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卫华  于勇 《淡水渔业》2003,33(2):16-17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Ah) ,是一种重要的人—畜—鱼共患病的病原菌 ,可以感染多种鱼类并造成大量死亡 ,是无脊椎动物 (如虾)和脊椎动物 (如鱼 )养殖的一大杀手。 2 0 0 2年 9月江苏省东台市某养殖场养殖的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杂交鲟 (bester)发生大量死亡 ,病鱼的主要症状为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 ,肛门红肿。剖检有淡红色腹水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有坏死灶。肠系膜、脂肪组织和生殖腺等有出血班。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 ,并充满泡沫状粘液…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AB-PAS的染色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黄鳍鲷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均有差异。食道中以Ⅰ、Ⅱ型粘液细胞为主;贲门部和胃体部只有Ⅰ、Ⅱ型粘液细胞分布,幽门部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幽门盲囊、肠道及直肠都是Ⅱ型粘液细胞最多。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粘液细胞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的相同部位养殖鱼比野生鱼粘液细胞数量更多。根据研究结果推测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鱼的生活环境及食物相关,也可能与消化道中各种菌群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3.
泰山赤鳞鱼的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山赤鳞鱼学名多鳞铲颌鱼(Scaphesthesmacrolepis)是鲤科、突吻鱼属、铲颌鱼亚属的鱼类,在山东仅分布于泰山,是山东省省级重点保护鱼类。近几年,在山东省及泰安市政府的扶持下,泰山区兴建了多处养殖场,并逐步推广到山东省境内的临朐、淄博、泗水等地进行饲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饲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病害。作者将近10年来的试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烫尾病1-1 病因由水质不良引起。泰山赤鳞鱼是山涧溪流鱼类,适宜在低温、高溶氧、高透明度的水环境中生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鱼类对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及蔬菜、棉花、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中 ,对病虫害的防治经常使用农药。有的作物与养殖水体邻近 ,常出现使用农药时鱼类急性中毒死亡事件。或者经常使用农药 ,渗入养殖水体 ,造成水体漫性污染 ,而引起鱼类死亡。有机磷和菊酯类是常用的农药 ,为了找出对不同农药敏感的指示性鱼类 ,也为了探讨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斑马鱼 (Brachydaniorerio)、金鱼 (Carassiusauratus)、白鲢 (Hyphophthalmichthysmolitrix)对有机磷和菊酯类农…  相似文献   

5.
剑尾鱼的若干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与哺乳类实验动物相比,鱼类实验动物在环境监测、药理实验以及肿瘤学等研究中,独具一些无可取代的特点。目前国外已有近交超过50代的光亮拟胎(Poeciliopsis lucida)和孤独拟胎(P、monacha)等纯合系的鱼类实验动物[1]。剑尾鱼(Xiphophrus helleriHeckl1848)是一种热带淡水小型鱼类,目前已通过近亲繁殖达第18代。这是我国首次以鱼类作为实验动物为目的而进行的定向纯化培育。本文总结多年来对其若干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结果,为其今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数据。1材料…  相似文献   

6.
日本鳗鲡仔鱼摄食机理及其营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旭方 《水产学报》2002,26(6):556-560
鳗鲡属(Anguilla)鱼类共有19种和亚种,其中以欧洲鳗鲡(A.anguilla)和日本鳗鲡(A.japonica)最为重要。鳗鲡属鱼类发育需经历奇特的柳叶状仔鱼(leptocephaluslarva)阶段,其人工育苗技术是一道世界难题。柳叶状仔鱼现象仅见于真骨鱼类最原始的一个类群海鲢总目Elopomorpha(鳗鲡目Anguilliformes,海鲢目Elopiformes,背棘鱼目Notacanthiformes)。有关柳叶状仔鱼的发育策略,已从形态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柳叶状仔鱼…  相似文献   

