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对名人故里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以升庵故里景区的文化旅游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文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品牌、创建文化融合生态圈、创新文旅融合形式等发展对策,以提高升庵故里景区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故里景区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弥勒市4个特色小镇为云南省特色小镇,按照一个小镇、一个特色、一项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打造特色小镇。"东风韵"小镇以文化艺术为主线,打造集"文化艺术、文旅度假、健康生活"三大功能版块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区域内葡萄种植、葡萄酒深加工产业及庄园经济融合发展。太平湖森林小镇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为着力点,"生态健康度假"为主线,带动现代林业、健康度假产业长足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红河水乡小镇以现代体育旅游产业为主线,促进酒店、餐饮、运动休闲、会展、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可邑小镇以民族风情为主线,探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产村相融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名人是体现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遗产,也是地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名人故里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升庵故里景区的文化旅游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其包含的状元文化、家风文化、诗词文化、廉政文化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意义,并提出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品牌、创建文化融合生态圈、创新文旅融合形式等发展思路,以期提高升庵故里景区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故里景区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模式包括借助高科技手段的文创模式,将文化融入旅游中的嵌入旅游模式。实现文旅深入融合,必须走采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文旅品牌之路。文旅融合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体现在有助于形成安全文明的优质旅游,有助于旅游品牌打造,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研究从文旅融合必要性入手,分析文旅融合模式,剖析文旅融合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文旅有效融合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供给侧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改革措施,也是驱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滁州市文旅资源较丰富,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不高,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不够,整体形象不清晰。必须在基本理念、管理体系、资源场地、产品体系、空间载体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潜质,创新文旅融合的产品呈现形式,打造高质量且独具特色的文旅精品项目,形成全域全新的文旅产业新业态,让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凝聚精神情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打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推动河南传统村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从政策环境、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河南传统村落的基本概况,有针对性地调查调研了当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以文旅融合理论为指导,在今后的传统村落开发中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开发和挖掘现有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产品,提升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河南传统村落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黑河市作为中国最北的地级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利于进一步统合地域资源,形成新支撑;释放发展潜力,产生新效应;做优文化供给,筑牢意识共同体;维护国防安全,促进边安业兴;增加边民收入,促进边强民富。基于此,黑河市应立足区位及交通优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冰雪文化、“中俄双子城”和“极境寒养”等文旅元素内涵,通过产业融合、数字技术、创意设计、主体参与、宣传引导等方式赋能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四大新引擎”驱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优化供给”打造旅游品牌,以“政策组合拳”培育市场主体,以延链补链强链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产生“1+1>2”的效应,更能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促进稳边固边兴边富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分析了乡村文旅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其中包括产业基础资源、旅游核心资源和文化融入资源。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受限于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不足、产业竞争优势弱、产业协同不明显的“小、散、弱”发展困境。依据乡村文旅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困境,提出高质量发展对策:加强引导培育,强化核心主导产业;增强文化融入,促进文旅耦合互动;提升服务质量,培育区域文旅品牌;促进创新驱动,打造文旅产业示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意义]随着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更好地释放图书馆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挖掘图书馆文旅亮点,丰富特色阅读空间,把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升级,社会化力量参与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时代,图书馆被赋予了为文化和旅游领域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服务的要求与期待。[方法 /过程]本文围绕图书馆IP建设赋能文旅融合的实践,附加图书馆的产品价值和活动品牌影响,打造图书馆的专属路径,从IP拟人化、图书馆IP故事、IP话题事件营销、文旅IP服务效能、数智化社馆IP融合、网红IP打卡拉动地方消费、跨界合作活化IP文化、实践运营品牌IP等方面互相配合。[结果/结论]通过图书馆IP建设策略,点面结合,共同完成图书馆的文化表达,体现IP赋能文旅融合的图书馆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步伐,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创产品设计展开调查。分析认为,罗城仫佬族文创产品在设计方面仍面临与地域文化元素关联性不高、与文旅发展潮流不贴切、文化IP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困境。在乡村振兴渐成时代旋律的当下,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加强文化挖掘与理解、创建仫佬族文化品牌、开拓市场推广渠道、整合乡村资源、加强产业链协同配合以及注重可持续发展等措施,通过以文创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旅游繁荣,带动农村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千景一面"现象,其本质是各旅游景点"快餐式"规划导致缺乏特色。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返乡创业与特色小镇的之间内涵,探讨返乡创业与特色小镇的契合逻辑,为推动文旅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赋能机制成为助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成为催生旅游新业态的内生动力。本文阐述了数字赋能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认知,分析了数字赋能在驱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传统产业转型困难,文旅产品同质严重,人才支撑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要以政策引领,优化数字文旅发展环境,夯实基建弥合城区数字“鸿沟”,融合产业加速旅游经济数字转型,创新业态提升文旅产品质量以及驱动人才释放内生活力,进而积极发挥数字效能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和文旅融合的稳步推进使农文旅融合应运而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分析农文旅融合的内涵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子洲县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在休闲农业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方面的优势,剖析子洲县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资源挖掘、人才培养和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农文旅融合制约因素,并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支持、完善设施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农文旅融合特色小镇、打造“三色”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100-101
陕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互联网影响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在全国的关注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陕西省乡村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稳步提升,对陕西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陕西省在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同质化严重、过度商业化、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智慧景区建设、挖掘特色文化、创新营销方式等措施,着力打造陕西省经济增长新亮点。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赋予了其新使命、新任务,肩负着为文化资源寻找新载体,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承担弘扬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任。针对目前文旅产业融合存在停留在浅层次、单方面、以及文化过度商业化的弊病,提出了市场主导、文化核心、"客主"共享的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常宁茶油特色文化旅游的质量,加快常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采用搜集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方法,分析了常宁茶油特色文旅的优势与不足。发现常宁茶油文化旅游虽然具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艺技颇多等内在优势以及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大众消费者的推动等外部机遇,但也存在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弱、人才稀缺、特色艺术形式与服装结合度不高、缺乏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等问题。针对以上的问题,常宁政府需采取加大建设投入、大力引进人才、创新服装形式、打造特色观园等措施,推动常宁文旅的融合发展,也为常宁乡村观光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助力常宁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陕南特色小镇建设在国家和陕西省政策的扶持下正在积极开展。为把陕南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红色教育和传承,分析了陕南特色小镇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提出了陕南特色小镇红色资源的发展路径,以期振兴陕南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基于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的资源禀赋,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及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是创新推动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对陕西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剖析,探究陕西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对展现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文旅特色小镇——洛南音乐小镇为例,运用AHP-SWOT研究方法,在定性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决策问题进行量化,构造AHP-SWOT战略四边形,计算战略类型方位角,并绘制洛南音乐小镇发展战略类型、强度图谱。研究结论表明:洛南音乐小镇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优势大于劣势,洛南音乐小镇的战略系数ρ0. 5,发展战略类型为机会型开拓战略。基于此,洛南音乐小镇应完善内部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积极开展文创活动,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与贫困农户增收减贫。  相似文献   

20.
梳理特色小镇发展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从形象整合、品牌打造、生态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个方面分析秦岭特色小镇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秦岭特色小镇信息服务平台。秦岭特色小镇信息服务平台由主体层、平台层、应用层三个层面构成,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的传播力提升,实现了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在改善特色小镇设施条件、促进小镇产业融合、加速小镇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秦岭特色小镇提供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