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发生期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以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发生量预报是对森林害虫的虫口密度、虫株率或森林病害的感病指数、感病株率进行预测,以确定是否造成危害,是否需要防治。发生范围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地点和发生范围进行预测,以便确定防治范围。危害程度预测是对森林病虫害可能造成的林木的枝梢、树干、树叶、根茎、果实的损失程度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森林生态…  相似文献   

2.
一、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进行防治的前提,只有把病虫害情况预测预报得准确及时,才能正确地制订防治计划和措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保证森林的健康生长。下面主要讲讲森林病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3.
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控灾体系和防治服务体系三个部分。健全和完善森防体系是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建设以1000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核心的测报体系,努力使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的需要,随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掌握虫情动态,控制突发性大规模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成为可能。随着森林分类经营方式的确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防护林和特殊用途林等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是以后森防系统的工作中心。因此,在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检疫控灾体系和防治服务体系,发挥森防体系和综合协调和防治示范作用,带动整个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但是从全国整体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看,森防体系建设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4.
十八站林业局森林病虫害调查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病虫害调查是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检疫的基础。本次调查目的是查清十八站林业局各林分类型的病虫害种类、数量、分布区域和发生情况等,为十八站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及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设计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林业生态建设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 ,太原市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均有所上升 ,它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不完善 ,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情况 ,导致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 ,近几年冬季气候偏暖 ,使越冬虫口偏高 ;再加上大面积人工纯林的生态系统脆弱、食物链单一 ,为森林病虫害的暴发提供了条件。在此 ,笔者拟就太原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发展进行探讨 ,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1 防治现状太原市在近 10年间 ,相继暴发过油松毛虫、靖远松叶…  相似文献   

6.
从1981-1990年期间,通辽市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严重,如1985-1986年天幕毛虫大发生,对全市的发生面积影响较大。90年代以来森防管理逐渐趋于正规,森林病虫害统计标准陆续出台,森防“四率”不断深入,通辽市病虫害发生逐渐进入稳定期,体现出了病虫害发生的自然规律。病虫害发生随着生态建设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的基础,也为林业生产、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根据通辽市1981年以来的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结合气象因子、人为因子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几种病虫害在通辽地区发生发展规律,并根据其规律建立了预测预报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用马尔科夫链法预报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辽宁省1981 ̄1995年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统计,采用马尔科夫链法预报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比较准确预报下年发生情况,为森林部门防治提供决策依据。该方法的历史符合率较高,简易易行,可在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我市森林病虫害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错过了灾前控制的最佳防治时机。为此,我们分析了各种原因,认识到要彻底遏制住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势头,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必须把预测预报工作放在首位,真正为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张天栋 《中国林业》1999,(11):12-12
目前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严重发生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不完善、测报网络不健全、测报技术水平低,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缺乏为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导致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不断扩散蔓延主要原因之一。多年来通过森防人员的共同努力,一个由中央、省(市、区)、地(市)、县四级测报管理机构及其测报网点组成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已经形成,而且还拥有一支由专业测报人员和兼职测报员组成的测报队伍。与之同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还制定了各种关于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政策和…  相似文献   

10.
对大庆市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以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为保障,以加大病虫害防治的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为手段的平原农区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之路。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人工造林面积持续增加,但人工造林多为纯林,树种过于单一,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差,预测预报不到位,防治用药过度问题突出,加上防治资金不足,受灾面积大,明显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基于此,分析了安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病虫害防治难度大、防治意识薄弱、投入不足、监测预报工作不到位、林木抗逆性不足等,从实行混交林种植、优化林木生态环境、强化森防科技支撑、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落实林木检疫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森林虫害预测预报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报信息化系统,加快测报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时空差。并且完全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害虫测报的质量和时效性,为害虫测报中心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章对辽宁省2003年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与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发生预报误差的原因。同时,根据历史数据,应用灰色系统GM(1,1)建立模型,预报2004年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黎平县的森林病虫害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以做好预测预报,提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措施,以期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高森林质量,使森林达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业》1999,(11):6-7
近几年,全国每年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800万公顷左右,损失林木生长量170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0多亿元,其损失远远超过森林火灾,对我国的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森林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近几年来冬季气候偏暖,使越冬虫口基数偏高,再加上大面积人工纯林的生态系统脆弱,食物链单一,为病虫害暴发提供了条件。但更为主要的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还未像森林防火那样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在不少地方防治工作基础薄弱,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水平低,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往往…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松毛虫测报工作的几点做法舒朝然梁承丰(沈阳林业部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110034)(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广东省松毛虫预测预报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引人注目的进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他们的做法是:一、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广东省森防站专门成立了预...  相似文献   

17.
云南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省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发生危害情况等作了综述; 在探讨灾害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指出加强行政管理, 建立健全防治检疫机构, 重视预测预报、依法防治、广筹防治资金、依靠科学技术是对云南主要病虫害进行治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据近来统计,病虫害给林业造成的损失远比森林火灾多,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在我区过去危害严重的病虫害,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原来发生范围小的,现又不断扩大;原来没有的病虫害种类,现在从外地传进来了。现在看来不论是从现在还是未来的利益着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严峻性已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各级领导和广大林业经营者,必须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广大林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水平,我们开辟了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专题讲座。广大读者在系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后,结合林业生产观察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测报工作以便提前作好防治准备,适时进行防治,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9.
莫爱凤 《热带林业》2007,35(4):40-41
阐述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时间、空间和人员三大要素,提出如何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做出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供后来者参照。  相似文献   

20.
《甘肃林业科技》2004,29(2):F002-F003
兰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预测预报的行政管理、技术指导和行政执法的双重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