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庸县三坪公社金山茶场于一九七二年筹建,现有茶园八百亩(其中可采三百六十七亩),厂房和住房四千一百七十七平方米,一套茶机十四台。一九七七年开采,一九七八年产条红茶九十八担,每担均价一百一十四元。一九七九年转产红碎茶,产量  相似文献   

2.
我们安化县现有茶园一十五万亩,其中采摘茶园一十一万亩,主产工夫红茶、黑毛茶和红碎茶,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一九八一年,我县在抓好茶叶生产的同时,切实加强茶叶市场管理,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派购和上调计划。全县累计收购各类茶叶一十二万七千二百担,商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点六,完成派购任务的百分之一百三十三点八,比一九八○年增长百分之五点六;收购总额达一千三百七十六万五千六百元,比一九八○年增长百分之一十五,净增金额一百八十一万元;每担茶叶均价一百零八元,比上年提高六元。我们抓茶叶市场管理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我场茶厂从八四年六月份起开始加工红碎茶,目前使用 CTC 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2500担左右。八五年场对厂实行三包:包加工成本(每担264.3元),包产值单价(平均每担280元),包产包销。年底超利润按四、六分成,亏损自负,库存茶叶按总金额向场上交利息。到年底止,加工干茶1804担,占年计  相似文献   

4.
绍兴市茶场自1973年起生产红碎茶以来,产量年年增加,1982年运交出口的红碎茶有5397.46担,比1973年的2877.44担增加203.2%。但质量有起有落,1973—1976年产品质量好,常得到上海口岸公司的赞扬;1977—1978年产品质量下降,每担平均价比1973—1976年下降7.5%;1979—1982年品质又有提高,每担平均价比1977—1978年提高8.8%。由于品质提高,一年增加收入13—14万元,实践证明提高小叶种江碎茶品质的潜力是很大的。从绍兴市茶场10年来红碎茶品质起落的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年岳阳县三万来亩茶叶采摘面积,总产红绿茶18200担,比全年计划产量超过23%,比七九年增加66.2%,同时还取得了收购增加,投放增加,均价提高、商品率提高等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县共收购红绿茶16000多担,比七九年同期增加42%;共投放资金236万多元,比去年投放128万元、增长84.4%;每担均价162.74元,是投放资金最多,均价最高的一年。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何而来,一年的实践证明:第一,要改土培肥,增加产量。岳阳县有五万多亩茶园,其中采摘面积三万来亩,  相似文献   

6.
全年出厂红碎茶均价达303.95元/担,上中档茶比例达95.61%,获1980年度全国出口红碎茶“品质优良”奖。在工艺措施上:1.抓制茶原料:坚持“四至五天轮采制”,按标准采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全年  相似文献   

7.
茶叶是我省一项大宗经济作物,传统出口产品,有悠久的历史。从单产和均价来看,都是低于兄弟省,去年按全省面积平均亩产只有50多斤,就是按采摘面平均,亩产也只有70多斤,浙江省平均亩产90多斤,比我省多20斤,去年红、绿、黑毛茶收购均价91.5元,红碎茶收购均价212.7元,这也说明我省茶叶增产和提高质量的潜力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8.
漣源县毛公社建新大队是一个茶叶集中产地,全大队有12个生产队,队队有茶,在585亩旱土中,就有514.8亩土內间种了茶树,今年共产茶197担,产值21,666元,茶叶收入占农业总收入35%左右。1961年由大队集体制茶,今年則分为二种形式,一为八个生产队联合初制,另一为生产队单独初制。茶叶联合初制厂,今年共生产茶叶113担,售得人民币10,837元(补价2,171元未算在内),每担均价96.7元,比去年72.66元提高32.2%,比今年全大队92.5元提高4.54%,比单独初制的大井等四个生产队87.85元高10.07%;在制茶用工上,联合初制厂共計8,671分平均每担茶合76.8分,比大井生产队每担用工117分低34.4%;在工具維修、添置及燃料等用費  相似文献   

9.
益阳县的茶园面积在一九六七年以前不到五千亩,产黑茶不过三千多担。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在山丘区二十七个公社大力开荒种茶,到现在茶园面积增加二十二倍,茶叶产量增加一十二倍。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建立了红碎茶厂六个,绿茶厂二十八个,由粗茶部分改制细茶,预计今年可产红碎茶八千担以上,绿茶四千担,黑茶三万担左右,茶叶收入可达四百万元左右,将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九十万元,红、绿、黑茶的品质和均价都有所提高。干部、群众反映说:“大改大增收,小改小增收,由粗改细,路子越走越宽,甜头越  相似文献   