7.
袁定清  林三妹 《福建水产》1993,(4):83-86,82
鱼类上皮囊肿病(epitheliocystis disease)是一类鱼类细菌性疾病,1969年美国学者Hoffman和Dunbar等(1969)首先在大鳍鳞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上发现本病,称之为上皮囊肿病;病原体具有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和衣原体(chlmydia)的许多特征,在鳃,鳍和体表等的上皮细胞内寄生,胞内增殖,聚集形成大包涵体;被寄生的上皮细胞肥大化,形成肿囊(cyst)与病毒性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相似,称此肥大化细胞为上皮囊肿细胞(epitheliocystis cell)。次年,Wolke等(1970)在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美洲狠鲈(M.americanus)上亦发现此病。此后,在多种海、淡水鱼中报道此病;早期报道本病不产生严重危害,是一类鱼类周年发生的慢性病。1975年2月,在地中海的Akaba湾,人工孵化Sparus aurata稚鱼发病,死亡率达25%。至7月才长到4—6cm;经Papema等(1977、1978)研究确认,是患上皮囊肿病,病鱼生长迟缓,鳃盖变形,呼吸困难,鳃小片上形成肿囊,鳃小片变形,首例证明上皮囊肿病具有很强的危害性。Molnar和Boros(1981)在研究鲤鱼粘液分泌过多症(carpmucophilosio)时发现,Plehn(1920)报道的鲤鱼粘液分泌过多症并非由单胞藻和真菌的寄生而引起的,而是上皮囊肿病,是由此致使鱼类大量死亡,因此,进一步证实上皮囊肿病的危害性。1984年5月,日本从香港引进真鲷苗种,至7月下旬死亡率达20%,经研究确认,是上皮囊肿病致死,因此,本病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江草周三(1987)对该病的研究报道作了综述,本文就以此为蓝本,对上皮囊肿病作概要的介绍。我国至今未见有关的报道,但日本方面称1984年引进的香港真鲷苗种是由广东沿海捕捉供货的,认为我国广东沿海有本病病原存在。同时,国内多种鱼的人工育苗常有大批量死亡的原因不明,是否以此病有关?因此,我们将江草周三(1987)的综述编译,以供我们进一步研究之需。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鳇及黑龙江鳇(♀)×黑龙江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鳇鱼[Husoduricus(Georgi)]和黑龙江鲟鱼[Acipenserschrencki(Brandt)]同属鲟科鱼类,目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干流,是黑龙江的特产鱼类和重要的经济鱼类。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黑龙江鲟和黑龙江鲟(♀)×黑龙江鳇(♂)的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及九十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经过十几年的深入研究反复试验,更进一步完善了黑龙江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及苗种培育技术。本文作者根据1999年鱼汛期对黑龙江鳇人工繁殖及黑龙江鳇(♀)…  相似文献   

9.
淡水名优鱼小瓜虫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Fouquet)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对鱼类危害较大的寄生原虫 ,寄生于鱼的皮肤、鳍、鳃、眼等部位 ,形成白色小点状胞囊 ,又称“白点病”。病鱼体表粘液增多 ,呼吸困难 ,游动异常 ,有时与池内物体摩擦 ,导致表皮脱落 ,鳍条烂裂。小瓜虫侵入鱼眼可使发炎、变瞎。最终病鱼活动乏力 ,停止摄食 ,很快成批死亡。关于小瓜虫病的危害对象 ,国内多家资料已有共识 :小瓜虫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 ,对观赏鱼及食用鱼的苗种危害严重。笔者近十年来 ,在从事淡水名优鱼养殖及对豫北…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裸鲤与草鱼群体遗传变异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凯 《淡水渔业》2001,31(2):51-52
青海湖裸鲤 (GymnocyprisprzewalskiiprzewalskiiKessler)、隶属鲤科 (Gyprinidae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裸鲤属 (Gymnocypris)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本文利用RAPD标记对青海湖裸鲤和雅罗鱼亚科 (Leuciscinae)草鱼 (Ctenopharyngo 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的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为保护青海湖裸鲤天然资源提供新的资料。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