10.
云南红碎茶制造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茶叶贸易中90%以上为红茶,其中又以红碎茶为主。我国为了出口创汇,于1957年开始试制红碎茶,1964年试行出口、红碎茶曾一度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增长点。但我国传统制法的红碎茶茶黄素含量在0.7%以下,很少达到1%,只相当于国际上的中、下档茶水平,竞争力不强。因此,自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红茶出口逐年减少,到2000年,我国出口红茶29450t,出口均价1.22美元/kg,仅占世界红茶出口总量的2.6%,价格只有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诸暨县张戈坞大队有34亩茶园,其中16亩于1965年种植,18亩于1975年种植。由于多年来没有落实管理制度,茶园经济效益很低。1980年总产只有15.2担,其中交售给国家11.7担,每担平均价为97.46元,平均亩产44.7斤,亩产值只有43.56元。因  相似文献   

12.
大谓溪公社茶场在公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1981年茶叶产量在大旱年景下夺得了可喜的收成,茶叶总产由去年九十三担提高到九十七点五担,每担均价由去年的一百零五元提高到二百零一元,(包括利润返还),由于提高了均价,在产量相差不多的条件下,收入比去年却增加八千五百九十七元,增长七点八成,每人平均增加纯收入三百余元。  相似文献   

13.
由省茶叶学会组织的赴湖南红碎茶考察小组一行10人,于1985年8月25日至9月5日对湖南省红碎茶产销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结果汇报如下。一、茶叶产销概况湖南省现有茶园面积232万亩,其中投  相似文献   

14.
广东红碎茶生产,在五十年代末期,伴随着云南大叶种的引进,首先在英红华侨茶场(原英德茶场)试制成功,投入生产。到一九八五年,大叶种茶园面积38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之55%;生产红碎茶20多万担,占全省茶叶总产量之45%;出口红碎茶13万担,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之93%。  相似文献   

15.
由广西科委及广西农业厅共同下达、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承担的“生产红碎茶新工艺研究”课题经3年多的试验研究,基本完成了项目的计划任务,于1991年9月在广西通过省级鉴定。该项目是关于改变现行红碎茶传统生产工艺的方法研究,把加工绿茶的杀青工序引入红碎茶生产中,即把杀青叶与萎凋叶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揉切、发酵生产红碎茶。这一方法首次打破了红碎茶生产的传统工艺,于1991年获中国专利局授于的发明专利权。  相似文献   

16.
茶叶生产是我县多种经营生产中的拳头产品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县在开发名优茶,发展多茶类生产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振兴我县茶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1 历史的回顾解放初期只有茶园1088亩,产红茶8.9t。七十年代中期,全县茶园达14.68万亩。产红条茶134.6t。1977年,试产红碎茶,后来被省定为红碎茶基地县。1981年,为适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桐庐县儒桥大队有投产茶园200亩,79年产茶457担,平均亩产229斤,总产值80,408元。比78年增产7担,增值15,172元。每担平均价175元,比78年提高30元。其中春茶247担,每担平均价182元,比78年提高35元。夏茶78担平均价182元。各级茶所占的比例,这两年也有明显的变化。1—3级高档茶,78年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召开的浙江省富阳县出口红碎茶新产品鉴定会,说明了当前在茶叶生产上采用一些不显眼的普通技术,往往能起到救活企业的明显经济效益。红碎茶加工,在我国六十年代中期已研究成功,并在全国主要红茶区推广。然而红碎茶这一普通加工工艺在绿茶产区却是一项新技术。富阳是一个老茶区,生产茶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几年生产发展很快,1982年实有茶园6.5万亩,产茶4.5万担,过去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大竹县金鸡乡红碎茶厂,1986年狠抓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收购青叶原料410吨,制成干茶78.5吨,比1985年增长17.52%。产值比1985年增长28.68%,占金鸡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0.5%。均价在1985年基础上每50公斤成品茶净增26元。利润比1985年增57.3%。成品茶每50公  相似文献   

20.
松溪县西门大队共有茶山362亩,其中可采茶园188亩,几年来该队积极开展科学种茶,茶叶总产、单产与茶叶品质不断提高,获得了高产、稳产、优质。79年该队产干毛茶398担,平均每亩221斤;80年产干毛茶462担,平均亩产246斤;81年产干毛茶482.5担,平均亩产255.7斤,三年平均茶叶售价每担达198.97元,81年平均售价206.52元,比80年每担增加17.22元。茶叶产值12万元,占大队总收入的31.5%平均每户产茶102斤,收入248元。茶叶等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